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布莱希特“陌生化效果”分析《蝴蝶君》

2018-05-07高敏娟

校园英语·中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颠覆

【摘要】《蝴蝶君》于1988年荣登百老汇舞台,黄哲伦凭借这部成名作加入了美国一流剧作家的行列。本文以德国剧作家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为切入点解读这部戏剧。通过分析戏剧情节,戏剧舞台,戏剧表演,本文阐明黄哲伦如何巧妙地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效果”融入其中。本文的结论是“陌生化效果”使该剧成功颠覆《蝴蝶夫人》的神话,使观众以批判的态度重新审视男性女性,东西方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蝴蝶君》; “陌生化效果”;颠覆

【作者简介】高敏娟(1992- ),女,汉族,陕西西安人,西安航空学院,助教,主要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剧作家黄哲伦的作品蝴蝶君(M.Butterfly)于1988年在华盛顿首演获得成功,同年获托尼奖最佳戏剧奖,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在该剧中,黄哲伦重新解读了普契尼的经典歌剧《蝴蝶夫人》,探讨了性别歧视、种族偏见和西方霸权主义等议题。《蝴蝶君》作为舞台剧大获成功,与其戏剧技法的运用关系密切。

一、陌生化与间离效果理论

在《作为艺术的手法》中,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提到:“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变得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它就理应延长;艺术是体验事物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事物本身在艺术中已无足轻重。”

此后大约20多年后,德国戏剧理论家布莱希特再次对“陌生化”理论进行了阐述。在《论实验戏剧》中,布莱希特对“陌生化”的定义是:把一个事件或者一个人物性格陌生化,首先意味着简单地剥去这一事件或人物性格中的理所当然的、众所周知的和显而易见的东西,从而制造出对它的惊愕和新奇感。

二、《蝴蝶君》的陌生化效果分析

1.情节的陌生化效果。黄哲伦解构了众所周知的歌剧《蝴蝶夫人》,将戏剧形式和内容进行陌生化处理,实践了布莱希特的陌生化理论。在普契尼的《蝴蝶夫人》中,悲剧主人公是东方女子巧巧桑,她为西方男子殉情,而在《蝴蝶君》中,悲剧主人公却是西方男子迦利玛,他为东方男人/ 女人宋丽玲而殉情。如此一来,“让观众和读者对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东方主义等议题皆有一种前所未有的认识,从而使戏剧的社会功能得以实现。”

2.戏剧形式的陌生化效果。

(1)简化舞台。正如表现主义之父斯特林堡所言:一张桌子及两把椅子! 这是最理想的!黄哲伦创造性地吸收了表现主义戏剧和布氏间离法的舞台布景,采用了以不变应万变的舞美设计。《蝴蝶君》的每一个舞台场景都布置得很简约,仅仅摆放着板条箱、桌子、椅子、沙发和录音机等几件代表性的道具,从而使人物的心理冲突外化,触发观众的联想。

(2)灯光与音乐。《蝴蝶君》中,灯光的巧妙运用有助于观众区分现实与舞台幻想。聚光灯在舞台上划分出了不同的区域场景,使得剧情可以在现实与梦境间穿梭。

3.演员表演的陌生化效果。在整场戏中,演员迦利玛扮演多重角色:演员、故事的叙述者和评论者,这样的表演戛然打断了剧情,使得整个事件显得滑稽荒诞。同时,宋丽玲的多重角色以及舞台装束的改变让观众直接看到了事件的本质,也意识到了迦利玛的可笑和可悲,从而产生了陌生化效果。

三、结语

本文从“陌生化效果”的视角分析戏剧《蝴蝶君》。通过在情节、戏剧形式和演員表演方面运用陌生化技巧,《蝴蝶君》成功颠覆了众所周知的歌剧《蝴蝶夫人》和人物性格,改变人们的刻板印象,使人们从新的视角来审视习以为常的事件和人物,从而实现了戏剧的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

[1]Raman Selden,Peter Widdowson.A Reader 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M].Britain:Harvester weatsheaf,1993:31.

[2]Brecht,Bertolt.Brecht on Theatre:The development of the aesthetic.Trans.John Willet.New York: Hill and Wang,1964:91.

[3]汤卫根.东方幻象的建构与解构——论《蝴蝶君》对《蝴蝶夫人》的改写[J].中央戏剧学院学报戏剧,2004,(1)38-44.

[4][英]J.L.斯泰恩.现代戏剧理论与实践.第三卷 表现主义与叙事剧[M].刘国彬,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534.

猜你喜欢

颠覆
强大的女性&羸弱的男性:《奥德利夫人的秘密》中的性别颠覆研究
电视辩论数次“颠覆”美国大选
浅谈初中化学的快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