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诱剂在河北省玉米主要害虫测报上的应用研究

2018-05-11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

河北农业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虫情诱剂粘虫

刘 莉,卫雅斌,张小龙,李彦青,张巧丽,刘 杰,张 晓

(1.河北省植保植检站,河北 石家庄 050000;2.滦县农牧局,河北 滦县 063700;3.宁晋县植保植检站,河北 宁晋055250;4.安新县植保植检站,河北 安新 071600;5.沧县植保站,河北 沧县 061000;6.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北京 100125;7.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当前,农作物病虫害基层测报技术人员面临人员日益减少、任务繁重、技术人员昆虫种类鉴定知识欠缺等状况[1~5]。研制与开发自动化、简便化、智能化、多项化的新型害虫测报工具,可有效降低监测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劳动强度,提高监测预警的时效性[6,7]。昆虫性诱技术是利用雄性成虫对雌性信息的趋向性,通过诱芯释放人工合成的性信息化合物,达到诱集雄性成虫的效果。性信息素在害虫预测预报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8~11],众多学者在多种作物害虫、不同地域间进行了性诱技术监测试验[12~16]。在前人对玉米害虫小地老虎(Agrotis ypsilon)、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和粘虫 (Mythimna separate) 性诱剂诱集效果研究[17~21]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索新型测报工具在河北省农作物害虫监测预警推广工作中的应用效果,改善测报技术,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实现害虫的单一、精准测报,河北省植保植检站于2014~2016年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的支持下,对河北省玉米田上述5种主要害虫进行了性诱剂诱蛾预测预报研究,以期为今后自动化性诱监测设备等新型测报工具的推广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小地老虎、玉米螟、棉铃虫、粘虫的性诱监测工具为飞蛾类通用型性诱监测器(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二点委夜蛾的性诱监测工具为传统水盆诱捕器,诱芯类型均为橡皮头诱芯(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对照监测工具为自动虫情测报灯(河南省佳多科工贸有限公司生产)。

1.2 试验方法

分别在安新县、阜城县、宁晋县、沧县和滦县(表1)进行试验。前茬作物均为小麦,周围地势开阔。小地老虎、玉米螟和粘虫诱捕器各安装1套(3个),呈正三角形放置,各诱捕器间距50m;二点委夜蛾水盆诱捕器安装5个,横向排列,诱捕器间距50m;棉铃虫诱捕器为单个自动计数诱捕器。玉米苗期,将诱捕器承载杆埋于田间,使诱捕器高度为1 m;生长中后期,诱捕器高出植株0.2 m。试验期间,橡皮头诱芯每20 d更换1次。每日10:00前,检查并记载诱蛾数量。

表1 河北省5种玉米害虫性诱监测试验地点与调查时间Table 1 The test sites and investigation time of sex pheromone on five corn pests in Hebei

2 结果与分析

2.1 性诱剂对小地老虎成虫的诱集效果

2.1.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诱集结果(表2)显示,3台性诱捕器分别诱集到小地老虎雄蛾149、170和160头,平均诱蛾量160头/台;自动虫情测报灯共诱集到小地老虎成虫157头,其中雄蛾94头。可以看出,性诱捕器诱集到的小地老虎平均雄蛾量略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总量。

表2 性诱剂对小地老虎成虫的诱集效果Table 2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on the adult A.ypsilon

3台性诱捕器诱集到小地老虎成虫的天数分别为59、70和59 d;而自动虫情测报灯在监测期间由于降雨,导致有18 d没有开灯,诱蛾天数共53 d。可以看出,性诱捕器的诱蛾天数多于自动虫情测报灯。

2.1.2 发生动态 依据3台性诱捕器的日均诱蛾量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的每日诱蛾量,制作小地老虎成虫的发生动态曲线(图1)。可以看出,性诱捕器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均于2015年6月10日出现第1代成虫量突增,6月11~21日第1代成虫量略有下降,6月22~29日为第1代成虫盛期,8月18日后均未诱集到成虫。性诱捕器的诱蛾量高峰期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利用性诱捕器监测小地老虎能够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性诱捕器可以作为田间监测小地老虎的手段。

图1 小地老虎的发生动态曲线图Fig.1 The dynamic curve of adult A.ypsilon

2.1.3 诱芯专一性 监测期间,3台性诱捕器均只诱集到小地老虎雄蛾。表明诱芯专一性较好。

2.2 性诱剂对玉米螟成虫的诱集效果

2.2.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诱集结果(表3)显示,3台性诱捕器分别诱集到玉米螟雄蛾15、14和11头;自动虫情测报灯共诱集到玉米螟成虫83头,其中雄蛾27头。可以看出,性诱捕器诱集到的玉米螟雄蛾量明显低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总量。

