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童话

2018-05-10张群智

关键词:童心童话心理

摘要:本文探索了一种新型的儿童成长资源——心理童话。本文认为基于时代对培养人的导向的要求,基于时尚文化的认同,基于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迫切需要,心理童话有了充分的探讨必要。因为儿童充满着对世界的泛灵感;童话的非现实性符合儿童的想象力;童话中夸张与拟人的表现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等,使得童话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童话心理学是滋养心理童话的土壤。文中引用笔者自身创作心理童话,通过解析,说明其促进儿童引导人们进行自我疗愈,激发儿童的积极心理品质等。通过实践示例,说明心理童话是可以适用于教育中的。

亲爱的读者,当你去中国知网检索“心理童话”相关的文章时,其结果基本是一无所获。笔者在此和您交流的算是一个古老而新奇的话题。

心理童话(Psychological fairy tales)是以童话的形式来描述和表达人的心理状态,促使人们觉察心理自我并能对其进行积极建构和完善的作品。它是一种创新的体裁,是文学和心理学交融而诞生的。它使用一些超越现实而贴近内心世界的心理意像和心理对话来引导读者探索心理成长。一些心理童话作品可以用教育戏剧和一人一故事中的某些元素等较生动、有趣的形式融入到教育教学中。

2016年开始,无智老师陆续出版了《嘿,小孩儿——青少年积极心理成长之路》等一些心理童话书,并在一些刊物发表了心理童话故事和心理童话诗歌。随后其生命教育研究团队的张桦、吴忆军、李小燕、刘晨等一批老师先后将心理童话运用于教育教学和心理童话剧中,这些课在一些教学研讨会和展示课中获得了创新的好评。心理童话这种新型的体裁,得到《华夏教师》刊物的关注,给与学术推介和宣传。

一、为什么在当下讨论“心理童话”这种比较新颖的体裁

心理童话——这种比较新颖的教育体裁,它迎合了时代文化的背景而诞生的。这枚种子,它刚好遇到了自己的土壤,它在无人关注的地界,悄悄发芽。

(一)基于时代对培养人的导向的要求

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具体细化为18个基本要点,第一个就是人文底蕴。具体包括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等基本要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学校美育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在“大美育观”下,学校应该怎样落实国家政策,如何探索更多的美育渠道,建构更加丰厚的文化精神資源,这是当下教育的使命和时代的呼唤。

我们如何发掘多元的作品来对儿童进行美育,如何寻找更适合童心的作品,促进儿童人文素养的提升,时代发出了种种召唤的信息。

(二)基于时尚文化的认同

“回归童年,返璞归真”已经成为时代的文化时尚。Normcore被称为2014年的网络文化基因。这面大旗由纽约时尚预报机构K-Hole率先举起,该公司发布的报告包含Normcore这个狂吸眼球的概念。随着返璞归真的文化,童心,萌情等元素随之而被大众珍爱。所以这也是比遗忘任何时代更容易让人们追求童话的时代。

(三)基于生命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迫切需要

大众文化里,“空心人”已经不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缺乏意义感,缺乏终极关怀,缺乏积极的品质,不是儿童成长中的个例。珍爱生命成为了教育的重要话题,培养积极心理品质成为了学校文化的主流。这些内容无法用传统的灌输鸡汤来实现。像吸铁石能吸住那些散漫的碎铁屑一样,我们一直在寻找一种能进入儿童内心,给儿童生命点灯的一种资源。它让我们怀念我们小时候读过的童话,我们往往记不住多少口号和座右铭,我们却能把某个童话的画面和角色融入到潜意识的心房里。童话从存在那天开始,就散发着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二、为什么说童话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

(一)儿童充满着对世界的泛灵感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关于儿童思维的一个重要发现是:儿童的心理十分有趣,儿童总是赋予世界万物以心理的特征。儿童并不像成年人那样现实,他们更多地生活在物我一体、精神现实不分的状态。在成年人看来无生命的存在,在儿童眼里是有意识的,有感受和有情义的,这就是“泛灵”,皮亚杰把这一现象称为儿童的“万物有灵论”。

