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煤矿顶板危害程度评估和分级管理措施

2018-05-09

山西煤炭 2018年2期
关键词:老顶井田端头

艾 华

(山西正诚矿山安全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太原 030022)

1 矿井概况

井田位于沁水煤田西缘,霍山隆起之东翼。由于受霍山径向构造带及压扭性断裂的影响,井田总体地层走向为北西的单斜构造,倾向北东,局部有宽缓的背向斜褶皱构造。含煤地层沿走向、倾向的产状变化不大。井田总体地层走向为北西的单斜构造,倾向北东,局部有宽缓的背向斜褶皱构造。断层较为发育,共发育断层19条,其中大的断层构造有6条(落差80 m~350 m),中等断层构造有4条(落差20 m~30 m),其余为小的断层构造。地层倾角8°~23°,东部地层倾角较大,全井田平均倾角小于15°,未发现岩浆岩侵活动,井田构造复杂程度为中等类型。井田可采6#煤层全区厚度1.85 m~3.25 m,平均2.46 m,不含夹矸,结构简单。煤层直接顶为砂质泥岩,厚度2.10 m~3.35 m,岩性以灰黑色、深灰色为主;老顶为粉砂岩,厚度7.40 m,灰黑色,含少量暗色矿物结核,裂隙不甚发育。

2 煤层顶板分类

2.1 煤层顶板岩性及力学性质

6#煤层顶板为泥岩,厚度2.10 m~3.35 m,岩性以灰黑色、深灰色为主,裂隙不甚发育,一般组成预定性差的顶板。顶板岩性为粉砂岩,其单向抗压强度47.4 MPa~56.0 MPa,平均51.8 MPa;岩性为泥岩时,抗拉强度1.52 MPa~2.15 MPa,平均1.83 MPa,为不稳定顶板。底板为粉砂岩时,抗拉强度0.37 MPa~0.53 MPa,平均0.45 MPa,为中等稳定底板。

2.2 直接顶分类

据矿方开采6#煤层工作面矿压观测资料和数据分析,直接顶初次垮落距约为4.0 m,参照MT554-1996《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中直接顶分类指标及参考要素表(表1),6#煤层直接顶为1类不稳定顶板。

表1 直接顶分类指标及参考要素表Table 1 Classification index and reference elements of immediate roofs

注:τr为直接顶初次垮落距。

2.3 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

6#煤层老顶初次来压步距为12.0 m左右,采高为2.46 m,直接顶厚度为2.10 m~3.35 m。

老顶来压当量:

Pc=241.3 lnLf-15.5N+52.6hm.

(1)

式中:Pc为老顶初次来压当量,kPa;Lf为老顶初次来压步距,12.0 m;N为直接顶充填系统,N=hi/hm;hi为直接顶厚度,2.10 m;hm为煤层采高,取2.46 m。

计算老顶来压当量为:Pc=715.77 kPa。

参照MT554-1996《缓倾斜煤层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中基本顶分类指标(表2),6#煤层老顶压力显现强度为Ⅰ级,老顶均能全部自行垮落,不需要进行人工强制放顶。

表2 基本顶分类指标表Table 2 Classification index of main roofs

3 工作面顶板危险性等级划分

依据工作面顶板重大危险源划分表(表3),工作面顶板重大危险源自身危险性等级为Ⅲ级。

表3 工作面顶板重大危险源划分Table 3 Major hazards classification of working face roofs

4 工作面顶板管理措施及控制效果分级

4.1 采煤方法

工作面采用倾斜长壁后退式综合机械化采煤法,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煤层厚度平均2.46 m,支架高度1.8 m~3.8 m;采煤机滚筒截深为 0.8 m,确定循环进尺为0.8 m,煤机割煤高度2.46 m,正常割煤时牵引速度为0 m/min~7.1 m/min。〗工作面选用MG300/730-WD型双滚筒电牵引采煤机1部,工作面支护选用端头(尾)架ZZT6400/19/40支撑掩护式支架6组(端头3组,端尾3组),中间架ZZ6400/18/38支撑掩护式支架93组。SGZ764/630刮板输送机1部,SZZ764/200转载机1部,PLM1000破碎机1部,DSJ100/60/2×315胶带运输机1部。辅助运输设备选用矿车和平板车,牵引设备选用JSDB-10双速多用绞车、JSDB-13双速多用绞车、SQ-80/110B无极绳绞车和SQ-120/132B无极绳绞车。

4.2 支架选型

1)支架支撑高度的确定:

Hmax≥Mmax+0.2,Hmin≤Mmin-0.2.

