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18-05-07李军基郑会娟刘志欣

科技创新导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协同发展体育产业京津冀

李军基 郑会娟 刘志欣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对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并在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之路。但存在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低、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协同发展机制不成熟和体育产业结构雷同的问题。提出了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冬奥会两大机遇、培养高质量体育产业人才、促进体育产业集群发展和规划体育产业具体合作项目的建议。

关键词:京津冀 体育产业 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1(b)-0158-02

2014年2月,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2015年7月,北京联合张家口获得了2022年冬奥会的举办权,筹办冬奥会成为京津冀体育产业发展的又一重大机遇。随着京津冀三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三地体育产业不断发展。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必然趋势。探索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在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对于推动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升京津冀区域经济竞争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以京津冀三地的体育产业为研究对象,对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研读体育产业方面的书籍,通过中国知网检索与本研究相关的文献资料,通过国家统计局、国家体育总局、京津冀三地的统计局、体育局官网及相关网站获得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整理、归纳和研读,为本文的撰写提供理论依据。

对比分析法:将京津冀三地的宏观经济数据和体育产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也与发达国家和我国体育产业发达省份的体育产业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

2.1.1 体育产业发展总体情况

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体育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5年,我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了1.7万亿,增加值5494亿,占同期GDP的比重达到了0.8%。京津冀体育产业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体育产业的规模、增加值和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增长。2010年,北京市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和增加值仅为558亿元和113亿元[1]。北京市2016年统计年鉴中显示,2014年,北京市体育产业规模1055.7亿元,增加值191亿元,占北京市同期GDP的0.9%。天津市体育产业的规模不断增长,占地区GDP的比重不断提升,根据天津市体育局的构想,在“十二五”期间,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008年,河北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66.98亿元,增加值28.59亿元,占河北省同期GDP的比重仅为0.18%[2]。河北省体育局和河北省统计局联合发布的公告显示,2015年,河北省体育产业规模836.1885亿元,增加值为254.2564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0.853%。通过以上数据的纵向对比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的总体规模不断增长,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提升。

2.1.2 三地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情况

目前,京津冀三地正在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道路。2010年8月3日,京津冀三地体育局局长签署《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协议》;2014年7月,三地共同签署《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2015年3月,三地共同签署《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意向书》;2016年8月,《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行动计划》征求意见会在北京召开;2016年12月17日,三地体育局领导共同签署《深入推进京津冀体育协同发展议定书》;在三地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都将推进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写入其中。可以看出,京津冀三地对体育产业协同发展非常重视,并且在积极探索体育产业相互融合、协同发展的道路,以期达到1+1+1>3的目标。

2.2 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存在的问题

2.2.1 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低

近几年,京津冀体育产业的总规模、增加值和占GDP的比重不断增长,但与体育产业发达国家和我国体育产业发达省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2014年,京津冀三地中,北京的体育产业规模最大,为1055.7亿元,天津和河北均未达到千亿级别。三地体育产业增加值占同期GDP的比重在0.8%~1%之间。在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能够达到2%~3%[3]。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京津冀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低。即使与国内体育产业发达省份相比,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地的体育产业公告显示,2015年,上海体育产业总规模为910.13亿元,增加值为351.22亿元,占同期GDP比重为1.4%;江苏省体育产业增加值达到818.96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为1.17%;浙江省体育产业总规模为1508亿元,占同期GDP比重为1.07%。福建省体育局和统计局发布的公告显示,2015年,福建省体育产业总规模和增加值居于全国第一位,体育产业的总规模达到3138.72亿元,增加值为1061.56亿元,占同期GDP的比重达到了4.1%。通过以上数据的对比分析可知,京津冀体育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还比较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2.2.2 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经济的增长可以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体育产业市场,体育产业的市场化运作又能带来经济总量的高增长率[4]。经济的增长无疑将对体育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但经济发展水平的严重不均衡将给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制造障碍。国家统计局官网数据显示,2013—2015年,京津冀三地GDP和人均GDP在不断增长,河北省GDP总量高于北京和天津GDP总量,但在人均GDP上与京津还有较大的差距。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是全国人均GDP的两倍以上,而同期河北省的人均GDP比全国人均GDP还要低很多。2013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别是河北省人均GDP的2.43倍和2.57倍,2014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别是河北省人均GDP的2.50倍和2.63倍,2015年,北京、天津人均GDP分别是河北省人均GDP的2.65倍和2.68倍。不难看出,在人均GDP这项重要指标上,河北省与京津两地的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三地经济发展水平内部差距较大,促使生产要素特别是优质生产要素加速向北京聚集,三地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5]。北京和天津体育产业发展快,定位高,河北整体发展缓慢,产生了过大的体育产业梯度落差。京津冀三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给三地体育产业的对接带来了困难。