(二)童话的非现实性符合儿童的想象力

儿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还不可能真正进入社会生活,但他们却以“想像”的方式“体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验社会中的角色,想像使他们对这个世界随心所欲地改变。童话中可能是人世间没有的虚幻场景,它创造的一切是和现实不能对等的,童话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想象。所有在大人眼里光怪陆离、稀奇古怪情节,对于孩子来说,都是理所当然的。

(三)童话中夸张与拟人的表现形式符合儿童的心理

童话的语言张力很大,它把“说大话”当做最正当的事情。如:《大林和小林》中,二百个狐狸先生侍候大林吃饭的情节是多么绝妙、多么的夸张啊!儿童之所以对童话着迷,是因为童话中有太多夸张。在童话中,他们简单的思维可以得到任意的驰骋。

三、心理童话的基础或渊源是什么

心理童话作为专门的体裁,实不多见。而它的基础或土壤却是可以追踪。20世纪中叶以来,一些临床心理分析学家运用精神分析学对童话进行探讨,形成了独特的童话心理学。童话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儿童文学的跨学科交叉,它开拓了童话研究的领域。

(一)童话心理学——滋养心理童话的土壤

如果说童话是一个广袤的大家族,它囊括了各种各样的童话创作级研究,以心理分析为基础的童话心理学是很独特的一脉。

童话心理学的代表人物B·贝特尔海姆。B·贝特尔海姆1903年生于维也纳,他一生致力于有关孤僻和内向儿童的研究。在长期的理论究和临床心理治疗中,他惊奇地发现,文学最适合于培育儿童的心智,文学能够使儿童获得寻找生活意义的能力和赋予生活更多意义的能力。20世纪70年代,他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探寻童话的形成与特点,用精神分析方法探讨童话的魅力及其表现艺术,形成了独特的童话心理学。其在美国出版的《童话世界与童心世界》是童话心理分析的经典性、代表性著作。

(二)心理童话的诞生——一朵美丽的童葩

美国的琳达·汤普森博士(Dr. Linda Thomson),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美国医学催眠学会主席。她深入研究儿童的心理世界,将数十年的心理临床实践经验融入了创作的心理童话中。她写出了《汤普森心理童话药书》。此书出版后,立即风靡美国,汤普森博士因此晋升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这本书被评价为在心理学界前无古人的、暂无来者的作品,它是充满开辟性的书,它是儿童文学和心理治疗的创造性结合融合的产物。

四、创作心理童话,促进儿童心理成长

近年来,笔者坚持探索和创作心理童话,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物,连续刊发很多短小的心理童话绘本故事;在《童话世界》《今日教育》等刊物陆续刊发心理童话。2017年化工出版社出版的《嘿,小孩儿》一书中则集中了7个心理童话。这些童话,从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生命的三大关系来叙写心理童话。有的是引导儿童自我疗愈的,有的是激发儿童积极心理品质的。它们完全出自作者的个人探索,充满催眠一般的语言。

(一)创作心理童话,引导人们进行自我疗愈

以笔者撰写的“猫在说”为例1,它充满了疗愈味道。例如:

猫说:“主人,你是说地下车库里工作的人,为什么看不见阳光,还很快乐?我问过,他心里有个相册,装满了地面上的美丽。他说:人啊,只有看不见的时候,才能有足够的耐心去细细品味美好的一切呢。”

这样的言语运用一只大猫说出来,其传递了一种积极的心念。这是一只怎样的大猫呢?

