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稳定之手 沉静之心

2018-05-09徐以立

质量与标准化 2018年1期
关键词:纪念币设计图硬币

文/特约记者 徐以立

朱熙华

国内币章设计领军人物,上海造币有限公司设计制模部高级美工师,2011—2015年度印制行业劳模,2009—2021年生肖金银纪念币、2011年建党90周年普通纪念币、201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普通纪念币等知名纪念币的设计者。曾荣获首届“中国硬币设计大赛一等奖”“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行业最佳设计师”“中国人民银行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金币金色文化艺术大奖最高奖”“上海工匠”等奖项和称号。

普陀区光复西路17号,在一群略显陈旧的民房旁边,一座欧式古典主义风格的大楼傲然矗立着,见证了百年上海的沧桑浮沉,更见证了近代中国造币的发展历史——这是上海造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币公司”)所在地,也是国内币章设计领军人物朱熙华的工作单位。

白衬衣、方脸、笑容温和,采访时的第一眼,只觉得眼前的男子是位艺术家,带着书生气。当他开口聊作品、讲设计理念时,虽然语速不快,但寥寥数语就勾勒出生为匠人的踏实——执着和质朴在他的身上次第出现着,犹如奏鸣曲。

而他的匠心,宛若给这躁动的时代写了个舒服的慢音。

临危受命镌刻“党之历史”

2011年的某天清晨,城市刚刚苏醒。在大部分人还在香甜的睡梦中的时候,朱熙华就已经匆匆地迈出了家门。

7点,坐在去北京的头班飞机上,强压着身体的不适,朱熙华的脑子在高速地运转着,内心有些忐忑。此次进京,他是为了重新设计“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流通纪念币正背面设计”的图稿。

在此之前,从众多设计图稿中,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已经筛选出几组优秀的作品,朱熙华的设计图稿亦在内。在集中进行反复修改后,这几组设计图稿被报送中共中央宣传部审批挑选,均被悉数否决。

悉数否决,意味着原本所剩不多的时间变得更为紧迫——发行日期早已公之于众且不可能更改,如果再次被否决,就意味着整个项目会被取消。在经过慎重考虑后,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紧急通知远在上海的朱熙华火速进京,在24小时内重新完成设计图稿。

如何将政治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如何既要考虑到设计的精美,又要兼顾后期制作生产的工艺要求?这不仅考验造币设计师的美术功底,更是对其综合能力的巨大挑战。对一个不到30岁的年轻人而言,面对这项几乎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朱熙华所承受的压力太过沉重。

9点多,刚下飞机的他被马不停蹄地送入了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的设计室。这厢,他把上百个前期方案贴满面前的墙壁,一边总结之前失败的经验,一边寻找新的设计灵感;那厢,相关领导们也在焦急地等待着设计图稿的出炉。

思考方案、推翻设想、反复比较、修改细节,朱熙华对设计质量要求极高,一稿、二稿、三稿、四稿……第二天凌晨2点,经过14个小时的不眠不休后,朱熙华放下了画笔,长吁一口气:最新的设计图稿终于完成了!

图稿被火速送到了领导面前。一次性通过!当他们点头认可的那一刻,压在朱熙华心里十几个小时的石头终于落地了。一年后,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流通纪念币更是提名“钱币界的奥斯卡”——美国克劳斯世界硬币设计大赛“最佳贸易币”奖。

那年,是朱熙华进入上币公司的第6年。

艺术转型五年心无旁骛

2005年,从上海戏剧学院舞美系舞台设计专业毕业后,朱熙华顺利进入电视台工作。不久,出于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他选择重新回到设计行业。不同于以往的工作经历,这次他进入了完全陌生的造币行业。

但是,我国的大学并没有设立相关专业,造币设计师都是“半路出家”,必须经历一段漫长的学习期和转型期。

在第一年的轮岗实习期内,朱熙华并没有直接走上设计岗位,而是被安排进车间去全面了解钱币生产的流程和工艺要求——只有对金属材料的特质、硬币制造加工工艺了然于胸,才能将材料的特性充分发挥出来,让艺术与金属材料充分融合。

回顾那段岁月,他用了“纯粹”来形容:“每天都在心无旁骛、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不断地和时间赛跑着,生怕遗漏一点什么。”即使家离单位来回有两个多小时的路程,他还是每天坚持上班第一个到车间,下班最后一个离开。对此,他打趣道:“可以避开早高峰的拥堵。”

一年后,2006年8月,朱熙华终于走上了币章设计及浮雕制作岗位,师承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罗永辉,此后又进入了三四年的转型期。直到第五年,他才完成从钱币单面设计向双面设计转型,这就意味着他终于能独立完成一件作品。

设计一枚钱币,一般需要经过绘制图稿、制作油土浮雕、制作石膏型等多个步骤。其间,造币设计师还要不厌其烦地一遍遍尝试在设计稿及油土上进行修改调整,精益求精,直到达到自己满意的效果。因而些许复杂的作品需要用时半年已不再稀奇。

“制作油土浮雕是最关键的步骤,往往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朱熙华说。迄今为止,他设计过的最小的硬币直径才22 mm,即使在设计时,设计图以5倍的比例放大,图稿上的币面直径不过也才100 mm左右,不如一个成年人虎口的长度(150 mm左右),堪称“螺蛳壳里做道场”。

耳目一新首次竞标成功

2007年,朱熙华获得了自己的第一个竞标项目: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1盎司银币背面设计。当时上币公司派了14个设计师参加了竞标,尚在学习阶段的朱熙华只是把这当成了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去全心投入:在8小时的上班时间内不断修正作品;下班后匆匆吃完饭,继续投入工作,直到第二天的凌晨两三点;稍微“眯”三四个小时后,又匆匆赶去上班,不惧枯燥地继续打磨作品。

“那时候,家就像一个旅馆。”即使工作强度如此巨大,他也压根儿不觉得累:“职业和兴趣能融合在一起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怎么会觉得累!”

