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2018-05-10叶洁芸侯艳艳

新一代 2018年3期
关键词:性教育缺失

叶洁芸 侯艳艳

摘 要: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教育缺失所导致的多种社会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充分认识大学生性健康教育缺失原因和现状的基础上,发挥“家庭、学校、社会”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提出了高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关键词:性心理健康教育;性教育;缺失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处在高速运转的社会中的每一个生命个体,心理压力和问题越发凸显。近年来因心理问题引发的各类事件激发社会的普遍关注,特别是大学生性心理健康问题尤为突出,例如“女大学生厕所产子”“女学生从事肉体交易”“性行为失范”“性道德危机”等曝光事件让人震惊,寒暑假后的医院女大学生因意外妊娠而排队行“人流”的现象则引人深思。此外,令整个社会堪忧的是由于不安全的性行为,高校竟成为了艾滋病的重灾区。这一切源头指向大学生性教育的边缘化和零散化。因此,探索高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模式迫在眉睫。

一、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大学生性教育是文明教育、人生教育、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含性心理、性生理、性道德、性法律、性伦理等方面内容。世界卫生组织对性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是:通过丰富和完善人格、人际交往和爱情方式,达到性行为在肉体、感情、理智和社会诸方面的圆满和协调。而年龄处于18-24岁的大学生,其性生理发育日趋成熟,性意识逐渐觉醒,性心理也处于活跃期,如果他们不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性引导,往往会在好奇的推动下发生性行为从而引发性冲动、性焦虑、性压抑等一系列问题。

二、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因和现状

如今,西方国家往往从孩提时代就开始抓起性教育,例如瑞典出现以“共同生活事业”一词来替代“性教育”這个概念,赋予了性教育更广泛的涵义。而我国性教育基本上在整个社会处于严重缺失的常态,特别是大学生性教育的空白化、边缘化和零散化的状态。由于家庭对于性教育的回避,片面的认为对子女进行性教育,会导致他们过早掌握过多的性知识,从而增加他们犯性错误的概率;学校对性教育的忽视,有些老师认为性是人的本能,可以无师自通,也有些老师认为对性保持不知道是最好的状态,可以减少学生的性冲动和性好奇,从而避免一些不恰当的性行为;此外,性一直在社会上被漠视,自古以来,国人普遍把性看作是“万恶之源”,对性的谈论避而远之,国人普遍持性神秘、性羞涩和性肮脏等态度,导致整个社会长期处于“谈性色变”的情况,当大学生在碰到性疑惑时,常常也羞于向父母老师求助,而通过偷看一些色情电影、阅读色情书籍来获得性知识,这样的渠道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爱观。

大学生性教育缺失已经成为社会公认的事实,为弥补和改善大学生性教育的缺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发挥联动作用,构建三位一体的性教育模式,打造良好的性教育环境。父母要改变固有的教养方式,拒绝和过度庇护不利于子女性心理的健康发展,要和子女加强情感交流,正确引导子女性启蒙,拥有正确的性认知和性态度。 在社会的大环境中,严厉抵制不良的情色文化,摒弃追求性享乐、性放纵的观念,培养高尚情操。另外,积极传播科学健康的性观念,正确认识性不仅是人类繁衍的必然途径外,而且是婚姻的重要组成元素之一。学校积极主动做好大学生性教育的补位工作,遵循性教育与性修养相结合的原则、性知识与性道德教育相结合的原则、适度性原则和立体性原则,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正面的情绪,找准大学生性教育的着力点,使大学生性教育走向科学化道路。

三、高校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模式

丰富性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把性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例如开设性教育课程、举办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开展性心理健康主题班会、组织观看性心理影视、典型示范和实施同伴教育等,分层次、分阶段实施性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高尚的性道德,做到爱和责任相统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修正失范的性行为。

提升校园文化的建设,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从而自觉抵制性解放和性自由思想的侵蚀。充分利用5.25心理健康月,针对不同专业举行形式不同的性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性道德、性知识、性法律知识和性病防治知识,使得课上、课下教育活动有机结合,让健康性心理和性习惯养成成为每位大学生的日常。

利用新媒体(微信、 QQ)等多种方式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推动构建以融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全员育人为一体的高校新健康媒体平台,定期推送有关性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开展性健康传播,培养负责任的性态度和性行为,降低性病和艾滋病传播的几率,利用这种线上的交流方式,避免线下交流的羞涩感,学生更容易将心中的疑惑讲出来。

配备大学生性教育的专职教师,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使得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更加专业化。大学生性教育是一门深奥、复杂的课程,如果单单依靠辅导员力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各高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培养和挖掘一批性教育工作者,在转变和更新性观念做有力的开拓者,优化大学生性教育内容,营造宽松的性教育环境和氛围。

四、结语

因此,在大学生性教育过程中以学校为中心,以社会为依托,实行家庭互补、资源共享、群策群力、齐抓共管、多管齐下,努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性观念、培养健康性心理、塑造高尚人格,从而促进大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袁青兰.辅导员应重视和加强大学生性教育[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7):172-175

[2蔺致远.辅导员开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模式探索[J].教育新干线.2015,28(2):134-138

猜你喜欢

性教育缺失
环境因素对农村留守儿童性教育状况的影响浅析
让性教育走近中学生
论大学生性伦理与高校性教育
当前中国公民意识缺失研究——以社会监督为例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处理“棘手事件”的“一箭双雕”
小学生性教育现状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