它说:“主人,如果你一定要走到清冷的森林里,还是我先用身体把那棵树捂热吧,这样你再靠上去,一定暖和些。” 这是一只有趣的猫咪。

这样的言语有时候就是一种镜像言语。就像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所表达,人对于自我的探索是通过“镜中我”来完成的。最初的研究对象是婴儿,在语言产生前,他们通过镜子中的影像获得最初的自我概念。笔者在这个作品的创作中,不断改变一个人消极的自我,孤独的自我镜像,而是让一只温暖的灵物成为自我的一部分。不仅如此,我努力召唤出读者的自主意识。例如:

“主人,让我给你唱歌吧。听完这只歌,你就会打开快乐的门了。只是,我需要你的歌词……它是什么呢?”。

这句话融化了“主人”的内心,激发主人积极的思维。笔者用了多个心理隐喻连续发出对主人的安慰信号。

【作品解析】

心理学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很多个自我。有一个自我是善于宽慰自己的,是对自己总说贴心话的。这样的作品就是引导我们“注视”这个自我的存在,使得心理由单薄到丰厚,生命有力量。

(二)创作心理童话,激发儿童的積极心理品质

24项积极心理品质的第9项是热情。含义包括,做每件事情都带着激情和灵感,认为生命是令人激动的,值得珍惜的,反复品味的……很容易走入别人生命的深处。笔者创作了以下心理童话来启发儿童。

神奇的琥珀

从前,有一个琥珀,它长在一座房子的屋顶,被一只神秘的蓝眼睛猫咪守护着。每当夜晚的时候,就发出神奇的光。 有个老成的人来到房檐下,他的面孔很苍白,估计已经很久都没有微笑了。琥珀从房顶上跳下来,他把自己变作一只摇篮,它热情地说:

“快把你的心放在我这里吧,我来给你摇一摇,让你像个小婴儿……”

老成的人真的那样做了,他体味到了自己刚刚来到这个世界时,被拥抱的感觉,他的心有点温暖了。临走的时候,他把黑色的帽子挂在了房子旁边的树上。

有个忧愁的人来到房檐下,他的眉头紧皱,估计他很久都没有开心过了。琥珀从房顶上跳下来,它把自己挂在倒垂的柳树叶子上,并变作一个口诀。它热情地说:“快来到这棵树下吧,跟着我说50遍,你的心就会长满蔷薇花,一切都很好呢……”

忧愁的人真的那样做了,他体味到了自己快乐时的那种感觉,他的心开始融化了。临走的时候,他把自己蓝色的围脖放在了房子的窗台上。

一个紧张的人来到了屋檐下,他的手指在发抖,他越命令自己别紧张,就更加紧张起来。琥珀从房顶上跳下来,它变作了一株房前院子里的向日葵。它说:“快闻闻金黄色的花瓣味道吧,如果你闭上眼睛闻,就有阳光顺着你的鼻孔爬到你的细胞里。那样,你就很放松了呢……”

紧张的人真的那样做了,他体味到了久违了的舒适感,好像小时候,站在一个彩色的小格子地毯上,跳舞那样舒适呢。临走的时候,他把紫色的手套放到了房子的大门上。

有一个恐惧的人来到了屋檐下,他好像遇见什么都害怕。琥珀干脆从房顶上跳下来,它把自己也变作了恐惧,是比那个恐惧的人更大的恐惧。

恐惧的人问道:“你为什么比我还恐惧呢?”说着,恐惧的人就感觉自己有了同类,并且也不那样恐惧了。

恐惧的人帮着有更大恐惧的人脱掉恐惧的表情,他用催眠一般的语气说:“你在心里想着一个熟悉的景色,然后你就一直抚摸那个景色,你感觉自己就是那个景色的一部分……”说着,他自己的恐惧就不见了。