表3 性诱剂对玉米螟成虫的诱集效果Table 3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on the adult O.furnacalis

3台性诱捕器诱集到玉米螟成虫的天数分别为15、14和11 d;而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天数为64 d。可以看出,性诱捕器的诱蛾天数明显少于自动虫情测报灯。

2.2.2 发生动态 由于性诱捕器诱集到的玉米螟蛾量均较少,故利用3台性诱捕器的日诱蛾累计量来制作玉米螟成虫的发生动态曲线(图2)。可以看出,性诱捕器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均于2015年7月14日和8月14日出现诱蛾高峰。性诱捕器的诱蛾量高峰期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监测结果基本吻合,但2种方法的诱蛾量均偏低,故在玉米螟发生严重地区应用性诱捕器田间监测技术时需进一步验证。

图2 玉米螟的发生动态曲线Fig.2 The dynamic curve of adult O.furnacalis

2.2.3 诱芯专一性 监测期间,3台性诱捕器均只诱集到玉米螟雄蛾。表明诱芯专一性较好。

2.3 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诱集效果

2.3.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二点委夜蛾第2代幼虫为主害代,因此,主要对其越冬代成虫和第1代成虫进行监测,以用于预警预报。诱集结果(表4)显示,5个水盆诱捕器分别诱集到二点委夜蛾雄蛾1 098、1 023、667、864和1 060头,平均诱蛾量为942头/盆;自动虫情测报灯共诱集到二点委夜蛾成虫1 539头,其中雄蛾721头。可以看出,2种方法的诱蛾量均较高,表明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具有较好的诱集效果。

对二点委夜蛾不同代的诱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越冬代成虫羽化期,5个水盆诱捕器分别诱集到二点委夜蛾雄蛾123、117、85、213和197头,平均诱蛾量为147头/盆;自动虫情测报灯共诱集到二点委夜蛾成虫80头,其中雄蛾18头。可以看出,性诱捕器对二点委夜蛾越冬代成虫的诱集量远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表明越冬代雄虫对性诱剂更为敏感。第1代成虫羽化期,5个水盆诱捕器分别诱集到二点委夜蛾雄蛾975、906、582、651和863头,平均诱蛾量为795头/盆;自动虫情测报灯共诱集到二点委夜蛾成虫1 459头,其中雄蛾703头。可以看出,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第1代雄成虫的诱集量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监测结果差异不大,表明二点委夜蛾第1代雄成虫对性诱剂的敏感程度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相当。

在试验的96 d中,5个水盆诱捕器仅2 d均未诱集到成虫,平均诱蛾天数为83 d;而自动虫情测报灯有25 d未诱集到成虫,诱蛾天数为71 d,其中有8 d因降雨导致灯熄灭而未诱集到成虫。可以看出,性诱捕器的诱蛾天数多于自动虫情测报灯,表明利用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进行田间监测受风雨天气影响相对更小。

2.3.2 发生动态 依据5个水盆诱捕器每3 d一计的平均诱蛾量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在同一监测时间段内的平均诱蛾量,绘制二点委夜蛾成虫的发生动态曲线(图3)。可以看出,2014年4月12日至5月12日,利用性诱捕器监测到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成虫羽化高峰,而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未监测到;5月31日至7月1日,性诱捕器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均监测到二点委夜蛾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且性诱捕器的诱蛾高峰期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监测结果基本吻合。5月31日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量突增,6月6日性诱捕器的诱蛾量突增,表明二点委夜蛾第1代成虫羽化始盛期对自动虫情测报灯更为敏感。6月10日至6月20日为第1代成虫羽化高峰期,性诱捕器的诱蛾曲线更为明显、峰值更高,表明二点委夜蛾第1代成虫羽化盛期对性诱剂更为敏感。监测结果表明,利用性诱剂监测二点委夜蛾能够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性诱捕器可以作为田间监测二点委夜蛾的手段。

表4 性诱剂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诱集效果Table 4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on the adult A.lepigone

图3 二点委夜蛾的发生动态曲线Fig.3 The dynamic curve of adult A.lepigone

2.3.3 诱芯专一性 监测期间,5个水盆诱捕器共诱集到二点委夜蛾雄蛾4 712头。此外,还诱集到银纹夜蛾16头,占总性诱蛾量的0.34%。

2.4 性诱剂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4.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诱集结果(表5)显示,性诱捕器诱集到棉铃虫雄蛾1 859头;自动虫情测报灯诱集到棉铃虫成虫1 638头,其中雄蛾237头。可以看出,性诱捕器诱集到的棉铃虫雄蛾量高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总量。

