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嘉兴民俗文化的形态与表现形式

2018-05-11邓红雪汪娟

科技视界 2018年6期

邓红雪 汪娟

【摘 要】民俗文化是一种普遍的文化现象,嘉兴民俗文化以其独具地域性的文化形态,以动静结合的形态呈现出多样性;但在表现形式上并没有与其形态相对接,呈现出了矛盾性。针对这一现象,我们着力于思考如何丰富嘉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与民俗文化形态相统一,以解决嘉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

【关键词】嘉兴民俗文化;文化形态;文化表现形式;文化传承和保护

中图分类号: K89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2457(2018)06-0101-002

【Abstract】Folk culture is a universal cultural phenomenon. Jiaxing folk culture has its diversity in the form of dynamic and static combination with its unique regional cultural form. However, its form has not been connected with its form. Contradictory. In response to this phenomenon, we focused on how to enrich the manifestations of Jiaxing folklore culture and integrate it with folklore cult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Jiaxing folk culture.

【Key words】Jiaxing folk culture; Cultural forms; Cultural manifestations;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在人民生活的各个角落之中,都普遍存在着民俗事象。而且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民俗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许多人类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知识都总汇到各个民族的民俗之中。[1]可见,民俗文化的形态和表现形式是具有多样性的,它可以是历史的、民族的、和地域的融合和统一。嘉兴民俗文化,是具有地域性的民俗文化,是凝聚着嘉兴民族历史记忆的文化,它的形态也是带有嘉兴地域性的丰富形态。结合民俗学的视角,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多种文化、经济、政治等社会人文因素相交融而成的,因而它的表现形式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一个变化之中,我们应该考虑到文化多样性,而历史的淘汰往往是不具有人为主观意志性的。这就需要我们人为地通过具有现代性的表现形式手段干预,为其多样的形态塑造品牌形象,打造嘉兴形象。

1 嘉兴民俗文化的丰富形态

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它有着自己的内涵和特征。[2]文化的内涵和特征,是以其丰富的形态表现出来的,特别是对于嘉兴——这一具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文明的发祥地,它承载着诸多的历史记忆和形态各异的民俗文化。我们可以从动态与静态的两个大的层次来深入浅出地认识嘉兴民俗文化的丰富形态。

从动态角度来看,嘉兴民俗文化主要凝聚于嘉兴方言和传统的民俗节日里,与嘉兴人民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将自身固有的文化精神展现于外在的民俗文化形态。方言是地方文化的核心,承载着该地的历史与独特风采。[3]嘉兴方言作为嘉兴地域语言,是一种“活的口头文字”,是联系嘉兴地方民族感情和文化的重要纽带,是维系着嘉兴种群文化不断延续的文化精神。嘉兴地方还流传着古老的民谣、民歌和民间故事,如采莲歌、嘉兴三塔传说等,他们都体现了嘉兴人民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在嘉兴的传统节日里一些具有嘉兴特色的民俗活动,如端午节里的赛龙舟和为祈祷渔业丰收的踏白船,在嘉兴段的运河上是一种特有而壮观的节日活动。祭祀活动则有梅花洲的伍子胥祭天活动,王江泾镇附近莲泗荡地区的网船会。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嘉兴民俗文化却又呈现出一种源远流长、旺盛的生命力。作为“时代无声的传声筒”的博物馆中的各种文物和文史资料,其中的玉器、锄具等表现了农耕时代嘉兴人民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服饰等则表现出了嘉兴民俗中趋美的文化心理,字画等则表现出了嘉兴人文艺术的深厚文化素养。嘉兴作为马家浜文化的发祥地,其历史悠久的稻作文明,对于嘉兴粽子的传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物质和精神上的影响,而近些年来开展的一系列嘉兴端午民俗文化节,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参与和观赏,嘉兴端午习俗还被命名为浙江省首批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传承基地。嘉兴段运河的文化力量也是不容小觑的,运河的开凿,对于嘉兴城镇形貌的建造和构造有极大的关联作用。“临水建城”的城镇外观还被有的研究者引发出“水性”的运河影响[4],嘉兴的古街道如月河街、芦席汇、梅湾街等都是沿运河而兴建而成,而其中蕴含的灶头画文化、粽子文化、运河文化和象征着中韩民族友好的文化等都留存于其间。

从嘉兴民俗文化呈现的动态和静态的两大类的文化形态我们可以得知,嘉兴民俗文化的真正形态是在动静结合的状态下诠释出自身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仍在以其独特活力和生机展现着文化魅力和个性。

2 嘉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

嘉兴民俗文化虽在形态上以其动静交融的形式呈现出丰富的状态,但是其表现形式并不是与其形态相平行对等的。大致可以分为口头的流传形式、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图书馆的收藏形式、和部分网络媒体的传播形式这些不具有融合性的单向表现形式。

