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力活动集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水平及其体力活动的影响

2018-05-07张亭

科技创新导报 2018年2期

张亭

摘 要:运用集体咨询干预方式探查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体力活动及其抑郁水平的影响。将80名大学生随机分成两组,设计不同方式、情景时间长度的干预方案,全长6周。体力活动集体咨询对大学生中等体力活动天数和时间及高等强度时间存在明显的干预效果(P<0.05),咨询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体力活动集体咨询对大学生抑郁水平存在明显的干预效果(P<0.05),咨询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制定体力活动方案时尽量安排集体性的干预方式以及互动情景,同时结合自我监督和鼓励支持对大学生的体力活动及其抑郁水平产生有效的干预。

关键词:抑郁水平 体力活动 集体咨询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232-03

抑郁症状是大学生经常遭受的心理障碍之一,这种心理障碍给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面带来诸多负面影响(如失眠、吸烟、饮酒)。如果这种心理障碍不能及时得到早期发现和治疗,会导致学生产生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诸多心理专业和教育专业学者对其非常重视,并围绕如何预防和治疗大学生抑郁症状进行了大量干预研究。有大量研究表明促进大学生体力活动增加,减少其静坐时间,不仅可以缓解大学生不良心理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还可以改善大学生抑郁症状,但许多研究多是在实验条件下通过改善大学生体育运动方式来验证这一研究假设。而运用集体咨询干预方式来探查大学生体力活动增加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抑郁水平的影响研究较少,先前研究表明,由Welk等人提出的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模型(Youth Physial Activity Promotion model,YPAP)从前置因素、促进因素、强化因素3个方面着手,增加青少年体力活动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将此集体咨询模型应用于具有一定抑郁水平的大学生,观察在实际咨询工作中对提高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及减少大学生抑郁水平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某高校本科大学生共80名(注:抽取實验样本的实际人数为80人,由于各种原因有3人没有坚持到实验结束),其中,男生37名,女生40名,年龄在18~20岁,身体基本健康,无重大疾病史,学习和生活情况基本稳定,在学生和家长知情下签订同意书。分成咨询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干预时间6周。

1.2 方法

1.2.1 干预程序

由Welk等人提出的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模型(Youth Physial Activity Promotion model,YPAP)从前置因素、促进因素、强化因素3个方面给予体力活动组咨询。第1次干预内容(基线,约60min):推荐国际对充足体力活动的标准,即体力活动中等强度要达到5次/周,且30min/d抑或体力活动高等强度要达到3次/周,且20min/d”,通过与国际体力活动水平标准对比,让学生能够了解自身体力活动水平。推荐体力活动增加遵循原则:(1)提高体力活动水平要循序渐进;(2)建议将每小时3~4km/h的快速步行作为主要活动方式;(3)每次体力活动时间至少要持续10min以上才有效果;(4)相对于增加强度来说,延长体力活动时间较为有益;(5)基于人体代谢率运动后2d基本就能恢复到先前状态的生理学原理[4],建议学生体力活动间隔时间一般不要超过2d。推荐一些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方法(如言语自身劝服法、成就感体验法、良好经验转化法等)。第2次干预内容(2周末,约60min):教会学生填写简单的体力活动表格来评价自身体力活动水平并进行自我监督;支持积极的交通出行,鼓励骑自行车和步行,传授学生1~2项运动技能,制定有规律的有氧锻炼计划,比如定期慢跑、步行、做有氧操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询问和帮助学生解决在体力活动中遇到的困难,并教会学生如何向身边的同学、朋友及家人寻求帮助。第3次干预内容(4周末,约60min):运用提问、交谈和倾听的方式,和学生一起总结这段时期自身体力活动方面取得的进步和存在的不足及困难,同时通过讨论的方式找出解决这些不足或困难的方法。提供运动健身的场地和设备,有专门教师或学生组织相关活动。鼓励干预对象表达真实情感,增强双方的信任和互动。对于对照组,在基线时仅仅对其介绍增加体力活动方面的一些基本常识,如推荐达到国际体力活动充足的标准、提高体力活动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增加体力活动的一些简单方法,干预期间对其体力活动水平进行定期评价,干预完成后同样对其实施3次体力活动咨询。上述两组干预分别在基线、2周末、4周末和6 周末各评价1次,共4次。

1.2.2 评价基本方法

(1)体力活动水平:运用“青少年危险行为监测(YRBS) 问卷”的3个项目,即“最近7d里,参与大强度的体力活动(如跑步、打球、快速骑自行车、快速游泳等),且出汗明显、气喘吁吁,每次持续20min以上的天数”“最近7d里进行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如快走、慢速骑自行车等),且心跳加快、但无大量出汗或气喘吁吁,每次持续30min以上的天数”和“最近7d里每天参加的体力活动合计达到1h的天数”。(2)抑郁水平评价方式:使用CES-D抑郁水平评定量表,对学生过去7d相关情绪的自我主观感觉程度进行评价,本量表共20道题,经临床检验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本量表共分为四个等级,即<1d为“几乎没有”,1~2d“较少有”3~4d“经常有”、5~7d“几乎都有”。四个等级的分别得分计为0、1、2、3。20道题等级得分的总和即为学生的抑郁水平。在基线和6周末对以上两个方面评价各1次。