表5 性诱剂对棉铃虫成虫的诱集效果Table 5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on the adult H.armigera

性诱捕器诱集到棉铃虫成虫的天数为36 d,自动虫情测报灯的诱蛾天数为37 d,2种方法的诱蛾天数基本一致。表明性诱剂对棉铃虫具有较强的诱集效果。

2.4.2 发生动态 依据性诱捕器和自动虫情测报灯的日诱蛾量,制作棉铃虫成虫的发生动态曲线(图4)。可以看出,性诱捕器和自动虫情测报灯均于6月5日监测到羽化始盛期,6月30日处于羽化盛末期。6月21日利用性诱捕器监测出现诱蛾高峰,日诱蛾为206头/台;而自动虫情测报灯受降雨影响,6月20日左右诱蛾量相对较低,最高峰出现在6月26日。虽然2种方法的诱蛾高峰期略有不同,但性诱捕器的诱蛾高峰期出现的时间段及峰期长短与自动虫情测报灯的监测结果基本吻合,表明利用性诱捕器能较好地监测棉铃虫羽化盛期,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性诱捕器可以作为田间监测棉铃虫的手段。

图4 棉铃虫的发生动态曲线Fig.4 The dynamic curve of adult H.armigera

2.4.3 诱芯专一性 监测期间,性诱捕器只诱集到棉铃虫雄蛾。表明诱芯专一性较好。

2.5 性诱剂对粘虫成虫的诱集效果

2.5.1 诱蛾量和诱蛾天数 诱集结果(表6)显示,3台性诱捕器分别诱集到粘虫雄蛾32、35和44头,平均诱蛾量为37头/台;自动虫情测报灯共诱集到粘虫成虫292头,其中雄蛾129头。可以看出,性诱捕器诱集到的粘虫蛾量远低于自动虫情测报灯。

监测期间,3台性诱捕器诱集到粘虫成虫的天数分别为21、24和24 d,平均23 d;而自动虫情测报灯诱集到成虫的天数为45 d(其中23 d灯坏)。可以看出,性诱捕器的诱蛾天数较自动虫情测报灯约少一半,表明利用性诱剂诱集粘虫效果不明显。

表6 性诱剂对粘虫成虫的诱集效果Table 6 The trapping effect of sex pheromone on the adult M.separate

2.5.2 发生动态 因3台性诱捕器诱集到的粘虫数量均较少,故以3台性诱捕器的日诱蛾累计量来制作粘虫的发生动态曲线(图5)。可以看出,6月16日为第1代粘虫成虫迁入盛期,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出现迁入高峰指示值;8月底为第3代成虫迁出高峰期,利用自动虫情测报灯监测出现羽化高峰期;而利用性诱捕器未诱集到雄虫,未监测出粘虫的迁入与迁出情况。7月2日性诱捕器诱集出现1个诱蛾小高峰;而自动虫情测报灯受降雨影响未能诱集到成虫,未能反映出田间蛾量。

图5 粘虫的发生动态曲线Fig.5 The dynamic curve of adult M.separate

2.5.3 诱芯专一性 监测期间,性诱捕器只诱集到粘虫雄蛾。表明诱芯专一性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性诱剂对河北省玉米田5种主要害虫小地老虎、玉米螟、二点委夜蛾、棉铃虫和粘虫均具有一定的诱集效果。其中,小地老虎和棉铃虫性诱剂专一性好、诱集活性高,稳定性好,诱蛾量大,蛾峰清晰,能反映出田间虫量的消长变化情况,符合测报使用技术要求,可用于害虫的预测预报,具有进一步推广应用的价值。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集活性高、诱蛾量大,日诱蛾量能准确反映出田间成虫的消长情况,尤其对越冬代成虫较自动虫情测报灯更为敏感,可用于该虫的预测预报。玉米螟和粘虫性诱剂诱蛾量较低,未能很好地反映出田间成虫的发生情况,需进一步试验验证和分析研究。

二点委夜蛾性诱剂诱集到少量银纹夜蛾,这对于较高蛾量的二点委夜蛾计数未造成大的影响。但是,如果今后2种夜蛾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利用性诱捕器将不能完全反映出二点委夜蛾的发生消长情况,建议进一步优化二点委夜蛾性诱剂的专一性。

康爱国等[22]对迁飞性害虫草地螟的研究发现,如果性诱监测中发现蛾峰,即意味着草地螟将在当地留宿、交尾、产卵。粘虫同属于迁飞性害虫,今后需进一步研究性诱剂对粘虫短期预警的相符度及警示性作用。

