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缸砖有故事

2018-05-14由国庆

中国房地产业·下旬 2018年10期
关键词:唐山天津

由国庆

有时,历史遗痕的發现需要某种机缘。那年的一场春雨后,笔者在天津城西过一处水洼时,不经意间发现有几块垫脚砖上铭刻着“KMA”等字样。按说,老砖旧瓦与故纸收藏毫不搭界,自己一瞬而过罢了,但那字样必定是老砖的商标标识,我还是“职业病”一般忍不住俯身捡起它。

旧砖灰黄、土气、坚硬,分明是经年之物。捡起,端详,它长约23厘米,宽约11厘米,高约6.5厘米,体量明显大于现下常见的红砖、青砖,分量很重。想,那几个英文字母缘何而来呢?

故物,可承载岁月与生活的细节,细说起它的故事,大抵需追溯到清末年间。当时的洋务运动轰轰烈烈,光绪三年(1877)直隶总督李鸿章委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河北唐山创建官督商办的开平煤矿,同时即建砖窑烧砖自用。1912年,开平煤矿与滦州煤矿合并,成为大名鼎鼎的开滦煤矿。矿务局总部曾常驻天津(开滦矿务总局大楼,位于天津泰安道,始建于1919年),为中国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驰名近代工业史。

唐山的陶瓷生产始于明永乐初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唐山窑是民国时期著名的窑口,老城享有“北方瓷都”之誉。开滦矿为发展多种经营,除煤炭之外,又增加生产火泥砖。它又名坚质砖、缸砖、耐火砖,采用唐山一带的优质混合火泥(陶土),用新式西法制砖机、砖窑加工制烧,成品砖有棕红色、金黄色、咖啡色等,种类较多。这种砖表面有一层釉面(如水缸釉),耐高温、耐磨、耐侵蚀,质量极佳。

其实,早至光绪二十六年(1900)前后,开平矿已有17座砖窑。宣统元年(1909),著名实业家、启新洋灰公司老板周学熙从英法等国引进主要设备,在滦州马家沟矿投资兴建机器制砖窑,即启新公司北分厂,由此开动了唐山第一条机制砖生产线,中国第一块机制建筑砖问世。1917年,开滦矿租下启新的这家砖厂,及至1925年左右再度扩建后,其产品种类与质量更进一筹。

20世纪20年代,开滦矿除马家沟厂之外,还拥有唐山砖厂、林西砖厂等实业。当时,开滦矿还曾少量出产过砖面凸印有鱼纹、大象纹等图案,边框凸起的“装饰砖”,更显美感。据1940年4月出版的《中和月刊》中的广告史料显示,开滦矿例举的产品有“烟煤、焦炭、上等火砖、缸砖、缸管、营造砖、铺地砖及其他砖品”。

唐山与天津咫尺之遥,交通便捷,物资往来通畅,所以,天津英租界、法租界当局早就近水楼台般地使用上了开滦缸砖,常见于楼宇建造、地面铺设、河坝加固、车道改造等工程。旧年开滦矿印行的《开滦砖说明书》中称:现在在世界各地恐怕难找到比较优质的工程砖,而我们结合英国的具体经验生产出的砖,品质很适于各项工程。比如重大建筑的基础、桥梁工程、码头、船坞、灯塔,以及容易遭震动或磨损的墙面等。其中又说:所产坚质砖在天津,曾用来建造开滦矿务总局大楼、河堤、海河万国铁桥等,乃至中国海关所建的灯塔与修理工程也经常采用。

不仅如此,南至上海海关大楼、电车道,以及香港九龙码头的地面建设等,也通过天津转口在使用开滦缸砖。它不仅行销国内,还出口到西伯利亚、美国、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地,开滦矿砖厂堪称当时远东最大的耐火砖生产企业。民国时期,开滦砖是中国出口量最多的工业产品之一,在天津开滦矿务总局大楼内还专门设有砖品陈列室。

西风东渐,师夷长技,商标品牌理念的引入是解读开滦砖的重要所在。开滦矿是我国最早引进西方技术与设备,并大量聘用外国技师前来的现代煤矿企业之一。清未民初,当大部分地区还处在闭关自守的状态时,开滦矿已打开通向世界的门。开滦矿较早就推出了“CALCO”英文商业标识。但民国以来,开滦矿相继发现福州、上海等地有人在大肆仿冒其缸砖等优质产品,以次充好,给开滦的名誉与销售造成不良影响。有鉴于此,开滦矿一边呈请农商部给予保护,一边决定放弃原商标,改用“KMA”字样新标。“KMA”是开滦矿务总局英文(Kailan  Mining  Administration)的缩写,随后主要凹印在缸砖面上。同时,为了出口需要,此标识的下方还常印“MADE IN CHINA”字样,这在当年也可谓具有“全球营销”的开放意识。另外,开滦矿在所产一些砖品上,除了铭印“KMA”外,还在砖的上下沿加印了“SPECIAL”和“FIRECLAY”小字,强调了商标品牌的专属性。开滦矿也在积极向南京政府申报注册商标,1930年1月工商部商标局下达多份审定书,批准“KMA”及“双环”商标可用于燃料、陶器、磁器、砖瓦、矿物类等产品。当年9月22日,上述两个商标正式注册。

开滦缸砖始终畅销。新中国成立后,开滦矿向中央私营企业局申请“KMA”商标注册。过程中,因新条例规定凡用外国文字当做商标的,不得作为商标申请注册(运销国外或由国外进口的商品不在此限),因此,“KMA”没能通过注册。此后,开滦只好用汉字“开滦”代替原标。

话说回来,开滦“KMA”缸砖并非一枝独秀。此次笔者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块凹印着“得胜牌”的老砖。

进入民国时期,唐山一带的大小窑厂已达数十座,至20世纪30年代形成了以启新磁厂、德盛窑业厂、新明磁厂为龙头的生产体系,他们在天津、北京、上海、沈阳等地皆设有分销处,产品畅销南北。得胜牌缸砖就是德盛窑业厂的产品。

1930年2月,德盛厂创办于唐山雹神庙一带,生产耐火砖、卫生瓷、建筑瓷以及多种日用细瓷。1932年至1933年间,德盛厂注册了得胜牌商标,出口品用“VlCTOR”商标。该厂产品品质过硬,加之经营得法,因此得以迅速发展。这其中,天津成为德盛厂最重要、最广阔的营销舞台。30年代中期,该厂在天津娘娘宫以东海河畔设立了总事务所和总批发处。

笔者查阅1936年版天津电话号码簿发现,德盛厂还在天津河北大街南头开办了售品处,在天津陈家沟铁道旁开办了分厂,而负责天津事务的总经理就居住在英租界,电话号码为“34400”。另外,德盛厂的北平批发所位于前门外湿井胡同。此电话号码簿达300余页,所录大多为密密麻麻的小字,但见德盛厂颇有气势地包下了整半幅页面,连打广告带刊电话,页面上端、下端还有其厂景及主要产品的图照,足见不凡实力。据广告显示,该厂当时主要生产精细瓷器、铺路缸砖、墙面缸砖、建筑缸砖、高铝火砖、耐火红砖、卫生器皿等。

块块老缸砖见证了近代唐山、天津工业与贸易的历史发展一脉,颇具代表性。与此同时,它们也曾默默地为天津的城市发展起到了奠基与铺路的作用,遗存至今,当为一念。

猜你喜欢

唐山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新形势下唐山评剧如何焕发生机
《天津之眼》
王大根
天津宝成博物苑
初次在外过夜
大雾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