APP下载

浅谈湘西南地区历史街区立面改造项目的设计思考

2018-05-14李波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历史街区文化符号新材料

李波

【摘要】本文以永州南津路立面改造为例,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地域文化的根基出发,运用新材料新技术进行南津路两厢进行设计研究,诠释当地文化内涵。研究从规划定位、复合街区、建筑符号、材料选型等方面入手,进而总结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历史街区立面改造地域文化表达的新手法。

【关键词】历史街区;规划定位;文化符号;新材料

1、引言

目前在国内如火如荼的立面改造项目中,多存在“打粉洗脸”,盲目复制、堆积传统建筑符号的现象,或经不起文化的推敲,或耐不住时间的考验,或顶不住功能需求的验证。那么,如何真正从诠释地域文化、从城市需求层面来进行历史街区的改造呢?

2、项目背景

永州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2016年12月26日,国务院同意将永州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名城被记载着历史的传承和信息,蕴涵着深邃的文化遺产精华,保留着历史的风貌和民族的特色,在物质形态上使人感受到强烈的历史氛围或民族文化特征,表现出很强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和人文理念。目前永州市现状的文化气息并不浓厚,与历史文化名城的招牌不匹配,因此,本项目将充分挖掘永州市的历史文化,并提取其中的文化元素,注入到南津路的设计中,进一步提升南津路的文化魅力,彰显永州市的文化底蕴。

3、现状综述

项目位置北起永州市南津路日升路口,沿南津中路向南,止于南津路南津渡大桥,全长6.2公里。沿街多为上世纪90年代建筑,建筑立面老旧,道路年久失修,商业业态落后。南津路的现状不容乐观,沿街建筑多为私人建房,立面缺乏变化,沿街景观未得到良好的设计与引导,也没有充分体现永州市的历史文化底蕴,城市形象不佳。

4、规划设计

4.1指导思想

1)从道路到街道,“推动发展开放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生活街区”。关注街道转型,构建和谐街区;精准道路定位,彰显载体地位;挖掘永州历史,彰显文化特色;提升景观品质,打造园林城市;关注多维空间,探索改造模式,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塑造城市精神。

2)从“洗脸打粉” 到“多维空间”,本次对南津路的改造,项目组期望从城市文化与品质、街区结构、社区微循环交通等多维度进行综合设计,从“空间正义”上关注民生,打造有生命力的社区环境,寻求从道路一层面到街道改造的转变,打造新时期背景下的永州街区改造新探索。

3)以人为本,正如伊利尔· 沙里宁所说:“城市的问题基本上是关心人的性质” ,“人是主人:物质上的安排就是为人所服务的问题” [1]。本项目建筑环境改造利于工作、学习、生活,体现对残疾人士、老人、儿童的关怀,强调空间开放,提供专有设施及室外活动空间。

4.2总体设计

分段规划定位

1)礼遇零陵·礼品街-- 日升路-萍洲路段。

传承永州手工技艺,演绎 零陵深厚文化,用产业讲述 “礼遇零陵”的故事。通过“柳、怀、舜”三大名人文化,打造文创旅游礼品街。礼遇零陵既是旅游商业街,更是向外展示零陵文化的重要窗口。

2)趣逸南津·休闲街--萍洲路—黄古山路段

以南津渡及零陵相关传奇故事为主题,打造茶室、酒吧、俱乐部、手工作坊、民宿等的都市休闲空间

3)竹城雅颂·书香街—黄古山-潇水路

以 “竹城雅颂”为核心,讲述传播零陵“竹城”与柳宗元、怀素等历史文化人物所谱写而成的文化故事。业态聚焦书店、文具店、书画文玩店、文人茶室等,打造清雅的文化书香街。

4)臻品潇湘·美食街

依托永州传统美食,汇聚百家名厨、名店、美食创意人才讲述 “臻品潇湘 ”的品牌故事,打造美食传承创新的街区。以福寿亭与百万庄为文化源头,重现零陵传统市井文化;以南津渡为文化主题,重现昔日江边生活景象,讲述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零陵生活。

根据规划分段定位与零陵区城市发展业态需要,整合沿街商业类型,并结合景观设计,由北向南形成诗文逸趣、书画零陵、莲香清韵、竹景雅境、竹城古韵、幻彩潇湘,六大景观节点。

4.3街区功能完善与交通微循环改善

1)街区功能完善

空间有序,规划通过广场、开敞绿地、道路绿化等开放空间的营造与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产生对话,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开放空间系统,塑造独特的城市特色和文化特征。

