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习方式入手优化课堂教学

2018-05-10王精华

关键词:感官问卷分析

王精华

学情调查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综合调查,也是对学生“学习素质”的调查。一般认为学习素质是人的先天遗传和后天习得的在一定时间内相对稳定的学习能力和素养。学习是人的身体、智力和情感协调互动、共同作用的对事物的认知和把握过程。因此学生学习素质调查,主要从学生的认知倾向、思维类型、学习快乐度和学习成果四个方面入手,了解学生学习的基本情况。2017年11月26—12月8日,我们对北京市平谷区第五中学的初中部分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其具体抽样结果分析如下:

我校初中现有教学班24个,学生911人。本次调查任意抽取初一、初二、初三各两个教学班,共228人,下发调查问卷228套,回收有效问卷218套。有效问卷参与人数占总人数的23.9%。以下各项分析均按有效问卷人数展开。

一.调查问卷的基本情况分析

我们把回收的218套有效问卷分成三部分进行分析:

(一)思维类型调查问卷

从上表分析不难看出:初一学生分析思维型学生所占比例45.8%,初二学生分析型思维学生21.3%,初三学生分析型思维方式的学生占18%。可见,随着年级的增高,分析型思维方式的学生的人数在减少,尤其是初一年级和初二、初三年级比减少了一半以上。分析型思维方式注重细节,善于一步一步地演绎归纳事物。喜欢列表单、摆事实、抠细节。他们喜欢事先安排好一切,准确无误地完成他们的计划。他们在传统课堂上表现得很好。从数字的变化分析原因,是因为初一学生刚进入初中,很多事情都是按照老师安排的顺序步骤,按部就班的进行。因此在调查中显示出的分析型思维方式的学生会很多。而到了初二、初三,随着学生的适应性的不断增强,开始以自己的方式组织事物。因此分析型思维类型的学生比例就明显下降了。初一学生中总体把握型学生仅占8.4%,初二学生中总体把握型思维方式的学生占17.1%,初三学生中总体把握型学生占19.3%,可以看出初一学生中总体把握型学生比初二、初三少很多,总体把握型学生的思维倾向于全面、综合的了解事物,关注事物的总体框架和主要脉络。他们把数据装入脑子之前需要了解整体轮廓和概况。他们需要知道“这对我有什么意义?”“这怎么实现?”“这将导致什么结果?”,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大,总体把握型学生的比例也在增大。均衡型学生比例也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加。

(二)认知倾向性调查问卷

根据认知倾向性问卷调查结果,可以得出每个班级中具有强烈认知倾向的学生,有5.5%的学生属于听觉型,这部分学生比例比较小,他们处理新知识点前需要去“听”。他们需要问问题,同时获得清楚的答案。从故事、问题、录音带,与别人的交谈中、在讨论、争论中学习;11.9%的学生属于视觉型,在理解新学的知识之前需要通过视觉感受新知识,需要图像、图标、图形、时间曲线、有彩色代码的思维导图。虽然这类人读书时也倾向于使用视觉感受,但只有一小部分人能够从文字上得到强烈的信息;有同样11.9%的学生属于动觉倾向型学习者,他们首先通过身体或精神“感觉”来“获取”信息。之后,他们才能用其他模式进行处理。他们在学习任何知识之前需要亲身体验;70.6%的学生属于均衡型,认知方式没有明显的倾向。

(三)学习快乐度调查问卷

学习是人身体、智力和情感协调互动、共同作用的对事物认知和把握过程。快乐则是人在感受良好时的一种情绪反应,这种反应是健康、安全、客观环境适宜的基础上,对事物的满意的状态。学习快乐度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学习环境、过程、结果感到满足的程度。调查问卷从学生的身体状况、家庭情况、社会交往、学习的物理环境、课堂教学氛围和学习习惯、过程及结果六个维度反应学生身体、智力和情感状况。这六个维度分别涉及了学生学习的物质基础、学习的触发机制以及学习的习惯、过程和结果几个方面,比较客观全面反映了学生学习的现实状态。调查结果如下表:

根据比对值,平均分正常应该为62.5分,比这个分值越高,学生感受到的快乐度越高,比这个分值越低,学生感受到的快乐度越低。从数值分析不难看出,只有初一的两个班的分值高于比对值,而初二、初三学生的分值低于比对值,表明初二、初三学生的学习快乐度很低。

二.出现的具体问题分析

根据调查显示出影响学生快乐度原因中最主要的来自于家庭教育因素,由此原因严重影响学生快乐的学生82人,占37.6%;排在第二位的是老师的教学方法,受到严重影响的学生63人,占28.9%;排在第三位的存在的问题学生严重的是学校因素,有40人,占18.3%;排在第四、五位的是家庭成员文化和教师因素,分别有37人和32人受到了严重影响,分别占17%和14.7%。

