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知人论世法”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和意义

2018-05-11孙树森黑龙江财经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丝路艺术 2018年2期
关键词:柳宗元文学作品苏轼

孙树森(黑龙江财经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引言

在文学鉴赏中“知人论世”是常用的鉴赏方法之一,尤其是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中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鉴赏原则。这种鉴赏方法和原则对后人进行古代文学的批评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和意义,同时也是历代文学评论家一直遵循的文学鉴赏原则。孟子曾对弟子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有也。”上述话语中看出孟子从客观上指出了鉴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知人”在文学鉴赏中主要指的是读者对文学作品的作者生平经历及文学思想的了解,这样才能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立场。和文学作品的作者变成友人才能更好的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了解其写作时的意图及真正的思想内涵。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到过“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我国文学大家鲁迅也在“知人论世”方法基础上对文学鉴赏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欣赏文学及诗歌作品一定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诠释文学作品的真正内涵和思想。

二.“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作为文学鉴赏中最为有用的鉴赏方法之一,“知人论世”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在欣赏文学作品之前,先和作者“交朋友”,了解和认识作者,然后体会作者写作时的思想和情感。

(一)不同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的不同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其感受却是不一样的,而且处理问题的方式和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像我国古代的文学大家苏轼、柳宗元心怀天下,但是在政治上却倍受打击,在仕途受挫的情况下两人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山水之间,用传世的文学作品来抒发自己在大自然中得到的抚慰之情。但是他们的情感表达却大相径庭,苏轼的《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游白水岩》中赞美了对大秀美风光的无限向往和憧憬;而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却以失意而消极的心情表达了他的孤独落寞之情。从苏轼的诗词中我们看了诗人乐天安命,无往不适,旷达进取的积极情感,而在柳宗元的诗词中则看到的是怀才不遇,消极被动和落寞无望之情。究其原因和两位诗人的出生背景有很大的关系。苏轼出生在官宦人家,生活幸福,家庭和睦,虽然被贬,但是有感情笃定的夫人和弟弟相伴,即使是在外受到了打击,家人的安慰和陪伴使得他郁结的心情得以释怀,尽情的享受了人间亲情和自然的无限风光。相比之下,柳宗元家庭生活十分不幸,丧妻且无子嗣,加上母亲染病身亡,其家境十分凄楚可怜。那么诗人在诗词中表现出来的郁闷落寞之情就完全可以被理解了。

(二)社会环境

就社会环境而言,柳宗元的被贬是“上为君父弃,中无友朋援,下被庸人妒”,那么诗人的寂寥失望之情是无法释怀的。而苏轼是因为政见的不同而屡遭贬黜,他的处境比柳宗元好了很多。苏轼被贬是“上自皇太后,下至友亲朋”,包括新

党领袖王安石都在极力营救,那么这在苏轼的心理上就起到了十分巨大的安慰作用。苏轼被贬所到之处人们对他尊敬有加,因此诗人诗歌中表现出来的积极乐观和进去精神就很容易被读者理解了。

(三)思想性格

从思想性格来看,柳宗元的功名心较强,是一位十分执着的儒家学者型人物,精通佛学。而在现实生活中柳宗元并没有真正将佛学的精髓融入到生活中,那么他在心灵上的解脱也就没办法实现了。他的抑郁愤懑之情和孤独失落之情在其诗歌中跃然而出,读者很容易就感受到了诗人寂寥苦闷之情。而苏轼则吸取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并将其有机的融合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因此苏轼既有儒家的经世致用和禅宗的彻悟,又有道家的旷达,那么他对仕途沉浮就看得很开了。

三.“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意义

“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作用是显而易见,对人们欣赏文学作品及诗歌也有十分积极的意义。通过对作者的了解和认识,进而了解了文学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有助于破解比兴的本体。一些文学作品表面上看起来不知所云,甚至被读者认为是无用之词,或者不可理解之语,而实际上却蕴含着深刻的时代风貌和文化韵味。例如辛弃疾的《摸鱼儿》中的“更能消”一词歧视表达的是伤春和宫怨情绪,这也是我国古代诗歌中最为常见的写作体裁。当读者了解了赵宋王朝南渡后的困境以及作者遭受的打击和排斥,其处境孤危而压抑,因此在诗歌中表现出了读者表面上不能理解的所谓“无用之词”。由此可见“知人论世”对后世人们文学鉴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起到了帮助读者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意蕴的作用,对于现行文学作品的鉴赏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孟子.《孟子·万章》.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09

王钦鸿.《“知人论世”赏诗方法辨析》.枣庄学院学报,2016,28.

王文龙.《“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欣赏》.名著欣赏,2017,12.

猜你喜欢

柳宗元文学作品苏轼
柳宗元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从善如流
江雪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