当恐惧的人离开的时候,他把黑色的头套放在了院子里稻草人的头顶上。

……

这只神奇的琥珀一生遇到了很多很多的人。

如果你遇到了这只琥珀,请你轻轻地拿起它,闭上一只眼睛,睁开一只眼睛,专注地看着它。你一定会看到它里面有黑色的帽子,有蓝色的围脖,有紫色的手套,有黑色的头套……

它在一座房子的屋顶上,被一只神秘的蓝眼睛的猫咪守护着,每当夜晚的时候,就发出神奇的光。

嗯,这是一只神奇的琥珀。

【作品解析】

《神奇的琥珀》其对“热情”品质的引导,以一个琥珀的助人经历为隐喻。

这首心理童话是对生命中那个“深在我”的热情关照,这里的“深在我”是在生命深处,可能被忽略的我,笔者反复呼唤其出来,散发着温暖的光。这首心理童话运用了离奇的想象,读着读着,你就会感觉到生命是令人激动的,值得珍惜的,反复品味的……

(三)创作心理童话,引导人们珍爱童心

心理童话有时候可以运用诗歌的方式表达出来。以下的这首心理童话诗歌,它创造一些意境,运用拟人化的方式,有趣地促使儿童和大人觉察童心的美好,珍惜童心。

童心是个大礼堂

礼堂顶上的小草帽飞啊飞

她一边唱歌一边飞

它遇到了礼堂门口的小男孩儿

你乌拉乌拉在唱啥

里面大人们在开会

有人演讲有人在打瞌儿

有人崇拜一个人

有人内心像堵墙

有人内心有条河

有人心里不开花

有人在楠木树丛前吹喇叭

小草帽听得笑咯咯

它单脚站在小男孩头顶上

它一边旋转一边唱歌儿

小男孩儿跟它溜走啦

去找田野那边的祖母去

祖母的皱纹好悠长

祖母问礼堂里面在干啥

小男孩儿和草帽齐声说

有人演讲有人在打瞌儿

有人崇拜一个人

有人内心像堵墙

有人内心有条河

有人心里不开花

有人在楠木树丛前吹喇叭

祖母听着笑弯了腰

她用手指着小男孩儿的身后面

有个巨大的人儿在偷听

原来大礼堂悄悄跟来了

它沙哑着嗓子对小男孩说

童心是世界上最大的礼堂

现在我们换换吧

草帽连喊 变变变

小男孩变成蓝天深处的大礼堂

小草帽在里面飞啊飞

老祖母在里面笑啊笑

全世界的花朵在里面舞蹈啊

而大礼堂呢 它自己变作了小男孩儿

他在演讲呢 他的声音啊

翠绿 翠绿了整个大礼堂

心理童话关注的不是事物的“可能性”(possibility),而是内心的“愿望满足性”这样的心理童话诗歌,有催眠一般的韵律,让我们的心柔软和沉浸在童心之中。

笔者用各种方式来撰写心理童话。在这个忙碌的时代,笔者追求短小的作品篇幅;不拘一格的角色,在作品里发出呢喃的声音。

【教学设计】

第一,教育戏剧搭建空间:儿童可以用自己的身体姿态表现礼堂、小草帽、小男孩儿、大人、内心的墙壁、内心的河、内心的花朵、老祖母等角色……充分体验,人内心世界里的各种感受和情绪的存在状态。(在这里,可以使用故事魔法棒的方式,老师一边逐句读出来,学生们纷纷走下座位扮演心理诗歌中的情境……)

第二,配音吟诵:体味童心和大人内心里不同的地方。

第三,分享感悟:回忆一个你所经历过的具体的情境,童心是什么?

第四:墙上的画:小组合作,画出你们心目中的童心并分享。

第五:肺腑之言:亲爱的孩子,你想对童心说什么?

