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天下与国家

2018-05-14芦弈成

科学导报 2018年21期
关键词:西学东渐亡国保国

芦弈成

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道:“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异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他认为“保天下,后知保国”。这里所谓的“国”是指政权朝代,而天下是指民族,是指文化。

展开那浩如烟海的历史画卷,中国有过许多次因外族入侵而政权更迭、改朝换代。南北朝的五胡乱华,唐末五代十国之乱,宋后蒙古入主中原,明后满清入关,但令我们感到惊讶的是:南北朝,虽为胡人,但行汉制;五代十国时间虽短,但终归于宋;蒙古铁骑,仍行科举;满清旗入,虽削发束辫,但《四书》《五经》不废。正所谓“易姓改号,虽亡国数次,但天下未亡”。这其中的原因,是产生自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的民族认同感。

近日,一篇社会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龙应台在香港大学以“我最喜爱的歌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中,当问到坐在台下的人“你最喜欢的歌曲是什么”时,有人说“我的祖国”。这个回答让龙应台很诧异,当她再次追问,并要求观众演唱时,台下竟然響起了整齐嘹亮的歌声,有些对歌词不太熟悉的90后、00后也跟着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在这片温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和平的阳光”。当歌曲结束后,全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我看来,港胞们唱的不仅仅是“我的祖国”,更是“我的民族”“我的文化”。他们用歌声重现出那个团结一心,奋勇抗敌,用血肉之躯构筑钢铁长城,抵御外敌的峥嵘岁月,更是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凝聚力体现得淋漓尽致。

在世界这个经济大舞台中,中华文化构筑的是中国自信、中国风范,更是中国精神,将人民心中那个“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给出了它自己的答案。

夜晚12点的灯光下,重读吾师的文章《新文化运动的重评价》,别有一番味道。

100年前,在西学东渐的巨大影响下,一大批仁人志士向外寻求救亡图存的道路。而今日,同样在经济全球化,西学东渐的时代背景下,却掀起了宛如钱塘江大潮般的“国学热”。这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更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中国人已经重拾祖先遗物,向内寻求。

那么祖先到底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多元文化共同体,其中还融合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它的包容性和切实性也是它长存绵延的重要因素,这些文化对于我们的意义和以往已大不相同。

同样是在《日知录》中,顾炎武又曰:“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与百年前不同的是,今日弘扬民族文化的重担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作者:太原维刚实验学校高三(6)班)

猜你喜欢

西学东渐亡国保国
“亡国”与“亡天下”的金石学
陈后主亡国
李清照词中“愁”的意和蕴
“西学东渐”一词始于清末而非民初
全国质量奖“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时期政治学学科发展研究刍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演进轨迹与时代特征
性格决定命运
爸爸去哪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