三.具体解决途径

根据调查结果,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认知倾向性和思维类型,以便形成个人学习風格,轻松高效的学习;让每一位教师了解自己所教的每一名学生的学习类型,以便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

(一)采用多感官教学适应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需要

学生是学习主体,有学习动机的学生会在大脑中产生更多有益化学物质,学习没有压力。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并能够高效的接受学习内容,就需要适合不同学习风格和各种各样思维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让教学活动和上课的方法多样化,以保持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这八种方法,学生接受起来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也就是说,我们平时的讲授与其他教学方式比起来,是接受程度最弱的。理想的教学方式是调动多个感觉器官,适合各种学习风格,对于知识目标的落实是效果最好的。

调动多个感官,对每个人都有帮助,因为新信息总是能被你倾向的一种感官吸收。许多人没有占主导地位的感官,因此调动多种感官当然也使他们受益。神经科学研究表明,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利用越多的大脑通路,从而建立起更多的神经连接,这就意味着更多的记忆被轻松存储下来。当更多的感官投入使用,大脑就被更大程度地激活。运用多感官学习使我们在学习和行为中表现得更灵活、学习效率更好。据报道,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读写的同时使用动作和声音的学生在回忆所学的信息方面有极大的提高。而思想品德课教学要抓住让学生“回归生活”的主旨,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活动,通过活动增加体验。即让学生在游泳实践中学会游泳,在责任承担中建立真正的责任意识。这种活动体验教学恰恰也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多感官,适合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有效的学习。

多感官(multisensory)包括: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动觉/触觉,甚至包括第六感官——联想。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可以采用下列方式来调动学生的多感官参与学习:

1.视觉:海报、图表、图画、图形、动画、色彩、符号、独特的形状、学生作业展示、墙上、天花板上、窗户上的信息、学生自己做记忆参照物、思维导图、照片。

2.听觉:讨论、发言、录音、歌曲/绕口令/韵律、与搭档分享、提问、大声朗读、笑话、特别的音乐、自言自语、辩论。

3.味觉:联系味觉、奖励食品、记忆触发点、把知识与食物图片联系起来。

4.嗅觉:使用气味镇静或刺激。激发主题记忆的东西;咖啡、作料、香草、树叶、花油、烟、食品。作为某一特定题目记忆参照物的物品。

5.动觉/触觉:活动、换组、换座位、走、行动、脑保健操、站、敲击、手势、节奏/绕口令、用手/手指在空中画、桌子上、墙上、玩小玩具、采用特殊的姿势和位置。

比如,利用三幅图片帮助学生理解父母之爱。视觉型的孩子可以通过记住图片,记住父母对孩子的“生命之爱”,“精心养育之爱”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之爱。”同时辅之以肢体语言,可以帮助动觉型的孩子掌握知识点。同时可以通过课件播放孩子的哭或笑声,帮助听觉型的孩子记忆。

(二)根据影响学生快乐度的因素,制定相应的具体策略

1、通过家长学校等途径,加强对家长的引导

从家庭教育因素可以看出:一年里,孩子随家长外出旅游或听音乐次数几乎没有或仅有1-2次;每学期上书城购买书(除教辅书外)要花的钱数一般都小于100元;父母和自己几乎没有时间交流或偶尔交流;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是不管不问,就是百依百顺,或者是当要求不一致时,强迫命令;当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家长的态度大多数是批评孩子不够认真不努力,甚至还有的家长不搭理孩子。针对这些方面对家长提出具体的要求,改变影响学生快乐的度的现状。

2、教师采用友善用脑教学法,以适合不同学习类型的学生轻松、高效的学习

(1)可以看到上课铃声响后,教室里放一些輕缓的音乐让同学平静下来;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学习方式,老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3)上课时,老师会让学生在充分放松的情况下想像一下学习内容;

(4)上课时,老师经常组织学生喜欢参加的教学活动;

(5)在学生学习有疲劳感时,教师带领学生做脑保健操或让同学趴着休息一会儿后再讲课;

(6)教会学生利用画思维导图的方法复习整理知识。

3、学校创设更适合的学习物理环境,有利于学生快乐的学习

(1)开放学校的阅览室,增加图书,以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

(2)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增加绿地面积,增加教室里的花草,提供学习所必须的氧和清水。

(3)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保证学生每天参加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另外增加体育锻炼的趣味性。

4、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

(1)做学生喜欢的教师,从生活上关心爱护学生;

(2)在学生学习和生活有困难时,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加强班主任培养,进行敬业爱生教育

(4)进行友善用脑培养,让教师学会友善用脑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同时关注动觉型、视觉型、听觉型倾向的学生,以及分析型和总体把握型思维方式的学生,采用适合这些学生的方式进行针对性辅导,以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才能真正体会“以学生为本”的教学主旨。

猜你喜欢

感官问卷分析
分析:是谁要过节
回头潮
感官训练纸模
感官训练纸膜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
Units 13—14解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