本研究发现,5种害虫性诱剂在降雨等天气中仍能诱集到雄蛾;而自动虫情测报灯易受降雨天气的影响,熄灯则诱集不到成虫,或诱蛾量远低于性诱剂。进一步说明,利用性诱剂监测受风雨等天气影响较小,在阴雨天气较灯诱更能如实反映田间的虫量情况。

性诱剂对靶标害虫具有专一性,性诱监测对靶标害虫针对性强,不用像虫情测报灯那样进行多种害虫分捡,可减轻劳动强度。同时,专一、稳定的性诱剂监测还可避免相似种类害虫的人工分拣错误。如果能进一步提高性诱监测诱芯的专一性、敏感性和稳定性,实现性诱测工具的自动化与智能化,那么,性诱监测将具有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新工科背景下,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混合模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体现了课程考核的多样化和公正性。只有将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1]危朝安.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形势和任务[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5):5-7.

[2]夏敬源.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发展与展望[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1):5-9.

[3]刘万才,姜玉英,张跃进,冯晓东,夏 冰,刘 宇,曾 娟.推进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事业发展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8):28-32.

[4]曾 娟,杜永均,姜玉英,刘万才.我国农业害虫性诱监测技术的开发和应用[J].植物保护,2015,41(4):9-15.

[5]刘 莉,张文英,张振波,高 军,张 丽,孙彦敏,李秀芹,张连生,张 晓.增强农作物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支撑能力 推进现代测报体系科学发展[J].河北农业科学,2014,18(1):22-24.

[6]钟天润.加大测报技术创新力度 推进测报事业健康发展[J].中国植保导刊,2012,32 (1):10-12.

[7]刘万才,刘 杰,钟天润.新型测报工具研发应用进展与发展建议[J].植物保护,2015,35(8):40-42.

[8]孟宪佐.我国昆虫信息素研究与应用的进展[J].昆虫知识,2000,37(2):75-84.

[9]焦晓国,宣维键,盛承发.性信息素在害虫测报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6,32(6):9-13.

[10]向玉勇,杨茂发.昆虫性信息素研究应用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2):250-256.

[11]贝进标.昆虫性诱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效果及推广前景[J].广西植保,2009,(增刊):94-96.

[12]李永川.云南省农业害虫性诱剂监控技术的应用[J].云南农业,2014,(1):22-23.

[13]盛仙俏,张发成,陈桂华,贾华凑,朱旭东,廖璇刚.二化螟性诱剂在测报及防治上的应用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09,(4):754-755.

[14]宋昌琪,潘跃星,徐火忠,蓝建军.性诱剂在蔬菜害虫测报上的应用[J].昆虫知识,2004,40(1):77-78.

[15]屈振刚,盛世蒙,王红托,盛承发,李建成.梨小食心虫性诱剂2类诱芯的桃园田间诱蛾效果比较[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2):30-31.

[16]谭 博,王 岩,曹晓艳,刘怀锋,马兵钢.利用性诱剂监测新疆果树食心害虫的消长动态[J].新疆农业科学,2011,48(7):1287-1291.

[17]刘 媛,杨旭峰,吴惠玲,何建国.宁夏小地老虎标准化性诱监测器诱测效果试验 [J].宁夏农林科技,2016,57(4):33-34.

[18]仇保华,刘宗泉,李艳红,王广龙.几种性诱剂、性诱器诱捕棉铃虫成虫效果初探[J].中国棉花,2011,(6):26-28.

[19]马继芳,李立涛,盛世蒙,王 强,董 立,李 梅,董志平,盛承发.二点委夜蛾两种性诱芯的田间诱蛾效果 [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1):22-24.

[20]张振铎,李国忠,李耀光,凤佰良.玉米螟性诱剂田间诱捕效果初报[J].吉林农业科学,2010,35(2):30-32.

[21]陆 爽,陈时健,张顾旭.性诱剂测报粘虫的作用评价[J].上海农业科学,2013, (5):126.

[22]康爱国,曾 娟,刘栋军,姜玉英,张玉慧,庞红岩,王 平,梁树海.草地螟性诱试验及其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植保导刊,2013,33(7):44-48.

猜你喜欢

虫情诱剂粘虫
虞以新:鉴定“虫情”的大侦探
立即全面普查 警惕二代粘虫发生
果实模型诱捕器外观及颜色对实蝇引诱特性的影响
生物食诱剂监测稻纵卷叶螟试验研究
强化监测防控措施 打赢草地贪夜蛾阻击战
基于AI图像识别的烟草制品虫情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太原植保站:开展查治二代粘虫
平山县2018年性诱剂和虫情灯诱测棉铃虫成虫效果比较
昔阳县:积极防治二代粘虫
文水县:积极查治二代粘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