如以口头的流传形式保存下来的嘉兴民俗文化多为一些民间谣谚、民歌和民间传说,在数量表现上并不多。以博物馆的陈列形式展示的嘉兴民俗文化大多分为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民俗文化。但在馆藏分布上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民俗文化并未达到聚合统一性。在物质方面则多是有关嘉兴地区文化的历史演进的展覽,如反映历史发展一系列的器物,与农作物的生产密切相关的农具、石器、铁器、玉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服饰、家具摆设、炊具及一些与重要节日的祭祀活动相关的祭祀器物,大多在嘉兴市博物馆中。在精神方面就是以字画、碑文为主,多具人文艺术的气息,大多在嘉兴市县级博物馆中;图书馆的收藏形式以文字资料呈现的形式为主,对于嘉兴地域历史文化的演变有详细的记载,但图书数量的丰富程度上不大能满足研究者深入考察和研究。部分网络媒体的传播大多存在于博物馆和图书馆之中,虽部分采用了以声像结合的历史文化讲解为主,但并不具有普遍性。

嘉兴民俗文化凝聚着嘉兴人的历史文化记忆,是重现特定族群日常生活与历史纵深、建构族群情感结构与文化认同的重要介质。然而,因为外在的现代文明的发展和冲击,外来流动人口的增加等原因,内在的嘉兴民俗景观以文化作为承载体,其更新速度慢,融合力弱,具有较大的排他性,使得文化本身的发展落后于社会的进程而遭受社会法则的选择并被逐渐淘汰;新一代的嘉兴人因受城市化的影响,对嘉兴的一些比较重要的民俗文化都已淡忘,最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作为嘉兴本地人却不会说嘉兴方言,同时对一些民风民俗的也在逐渐淡忘。

随着近年来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许多优质而古老的物质文明逐渐被城市文明所取代,特别是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还影响着我们精神文化生活。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电子阅读在迅速地取代着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纸质阅读,图像和视频成为我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相较于过去,我们更加偏爱于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极具快感和冲击力的效果的多媒体信息传播方式。又因为现代人们生活的节奏一再被动性地加快,图像和视频在传达信息方面具有全面高效、方便快捷、影响范围广等优势而为大众所普遍接受,以往的文化单向表现形式不再满足于人们现阶段的文化生活方式。

3 如何保護和传承的问题

对于嘉兴民俗文化形态的丰富性和其表现形式的单向性这一矛盾中引发我们的诸多思考。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丰富嘉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以适应其丰富多样的形态,更主要的是适应我们对于嘉兴民俗文化的提出的各种要求,在嘉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上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和影响。我们通过多番努力,发现通过借助于图像和视频的多媒体手段,将嘉兴民俗景观整合起来,打造嘉兴民俗文化的“名片效应”具有必要性和迫切性。

多媒体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通信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结合计算机的数字记录和传输传送方式,对各种媒体进行处理,具有广泛的用途……[5]在“自媒体”和“全媒体”盛行的今天,我们可以更多地借助多媒体的力量,制作与嘉兴民俗文化有关的短视频和图像,特别是利用一些软件平台如微信、微博、QQ等作为嘉兴民俗文化的传载体。将动态的民俗活动和静态的语言文字等囊括起来,使嘉兴民俗文化拥有自己的文化力量,为自身形象代言。

除了借助外力的推动作用,我们还应该从完善自身的角度为嘉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寻找新的出路,有关学者认为“因为我们继承的传统文化,包括传统民俗文化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必然要调整自身以赢得更大的生存空间”[6]。嘉兴段的运河在芦席汇一段是古运河,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大多忽视了这一段运河的开发与利用,大多集中于月河街区和梅湾街区的运河段。我们可以通过整修这段古运河,贯通芦席汇与月河街的连接,使南湖、梅湾街、月河街和芦席汇连成一条具有代表性的嘉兴民俗文化聚集线。

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联系始终是相辅相成的,在政治方面,政府官方对嘉兴民俗文化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扶持是嘉兴民俗文化能够得到较好保护和传承必不可少的依靠力量。嘉兴民俗文化很大一部分存在于博物馆和图书馆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善以往博物馆和图书馆单向的向大众传输民俗文化的方式,利用数字化的图书资料和数字动态化的博物馆建立数字信息资源库或资源共享平台,使嘉兴民俗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依据用户的个性化需求提供优质的民俗文化信息和资源,加强用户与博物馆和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不仅可以传播民俗文化、提高大众的民俗文化素养,而且可以利用该平台向用户征集民俗资料,促进嘉兴地方民俗文化的丰富和自我成长。

通过借助于外在力量的多媒体技术和内在自我愈合的力量来完善嘉兴民俗文化自身,使嘉兴民俗文化的形态与表现形式呈现一致性,可为嘉兴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陶立璠.民俗学概论[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1987:7.

[2]王建娜.全媒体时代民俗文化对外传播的策略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7,(30).

[3]葛世瑶,伍长春,张怡超,罗玲玲,杜菲菲,金嘉诚.嘉兴方言的使用现状与保护传承[N].嘉兴学院报,2017-02(29).

[4]张敏霞,汪娟.论嘉兴运河中蕴含的民俗文化[J].科技世界,2017,(06).

[5]史乐乐,张辉,翟艳萍.公共图书馆参与民俗文化传承保护研究—基于文化传承视角[J].晋图学刊,2016,(06).

[6]赵颖.城市化进程与民俗文化[J].兰州学刊,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