2.2.3 协同发展的深度不够,机制还不成熟

近几年京津冀三地就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开展了一些活动,已取得一定的进展,但从体育产业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来看,还处于初级阶段、探讨阶段,还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案等。北京作为我国的中心城市,曾成功举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自身体育产业发达,具有场馆设施完善、体育人才资源丰富等优势。天津作为直辖市,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程度还是体育产业的发展程度都远优于河北省。河北省由于受到行政区划的影响,经济水平和体育产业的发展水平与北京和天津都有着较大的差距。这直接导致了京津冀三地在体育产业方面合作意识不强、组织形式松散的现象。虽然三地就体育产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执行层面的务实项目合作还没有完全跟进,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总之,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深度还不够,合作的层次还比较低,规模还比较小,机制还不成熟。

2.2.4 体育产业结构雷同

从三地的“十二五”体育产业发展重点来看,都将体育健身服务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旅游业、体育彩票业等作为重点发展产业,所确定的体育产业发展方向基本相同,差异性和互补性不明显[6]。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已经被写入到三地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中,但由于地域壁垒的障碍,三地主要是根据自身体育产业的需求探索发展路径,还无法形成体育产业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合作模式。尽管三地体育产业发展存在产业梯度,但是区域内的体育产业合作还比较少。由于地区本位主义的影响,三地之间出现了明显的体育产业结构雷同现象,存在一定的恶性竞争,资源的利用比较分散,体育产业还无法做大做强,制约了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近几年京津冀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增长,增加值占地区GDP的比重在不断提升,体育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2)京津冀三地正在以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筹办2022年冬奥会为契机,积极探索体育产业协同发展之路。

(3)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存在协同发展机制不成熟、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体育产业结构雷同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较低等问题。

3.2 建议

(1)目前,体育产业人才的数量同体育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仍有较大差距,要充分利用三地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高等体育院校资源,以京津冀体育产业需求为导向,探索体育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高质量体育产业人才。还要鼓励普通高校、高等體育院校与体育企业、研发机构合作,联合培养体育产业人才。

(2)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2022年冬奥会这两大历史机遇,完善京津冀体育产业协同发展的各项政策法规,构建科学合理的体育产业协同发展机制,推动协同发展。要紧抓机遇,完善体育产业市场体系,提升体育产业管理水平,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3)京津冀三地政府要加强合作,立足区域整体竞争力,明确体育产业定位,进行合理布局,进而产生集群效应,降低体育企业经营成本。要制定区域整体规划,将三地体育产业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制定集群发展目标,以便形成集群优势,使体育产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京津冀三地体育产业各具特点,要充分利用差异性和互补性,规划体育产业具体合作项目。只有开展具体的合作项目,才能促进京津冀体育产业的协同发展取得实质性的发展。三地应以筹办冬奥会为契机,把冰雪体育产业合作作为突破口,在制定冰雪运动发展规划、联合举办冰雪运动赛事、冰雪体育产业人才培养、组建冰雪运动队等方面开展具体合作。

参考文献

[1] 王会寨,卢石.北京体育产业的现状及发展方向[J].当代北京研究,2012(2):18-20,52.

[2] 袁庚申,王昆仑,梁富银.京津冀体育产业对比分析及河北的发展策略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12):42-46.

[3] 李亚慰.区域体育经济产业布局与结构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4.

[4] 何胜保.“京津冀都市圈”体育产业结构演化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关联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28(1):18-22,27.

[5] 薄文广,陈飞.京津冀协同发展:挑战与困境[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110-118.

[6] 冯文.京津冀体育产业合作发展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2.

猜你喜欢

协同发展体育产业京津冀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我国体育产业劳动生产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6-2008年体育产业统计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