(2)

式中:Hmax、Hmin分别为支架最大、最小高度,m;Mmax、Mmin分别为工作面最大、最小采高,m。

6#煤层厚度Mmax=3.25 m,Mmin=1.85 m,则支架最大高度Hmax≥3.25 m+0.2 m=3.45 m,支架最小高度Hmin≤1.85 m-0.2 m=1.65 m。

工作面选用ZZ6400/18/38型支撑式液压支架及配套的端头液压支架。

2)支架支护强度的计算:

按岩石自重法计算,支架支护强度:

P=(6~8)Mmaxr.

(3)

式中:Mmax为最大采高,3.25 m;r为顶板岩石容重,26 kN/m3。

则P=(6~8)Mmaxr=507 kN/m2~676 kN/m2=0.51 MPa~0.68 MPa。

取上述计算的最大值,支架支护强度应不小于0.68 MPa。

3)支护参数校验:

中间架支护强度为0.8 MPa,端头支架支护强度为0.78 MPa,都大于0.68 MPa,符合要求。

综上,选取ZZ6400/18/38型和ZZT6400/19/40型支架能够满足工作面顶板支护和安全的要求。

4.3 端头支护及超前支护

工作面机头和机尾采用6架ZZT6400/19/40支撑掩护式支架,配合π型梁和点柱联合支护机头和机尾端头顶板。

材、运两巷超前支护距离均不得小于30 m,运输巷超前支护紧跟转载机电机后。两巷超前支护采用单体支柱加π型梁(4 m)进行支护。具体形式为:π型梁垂直于巷道布置,单体支柱支设在π型梁正下方,保证“一梁三柱”,排距不得超过1.0 m,材、运两巷距两帮0.3 m处各加一排单体支柱,在材料巷中间一排单体支柱以设备列车为准,支设在人行道侧距设备列车最突出部分0.3 m处。运输巷中间一排单体柱支设在距转载机自移装置0.3 m处,人行道宽度不小于0.8 m,以不影响推移转载机为准。

4.4 矿压观测

工作面每个支架安设一组压力表,对工作面液压支架初撑力进行实时动态监测,每天统计一次支架前端顶板的破碎及煤壁片帮情况。通过每日对观测记录下来的数据进行技术分析和处理,总结出顶板活动规律及支架与顶板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观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措施,更好地指导生产。

运输、回风两巷道里安设的顶板离层仪进入超前维护区前50 m范围内每天观测一次,其余50 m外的每周观测一次。超前支护单体支柱阻力的观测用单体支柱压力表,超前维护区支柱初撑力每日进行一次观测,观测数据不少于6组;端头区域监测数据不少于2组,确保安全生产。

4.5 控制措施效果分级

依据重大危险源控制措施效果分级,该矿防治顶板事故的控制措施效果较好,等级为Ⅲ级。

5 结论及建议

该矿开采6#煤层工作面顶板重大危险源自身危险性等级为Ⅲ级,控制效果等级为Ⅲ级。

综采工作面的上下端头要加强维护, 工作面上下端头和上下顺槽连接处,顶板裸露的面积较大,压力较大,上覆岩层极易离层,在上下端头处移架时加强支护,保证支护的完整性、稳定性,防止漏顶。以保证行人安全及工作面排水点的正常工作。工作面顺槽受采动影响后,发现巷道变形时应立即加强支护,应进行注浆加固维护。

采空区采用自然垮落法处理,若端头老塘悬顶面积大于2 m×5 m而不垮落,必须将顺槽锚索退出,若退出锚索后仍无法使采空区顶板垮落必须对采空区强制放顶。

矿井生产技术部要成立矿压观测组,工作面初次放顶前,要在工作面设矿压观测点,实行现场连续观测,对上、下出口,上、下顺槽及工作面煤帮进行检查,并向相关技术部门汇报情况,以指导工作面顶板管理,保证安全生产。

猜你喜欢

老顶井田端头
高地压、强冲击条件下整体中置式新型端头支架应用
基于PC-Crash的公路护栏端头安全性评价方法研究
中煤大屯公司简易端头支架研制与应用
采煤工作面顶板分类及控顶原则研究
荆宝煤矿坚硬顶板初次来压步距规律
浅谈山西省朔州市梵王寺井田9号煤层赋存特征及含煤岩系沉积环境
晋煤成庄井田煤储层特征及其对煤层气成藏的控制
综采工作面老顶周期来压比初次来压时顶板压力显现强烈的原因分析
“井田”规划框架下新型农村经营体系设想
吴忠市韦州矿区韦-井田的煤层气资源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