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代太医院建制小考

2018-05-09刘衡杨欣奕王家绍杨迪

科学与财富 2018年8期
关键词:礼部御医医院

刘衡 杨欣奕 王家绍 杨迪

摘 要:本文对清代太医院建制进行了考证,从史学角度对清代太医院编制、太医院的医官的级别、太医院职掌几个方面对清代太医院进行了初探,为探索、研究清代太医院的建制提供了文献学资料。关键词:清代;太医院;考证清代太医院基本承袭于明代,隶属于礼部。太医院是医疗机构,同时也是行政衙署,还负责医书修撰。明朝迁都北京之始就有太医院设置,不过院署一直是利用元朝的旧有官舍,直到正统七年(1442年)才开始在大明门两侧新建衙署,太医院也在其中。大明门是皇城的外南门,清朝时候改叫大清门。太医院就在大明门东侧,大约就是现在历史博物馆西南角的位置。太医院三座大门,面向西,即面向今天安门广场方向。清军入京,接管延续使用了明留下来的官坊衙署。太醫院原地未动,依然袭用。一、太医院编制鸦片战争之前,清代的医事制度基本沿袭明代,太医院发挥着全国的最高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据《大清会典》记载:太医院官职,有院使(正院长)1名,院判(副院长)2名(分左院判和右院判)。下设御医20人左右,负责皇亲贵胄医疗保健事宜。再下有吏目20余人,负责一般人员医事。再下有医士20人,恩粮生约30人,肄业生10人左右。虽然太医院设有编制,但实际上太医院的人员编制没有固定的名额,在不同的时期各有增减。凡初进太医院之医生,仍取太医官保结。由首领官查明,需粗知医书,且通晓京语者,加结呈堂,考试合格者准其入院,听候肄业,挨名传其到院肄业者曰肄业生。三年期满,经礼部考试取中者曰医士,不取者仍照常肄业,以待再考。顺治九年始,凡肄业一年以上,且季考三次一等者,遇有粮生缺出,籤掣申明礼部充补。雍正八年,改粮生为恩粮生,从此凡遇医士缺出,由院籤掣申礼部补充,不再考取。清代太医院隶属于礼部,但乾隆九年(1744),特派满洲大臣一员为管院大臣,从此本院的各项公务都可以自行办理,不必再向礼部申明[1]。二、太医院医官级别清初各官品级满汉有异,直到康熙九年(1670)改归划一。太医院院使为正五品,院判为正六品,御医为正八品,吏目从九品。雍正七年奉旨御医定为正七品,六品冠带,并准其服用貂皮,挂数珠。宣统元年十二月钦奉谕旨,太医院院使定为四品,院判改为五品,御医改为六品,吏目改为七品或八品,医士为九品。此外,医术高明,侍奉有功者,常蒙皇上殊恩,加衔加俸,不受此限。如康熙十七年(1678)十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谕,皇太子出痘痊愈后,医官甄国鼐因侍奉调理小心勤慎,备受奖赏。顺治年间,蒙赏内府珍物者甚众。康熙、雍正年间,以得赐御笔屏联为最荣。乾隆时医官吴谦(太医院判吴谦总修而成的《医宗金鉴》一书,自乾隆时作为医学教科书以后,一直到清末沿用了160多年,这对于医学教育发挥了重要作用。)历升列卿,擢任部堂。嘉庆、道光以后,由院使院判特加卿、贰卿衔者尤多。同治年间,院判李德立曾以三品京堂候补。光绪年间,院使庄守和以花翎二品并蒙予御书匾额。宣统元年,将太医院院使改为正四品,院判为正五品,御医正六品,吏目、医士为从七、从八、从九品。癸亥八月,院使赵文魁奉旨赏给花翎头品顶戴,总管太医院,兼管御药房、御药库事务[2]。三、太医院职掌明清太医院既要负责宫廷医疗保健,医书修撰,又要管理全国医政,具有多重职责。清代太医院一依明朝体制,不分满汉,职掌皆同,其宗室一律任用。清初,太医院仿明朝在临床方面共分十一科:大方脉、小方脉、伤寒科、妇人科、疮疡科、针灸科、眼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痘疹科。嘉庆二年,把痘疹科并人小方脉,咽喉科与口齿科合并,共为九科制[3]。后来又将正骨科划归上驷院,太医院不管正骨人员、道光二年奉旨“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著永远停止”,从此以后针灸只能在民间奉君则不可。参考文献:[1] 段乃粲. 明清太医院医官培养制度研究[C].山东师范大学,2017(05):9-13.[2] 王培洁.明清太医院[J].前进论坛,2003(08):39-40.[3] 赵绍琴.赵绍琴医学全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339-341.

猜你喜欢

礼部御医医院
元代礼部尚书任职考略
《黑图档》所见盛京礼部祭祀管理的职能
铩羽而归的御医杜钟骏
止痒良药
金朝礼部宗教管理方式刍议
神医
元朝宫廷音乐考论
萌萌兔医院
带领县医院一路前行
为县级医院定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