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暴力沟通的艺术

2018-05-10王婉

关键词:回族长颈鹿案例

王婉

案例背景

一天中午,我正在班级进行分饭的时候,一个小女孩小J匆匆从座位跑到讲桌前,由于我当时戴着口罩和帽子,面前还排着不少等待盛饭的学生,所以小J的话我没有听清,我看小J面露难色,又显着比较慌张失措,于是赶忙停下了手中的分饭工作,问道:“怎么了?”,小J说“老师,小H用筷子夹着一块猪肉在我眼前晃,我不能吃猪肉。”在小J说完的一刹那,我感觉脑袋一空,猛然间想起了小J是回族。

案例过程——思路

由于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已经是五年级,班级这个回族的孩子也已经习惯了每天就餐时候的一系列流程,如果有她不能吃的饭,那么她自己会拿着饭盒专门去清真处打饭,然后回到班级吃,如果饭菜都是她可以吃的,那么她就作为班级“普通”的一员加入到盛饭的行列,我对这种情况和班级的孩子们一样都已经习以为常,小J是一个懂事的孩子,而且胆子比较小,总是不声不响的,如果你不去注意,甚至很难在班级发现她。小H是一个活跃的男孩子,爱玩爱闹,坐在小J的前面。

想到了他们是在一个班相处五年的孩子,对彼此都应该已经有了很深的了解,小J是回族这件事,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知道的,想到了小H的“明知故犯”后,我感到非常的生气,当场“勒令”小H要对小J道歉,小H照做了,但是明显感觉他不是情愿的,反而小J却非常高兴,并原谅了小H,看此情景,我让班级同学一起为小H勇敢的道歉鼓了掌,小H看到此情景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

案例过程——方法途径

本来以为这个问题已经处理完毕了,但是后来想到小H的有些不情愿的道歉后,我还是决定将这个问题再次拿出来,于是在吃完饭之后我将小H再次叫过来,问他:“你知道小J是回族吗?那你知道回族是不能吃猪肉的吗?”得到的都是小H肯定的回答。“那你说说你这样做是为什么?”“老师,我只是觉得好玩。”,听到小H的话,我瞬间明白了,孩子由于对于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性没有敬畏的心理,导致了此次事件的发生。于是利用中午吃完饭的时间,我也查阅了相关的资料,准备“以理服人”,于是下午在班级针对五十六个民族中比较典型的几个进行了交流,让孩子们在和老师的交流中思考,从服饰到风俗再到饮食习惯,在交流中没有刻意的挑选回族,但是在交流完毕后让同学们自由发言,去感受民族之间的差异性,并做到民族间的风俗习惯的尊重。课下我又找到了小H,问他刚才在班级同学的交流中,有没有什么启发,小H低着头和我说了他对尊重的理解,“那你现在有什么话要对小J说吗?”虽然我没有听见小H说了什么,但是我看到了小H走过去给小J深深的鞠了一躬。

案例过程——效果

发生在班级的真实事件,由于两次道歉导致了不同的走向。也让我深思这次“突发事件”的处理,就像马歇尔·卢森堡说的,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要改变别人和他们的行为,使之符合我们的标准,而是要建立以诚实和友爱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最终满足每个人的需要。就像我和小H沟通的目的并不仅仅是想要他收回自己的话,或者仅仅是对小J道歉,而是希望能够后通过这件事引导班级的同学们友爱,懂得尊重,这样才能处理好班级同学们之间的关系。

但是明显我和小H的第一次沟通宣告无效,或者是一次失败的沟通,小H的内心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的,甚至觉得这可能就是一个玩笑,但是老师却“大张旗鼓”的批评了他,他的心里满是不乐意,第一次的道歉也是做了一个样子。