然而怎么会真的不累呢?采访时,朱熙华不经意间的一次低头,记者发现本不该属于他这个年纪的几丝白发隐约闪现。

在设计表现手法上,第一次独立做设计的朱熙华,跳脱出对一些装备和战斗场景的直叙。坦克、战斗机、驱逐舰,他选择将带有鲜明时代色彩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武器装备造型进行组合,利用错落有致的艺术布局,传达出一种振奋高扬的精神,更凸现出中国军队建设现代化的一面。“军为国之本,强国必强军”,他用丰富生动的画面和精准到位的立意指向,诠释了这一主题。

功夫不负有心人,送上设计图稿后不久,“上币公司设计师竞标成功”的好消息就传来了,朱熙华很高兴,接踵而来的第二个好消息则更让他心潮澎湃:“是8号的设计图稿中标了!”

设计图稿上不会写设计师的名字,只会署上其在所属单位的编号,而“8”正是朱熙华的编号。评委们都不约而同地用“耳目一新”来评价朱熙华的设计。

25岁,进公司才两年,这个“8号”简直创造了奇迹!

此后十几年,朱熙华有100多面纪念币中标发行,其中不乏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1公斤金币背面设计”等重大政治性项目,也有“2010年广州亚运会1盎司银币背面设计”等极具社会影响力的纪念币项目。

追求极致商业艺术兼具

值得一提的是,横跨12年的“2009—2021年新一轮十二生肖金银币背面整体设计”项目的设计师也是朱熙华,他将传统的动物展现出了新意。2016猴年纪念币更是捧得美国克劳斯世界硬币设计大赛“最佳流通币奖”。这是首枚获奖的流通纪念币,也是时隔12年后,中国重捧美国克劳斯世界硬币设计大赛的奖杯,可谓意义非凡。

生肖纪念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所以此次朱熙华决定在2018年狗年纪念币上展现中国特有的犬种。几番斟酌后,他选择了形象“亲民”的中华田园犬:币面中那渴望的眼神、抬高的尾巴、舒展中略微带紧绷的躯体组合成了一条狗最有活力的瞬间,更是把欣赏者带入了儿时与小狗共处玩耍的时光——币面方寸之间凝聚的情感既含蓄,又有张力,得到了收藏者的广泛认可。

虽然还是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和10多年前相比,现在的朱熙华更加看重钱币设计的商业与艺术的结合。他也清晰地认识到钱币设计不止是艺术家的个性创作,更需要得到收藏家、普通市民的认可,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在他心里,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斯是商业和艺术完美结合的代名词,也是他的榜样,“他既有商业力作《拯救大兵瑞恩》振聋发聩,又有《辛德勒名单》散发着浓郁艺术气息,还有领风气之先的《少数派报告》。艺术既可以‘阳春白雪’,也可以‘下里巴人’,这是我为之努力的方向。”

怀抱热情做设计引领者

朱熙华说,“竞标的结果是很残忍的,第一名固然好,但这并不代表其他的设计稿不优秀,只是可能缺少一点运气而已。”当屡竞不中、无功而返时,造币设计师如何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很关键。对此,朱熙华认为要平静地面对挑战和压力,并不断学习、思考,“执着、有韧劲、怀抱热情地坚持下去”。

聊起工匠精神,朱熙华说罗永辉大师对待艺术的态度一直在影响着他,“刚进单位时老师就告诉过我,走这条路,要沉得下心,抛掉浮躁心与功利心,并全心全意地把手头的东西做到极致”。为了做出更优秀的作品,朱熙华一直在不断践行着老师的教导,利用各种零碎的时间分析、学习国内外的优秀作品,找出差距;深入生活,留心点滴细节,化为灵感,“在设计上,要做引领者而非追随者”。

刚过去的2017年是我国硬币发行60周年。数十年来,一枚枚小小的硬币,不仅满足了货币流通的需要,方便人们的生活,更承载历史和时代的风貌,见证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因其工艺、设计上的突出特点,成为每一个时代的经典印迹。这其中不仅满载着造币设计师的巧妙构思,更是他们对设计质量高标准、严要求的体现。

“做我们这一行,说到底就是要有最稳定的手和最沉静的心,”朱熙华如是解读。

猜你喜欢

纪念币设计图硬币
太庙历史文化展设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艰辛与辉煌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贵金属纪念币展
新中国成立70周年纪念币发行
设计图失窃案
关于“改开纪念币”,有些事你可能误会了’
硬币巧入盘
不翼而飞的硬币
西夏的“炮”设计图
纪念币
硬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