功能复合,注重各功能空间的完整性与整体和谐性,合理安排各项功能和用地布局,突出各片区的主题特色,丰富规划区的功能结构。

2)交通微循环改善

建立“三横三纵”的干道网体系

三横:东西方向上规划三条主干道,分别为萍洲路、黄古山路、潇水路。

三纵:南北方向上有永州大道与阳明大道,将永州市零陵区与冷水滩相连接起来;还有一条由芝山路和中山路组成的南北向道路贯穿整个零陵区。

富于变化而又成系统的支路网络,城市支路与各级干道相互联系,吸引人流和车流,减缓干道系统的交通压力,使整个交通系统循环畅通。

4.4建筑风格选定——仿古风格+新中式

基于项目街道宽度与建筑高度比大于2,以及项目现有建筑均质化立面开窗。通过对案例的分析、研究、筛选及匹配,确立改造的风格为仿古风格+现代中式风格相结合。对于整体,采用提炼后的传统风格元素,打破单一的立面,形成与当地历史文化名城匹配又更新鲜的街道氛围,局部节点小品引入真实未简化的传统建筑风格强调古城韵味。

4.5材料选型

目前市场上建筑材料主要有三种:金属构件、木质构件、金属与木质(局部点缀新型复合材料)结合。鉴于本项目的工期紧张的具体情况,设计采用金属材料,采用定制金属成品构件、现场安装的形式。从而保证该项目的设计效果、缩短设计施工周期、减少后期维护成本及对沿线居民生活的影响,有利于项目的顺利进行。

现代金属材料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可采用铝板、镀锌管等金属材料通过激光雕刻、焊接等技术处理成型,再经目前先进的烤漆技术达成仿古工艺成品效果。其优点是外观精致,木纹图案丰富,木纹肌理可自由设计,仿木效果逼真,具有永不褪色的特点,同时具备很好的视觉效果与触摸质感,无光污染,自净能力强,其防腐性、耐候型、涂层附着力和材质强度等方面,是其他材料无法比拟的,并且生产及安装速度快,后期维保方便,使用寿命至少能确保一般在20 年以上。

4.6细部样式、文化符号图案的确定与选用

在项目的设计初期,设计应充分考虑到该项目的特殊性——为零陵古城最重要一条街道的仿古立面改造项目,为了达到该项目的既定目标,提升零陵区的文化与旅游品味,打造零陵古城整体形象,使其成为湖南乃至全国的一张不可复制的名片,结合零陵古城在湘西南区域的地理位置与2500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在建筑形制、屋顶形式、窗花隔构、栏杆样式等诸多方面,均需准确采用合理的方法来提炼、沉淀、加工原古城遗留下来的各类文化遗产,传承、萃取、变异各类文化符号和元素。针对以上所述的方方面面,结合本项目具体设计,项目组根据新材料、新工艺的特点,进行相应的零陵区仿古建筑改造建筑设计图集编撰工作,以期达到方便后续的延续性设计有据可依,且整个古城整体效果统一,对以后零陵区的全面体质改造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图集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大类:

屋顶:悬山屋顶、歇山屋顶、攒尖屋顶、披檐等

山墙:人字硬山、五华硬山、三花硬山、猫弓背硬山、装饰性小山墙等

门窗:分格类、连锁类、波纹类、回端纹类、冰裂纹类、什锦花类等

挑栏:采用不同形状及截面吊柱与栏杆形式相结合

挑檐:采用不同形状及截面挑梁与挑檐挂落花形式相结合

5、经验总结

历史文化名城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性质基本相同、形态协调、整体和谐,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风貌、民族风格、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城市园林景区等物质和人文景观[2]。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并重的新时代,城市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特别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根基深厚,需发掘城市文脉、彰显城市特点的往往不是一条街巷,在规划设计之初就应深入调研,从宏观着眼,确定不同路段的文化及业态的定位,街道两厢建筑环境形态也应根据不同定位特点加以区别。历史街区资源通常包括:人文资源、文化资源、自然资源甚至科学技术资源等等[3], 街道成了这些资源的复合载体,街道的立面改造也不仅仅是三维的立面,而是多维度的,街道應该是时间、空间、行为人的复合界面,设计应该深入生活,充分挖掘历史文脉,加提炼表达。当前历史街道改造设计中,多采用原真性复原的原则进行真实复原,而原真性强调的观者的感官体验,在技术、材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可以探求新材料的传统表达,以满足当前项目对于工期、质量、品质的新要求。

在南津路立面改造项目中,设计团队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宏观规划、细处着笔,力求在理念、方法、材料等方面有所创新,能为永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提供一定参考,同时也为湘西南地区的历史街区改造项目提供一些创新性的思考。

参考文献:

[1]伊利尔·沙里宁.城市:它的发展、衰败与未来[M].顾启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郭钦.历史文化名珊昀保护和发展[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18-21

[3]扬·盖尔著.交往与空间[M] .第一版.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设计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历史街区文化符号新材料
园林艺术中新技术以及新材料的应用
摩擦阻荷原理在杨岳互通E匝道桥梁复位工程中的应用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涂鸦艺术在服饰设计中的运用
再生与异化的悖论:消费文化驱动下历史街区商业化改造的机制解析及应对
《冰雪奇缘》:重塑经典与动画的文化本性
巴蜀地域文化视角下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
浅析城市老街巷景观本土设计元素的提取与置换
建筑节能新材料应用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