1.3 数理统计方法

使用SPSS16.0统计软件,运用双样本t检验和x2检验统计学方法对两组体力活动和抑郁水平进行差异性检验,显著性水平定为α=0.05。

2 结果

2.1 两组基线情况比较

通过对77名大学生身高和体重实际测量,按照体质指数(BMI)公式计算得出77名大学生BMI范围在17.36~25.46 kg/m2;根据CES-D测出大学生抑郁水平最高值为38分,最低值为6分。通过对咨询组和对照组统计学检验(见表1)发现在性别、年龄、抑郁程度和BMI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基线和6周末两组体力活动各项指标比较情况

通过统计学方法检验得出在基线时两组体力活动在中等强度天数及时间和高等强度天数及时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按照天数的第75百分位,将大学生体力活动时间合计达到1h/d的天数定为3d/w,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在基线时两组体力活动每天合计1h≥3d/w的人数比例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6周末,体力活动咨询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天数、时间和高等强度时间及每天至少1h≥3d的人数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并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而两组在高等体力活动强度天数上差异性不显著(P>0.05)(见表2)。

2.3 基线和6周末两组抑郁水平情况比较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两组抑郁水平在基线时得分差异性不显著(P>0.05)(见表2)。而两组抑郁水平在6周末时得分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青少年体力活动促进模型对大学生进行体力活动集体咨询,能有效增加提高大学生的体力活动水平特别是对大学生中等体力活动水平的提高较为显著。尽管本研究对对照组推荐了一些有关体力活动增加的简单常识,但是通过上述评价结果发现该组在体力活动增加效果上并不显著,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先前研究成果,即给予受试者一些有关改善体力活动的简单做法并不能引起其对自身体力活动的重视,抑或在自身行动上自觉践行。先前研究证明,要想通过咨询方式引起受试者的重视并在日常行为自觉践行,受试者亲身参与相关活动尤为重要,其次,在个人活动方案的策划、对其定期评价以及科学的运动处方制定等方面也需要足够重视。本研究之所以能够提高大学生体力活动水平主要是集体咨询为干预对象创造了一个真实学校生活场景,在充满信任的集体良好氛围中,通过讲解、示范、实践、沟通交流等方法,每个干预对象不仅接收他人帮助,也能帮助其他干预对象,同时可以学习多种干预对象的活动行为,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等方法促使受试者在互动中增强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提高自信心以及形成新的行为方式,最终增强自身体力活动。

有研究表明,体力活动能够诱导成年海马神经以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增加,发挥类似于药物的抗抑郁作用。本研究结果表明,体力活动集体咨询组大学生抑郁水平与对照组6周末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体力活动集体咨询可明显减缓大学生抑郁水平。这与Rimer等人的Meta分析结果相吻合。

总而言之,面对大学生体力活动缺乏的现实,运用集体咨询在增加大学生体力活动方面有一定效果,同时在降低大学生抑郁水平方面同样有一定作用。但是本研究还是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干预条件有限,并没有使用测量仪器(如计步器)对大学生体力活动进行客观评价,而通过问卷调查法来评价。尽管问卷调查法在评价受试者体力活动上简单、易操作、时间短、效率高,但与受试者真实体力活动情况存在一定误差。另外,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并没有探查干预后受试者的后续体力活动情况,为此,受试者干预后的追踪评价将成为本研究下一步重点。

参考文献:

[1] Welk GJ. The Youth Physical Activity Promotion Model: A Conceptual Bridge Between Theory and Practice[J].Quest,1999,51(1):5-23.

[2] 王秀华,高颖.运动干预对抑郁症患者生活质量和临床疗效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36):644-645.

[3] Nystrom MB, Neely G,Hassmen P,et al. Treating major depression with physical activity:a systematic overview with recommendations[J].Cogn Behav Ther,2015,44(4):341-352.

[4] Meriwether RA, Lee JA, Lafleur AS,et al.Physical activity counseling[J].AmFam Physician,2008,77(8):1129-1136.

[5] Brener ND, Kann L,Mcmanus T,et al.Reliability of the 1999 youth risk behavior survey questionnaire[J].J Adoles Health, 2002,31(4):336-342.

[6] Lin JS,O'Connor E,Whitlock EP,et al.Behavioral counseling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a healthful diet to prevent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adults:update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U.S.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J].Ann Intern Med,2010,153(11):736-750.

[7] Whitlock EP,Orleans CT,Peader N,et al. Evaluating primary care behavioral counseling interventions:an evidence-based approach[J].Am J Prev Med,2002,22(4):267-284.

[8] Jacobson DM,Strohecker L,Compton MT,et al. Physical activity counseling in the adult primary care setting:position statemen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Preventive Medicine[J].Am J Prev Med,2005,29(2):158-162.

[9] Rethorst CD,Trived MH. Evidence-based recommendations for the prescription of exercise for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J].J Psychiatr Pract,2013,19(3):204-212.

[10]王澤军,季浏,褚昕宇.运动抗抑郁作用的神经营养假说[J].心理科学进展,2010,18(9):1458-1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