但是当我让班级同学为小H勇于道歉的行为鼓掌时,小H的内心第一次发生了变化,他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可能是出于对道歉没有用心的羞愧,可能是因为班级同学的宽容。这时我作为老师发现了小H的需要和请求,他需要被尊重,被理解,但是我的沟通恰恰忽略了这个需求,当我意识到这点的时候,希望通过下一次的有效沟通进行弥补,所以我选择了典型民族的风俗习惯作为切入口,让孩子们在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感受民族习惯的差异性,也让小H能够在一个开放宽松的环境中意识到自己的问题,而不是当众的批评和指责。我们互相发现了对方的需求,而当他的需要被满足后,也做出了自发向小J道歉的行为,这样使我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

案例反思——理论认识

给予和接受的语言是我们天性的语言,它表达了人类的共同需求,告诉我们什么能使生活变得更美好。这种沟通交流的方式使我们相互之间更容易给予或者接受帮助——享受生活、丰富生活。

令人遗憾的是,大部分人没有学到自己天性的语言。千百年来,我们大多数人都在说一种语言,这种语言让人很难愉快地给予和接受。它只能满足我们部分的需要,而使这个世界充满痛苦,这其中包括我们课堂上的诸多矛盾与冲突。为了生动形象,我们把这种语言被称为“豺狗式语言”,这种语言充斥着批评、标签、责备和各种要求,因此让人感觉毫无乐趣,但对很多人来说,这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的说话方式。即使我们一而再地发现这样说话并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有时候甚至会把情况搞得更糟糕。

幸运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重新发现和学习表达给予和接受的语言。使用这种语言,我们就很容易把那种具有破坏性的、阻碍生命连接的豺狗式信息转变成服务于生命的语言——有助于满足人们需要的信息。

這种表达给予和接受的语言有很多名称,其中包括:非暴力沟通、爱的沟通、心灵之语。为了生动有趣,我们把这种语言称为“长颈鹿语言。”

之所以称为长颈鹿语言的原因如下:

长颈鹿是所有陆地动物中,心脏最大的动物,而这种语言就是为了让我们联系到自己的内心——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长颈鹿很高,有着无与伦比的优势;视野宽广,能够看到多种满足需要的方法。长颈鹿不会局限于一种角度去看待问题。因为看得远,它们能够看到自己所做的选择对当前和未来的影响。

长颈鹿愿意“伸出自己的脖子”——说出自己内心想法和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照顾别人,倾听他们的想法。这要求它们要有开放的勇气,倾听他人说了什么,以及他人对我们所说的反应。

所以说长颈鹿是视角包括宽广的视野和一颗强大的心——思想和感情的结合。[1]

案例反思——实践经验

长颈鹿语言有助于我们:对自己和别人的需要同样关心,倾听自己和别人内心的声音。在任何互动沟通中,至少有三点可能联系到我们的生活:我可以选择倾听自己的内心世界,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我可以用心倾听别人,理解他们的感受和需求;或者选择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当我们用长颈鹿语言和别人交流时,我们不停地在表达自己和倾听别人之间来回互动。无论是倾听还是表达,我们要关注以下四种信息: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当我第一次“命令”小H向小J道歉的时候,显然我没有体会到小H的感受,更没有顾及到他的请求和需要,所以这种交流的方式就变成了“豺狗式”语言,即使我自己并不想要这种沟通的结果。

沟通的内容90%在于目的。长颈鹿语言的目的就是连接自己以及他人,为找到方法满足共同关注的需要而进行对话。我们的话语是与别人建立良好关系的有效图途径。没有清晰明确的目的,即使再娴熟的表达技巧也是空洞的。

如果我们的目的是真诚地给予和接受,那我们就会尽量时刻关注在我们身上发生的事情。与此同时,我们也会想要了解别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才能够实现最终的非暴力沟通,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苏拉·哈特,维多利亚·霍德森 著 杨洁 译 《教室里的非暴力沟通》,66-68,华夏出版社,2015年5月

猜你喜欢

回族长颈鹿案例
样板案例
不要小看长颈鹿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长颈鹿的烦恼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宁夏回族自治区第十二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长颈鹿
长颈鹿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回族文学》2015年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