在功利主义教育下,我们的儿童过早成为“小大人”。希望用教学唤回本该属于他们的童心。

这则心理童话,和一般的童话不同,它充满着内心的画面和心理的感受,是内心的心理意像在游动着,使得我们反复触摸“童心”以及思考“童心”的问题。

五、心理童话在教育中的运用

笔者创作的心理童话不断被老师们运用在教育教学中。

(一)《城堡》主题教学——心理童话的运用

《每个人都是公主》的心理童话是引导儿童自我悦纳的。我的《嘿,小孩儿》书中的第一个童话故事。

认同(idenitifcaiton)是心理学的重要概念之一。“所谓认同,指人通过对外部对象的认知或觉察而自觉不自觉地力求与之等同,并因而把该对象的某些特点纳人到自己的性格、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之中。2“自我认同”则是“人的内在性认同,是一种内在化过程和内在深度感。是个人依据个人经历所形成的、作为反思性理解的自我,是对人的主体性问题的思考和把握”3简要地说,“自我认同”是人对于自我身份感的确认,是人关于“我是谁”、“我将会变成什么”、“我与我之外的对象有什么不同”等问题的追问。

2017年10月,北京市府城胡同小学朝阳学校刘晨老师用《每个人都是公主》,做了一节生动的心理童话课。她引导学生用肢体搭建了心理童话里的城堡,并选出一个角色做公主……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家庭出身悦纳。这节课获得了大家一致的好评。

2017年12月1日,在芳草地国际学校,北京市课程中心组织了一节以我的心理童话为教学资源的教育戏剧课,主题是贴近学生生活,萃取审美情趣。她运用一人一故事的元素创新了教学,获得了好评。授课者张桦老师。

(二)《露西的河道》《让过去的过去》——心理童话戏剧专场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生命教育的先进教师吴忆军,长期从事生命教育实践研究,她用笔者的《露西的河道》《让过去的过去》两个心理童话故事再次创编为戏剧。

《露西的河道》引导儿童看到自己内部的心理状态,从焦虑中走出来……它描述了人焦虑状态下内在心理世界的意像。

《让过去的过去》是一篇关于生死离别的心理童话,引导儿童处理分离的情绪;这篇心理童话直接指向分离焦虑,用诸多心理意像和情境抚摸和抚慰儿童的悲伤。在排练和演出中,一个角色令人感动。有一个学生在演出某个角色之前是一个伙伴们眼中霸道的女生,但在角色的演出中,她乖顺地陪伴主人,温柔地表达对主人的关心……演着演着,她自己发生了变化,她不在是那个霸道的女生……这些都在老师们和同学们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对学生们采访中,学生们表示这些作品内容深刻,对生命甚至是生和死都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思考。

(三)心理童话诗在学校文化研究中的运用

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中心小学,在北师大的高参小项目中开发了童谣践行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作为课题的指导者之一,本人创作的心理童话诗歌被项目组选中,并由北师大艺术学院老师作曲编排为学生们表达性成长的体操。例如:

风儿风儿慢慢吹

黄昏的原野轻声唱

大海里的泡沫靠岸听

鳥儿鸟儿快快飞

沉甸甸的向日葵睡着啦

风儿风儿慢慢吹

有个少年推开了窗儿

流浪的阳光好温柔

无限的世界停泊着一颗心

儿童自己就是“天生的心理童话作家”。比喻、拟人在儿童那里不是一种修辞方法,而是他们说话的方式。心理童话应该成为一种被重视、被促进的一种写作方式,并鼓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适用。事实证明,不仅创作心理童话,还是应用心理童话于教育教学中,心理童话都有其适用性和价值。

心理童话的春天到来了!

参考文献

[1]《就这么晴朗》张群智 光明日报出版社2016年3月

[2]冯川:《文学与心理学》第143页,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3]参见王成兵:《当代认同危机的人学解读》第16、巧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作者介绍

笔名无智。原名张群智,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知名刊物的专栏作者。所著的系列积极心理童话对于儿童心理成长具有创新的意义和价值,获得广大读者和心理老师们的好评。其作品文图均为自己原创,内容和形式独特、新颖。在创作领域,堪称将心理学、文学、生命教育及绘画表达创新融合的代表。

多年来,连续承担生命教育、积极心理学、绘本和教育戏剧等领域的研究课题,以丰富、新颖、生动的形式引导人们积极地生活。

猜你喜欢

童心童话心理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童心绘天下
童话镇
午夜童话镇
心理小测试
炒股心理错觉一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