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传媒人才特质及人才培养刍议

2018-05-07景义新张雪冰

新闻采编 2018年2期
关键词:招聘启事词频应聘者

◇ 景义新 刘 姣 张雪冰

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我们俨然已进入了新媒体传播时代。在这个大背景下,信息发布渠道呈现出多元化趋势,而媒体招聘信息的发布更倾向于利用网络平台。通过对网络平台上的媒体招聘计划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传媒业所需要的人才特质,从而为未来传媒人才的培养提供引导和方向。

一、媒体招聘计划:传媒分布与词频分析

本文选取2017年2月1日—2017年3月10日“高校人才网”的传媒业招聘启事进行统计。在这个时段,“高校人才网”共刊登有87条招聘启事,其中9条为重复呈现,故本研究统计有效的招聘启事共78条。在这78条招聘启事中,用人单位招聘职位共计365个,此外还有34个招聘“若干”人数的岗位。

通过对发布媒体招聘计划的传媒机构进行统计,从其分布情况看,传统媒体(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等)发布的招聘启事相对新媒体公司较多,传统媒体提供的相应职位比新媒体也较多。实际上,绝大部分传统媒体已经在新媒体事业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其提供的岗位已经不仅仅是传统型的采写编评等人才,而是面向融媒体平台急需的新型专业人才岗位进行大量招聘。这个结果完全符合当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78条招聘启事中“招聘要求”项的关键词进行词频统计,得出下表:

“招聘要求”中所含关键词的词频统计关键词 词频 关键词 词频年龄 34 沟通、交流、语言表达能力 27党员 3 文字表达能力 35学历(专科) 8 组织、管理、协调能力 10学历(本科) 33 策划能力 10学历(研究生) 14 执行能力 4学校(211及以上) 3 团队意识 22户口(本地) 10 责任意识 13性别(男) 3 吃苦耐劳 10性别(女) 1 爱岗敬业 14专业(中文、新闻相关) 24 身体健康 35专业(行政管理类) 4 经验(必要) 8专业(计算机相关) 10 经验(优先) 14专业(与具体学科相关) 10 创新 11专业(不限) 8 独立 6英语6级 7 抗压 3驾照 3 技术(办公软件) 15新闻敏感 8 技术(PS、ID、PR等) 15公开发表作品 3

通过词频统计表呈现的结果可以清晰观察到当今的媒体与以往媒体招聘人才方面的重要差异。我们主要总结出以下几点。

第一,所有招聘岗位基本上都提到新闻记者必备的素养要求。一方面,各种基本“能力”在“招聘要求”中被提及,如沟通、交流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其中文字表达能力更是出现高达35次。另一方面,新闻传播职业工作者的一些基本素质依然被重视,如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吃苦耐劳精神、爱岗敬业精神等,这四个关键词的出现频次均在10次以上,团队意识甚至高达22次,新闻传播职业工作者必须具备的“新闻敏感”也在“招聘要求”中被提及8次。

第二,媒体在招聘时对应聘人员提出了技术层面的素养要求。其中,作为基础技术素养的“熟悉运用办公软件”“英语通过6级”“娴熟的驾驶技术”出现频次分别为15次、7次、3次。而作为非技术岗位应聘者所应掌握的PS、ID、PR等新媒体采编相关技术在招聘启事中出现高达15次。

第三,“独立”“抗压”“身体健康”成为对应聘人员的重要要求。在新媒体时代,新闻行业及新闻媒体间的竞争压力日益增大,加之突发性新闻事件发生时需要新闻传播职业工作者随时随地进行高强度作战。所以,“独立”“抗压”“身体健康”等指标成为了新闻行业应聘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身体健康”在招聘启事中出现35次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四,媒体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从业者。媒体是信息内容的生产者,尤其是新媒体创意人才更是极度缺乏,因此应聘者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以便不断推陈出新。“创新”一词在招聘要求中出现了11次。

第五,媒体招聘时对专业方面的要求较广泛,注重多学科人才的选用。一些情况下注重相关专业,如“对口”、“中文、新闻相关专业”在招聘要求中被提及24次。但是在需求一些涉及到技术运用相关岗位时,就发生明显差异,如“计算机相关专业”被提及8次。此外,与具体媒体信息内容相关的专业被提及10次,“行政管理类专业”被提及4次。

第六,有“工作经验”和“公开发表过作品”成为重要要求。在8个招聘启事中,至少一年以上的“工作经验”成为岗位招聘必需达到的条件,而在14个招聘启事中出现了“有工作经验者优先”的字眼。“公开发表过作品”在招聘启事中被提及3次,其中《中国国土资源报》要求“公开发表过的代表作品10篇以上”。

最后,“学历”“年龄”“户口所在地”等硬性要求依然被看重。“年龄”和“学历”几乎在每个招聘启事中都会被提及,从上表中不难看出,“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重最大。“本地户口”在招聘要求中共出现10次,其中包括要求具有北京或上海地区户口的招聘启事共9个。

因此,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传统媒体在招聘越来越多的新媒体相关岗位,而且对一些非技术岗位的应聘者也提出了相应的技术素养要求。这说明传统媒体正在新媒体高速发展的浪潮中进行深入改革和转型升级。这无疑会对我国新闻传播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媒体招聘计划反映出的主要问题

(一)媒体招聘的硬性指标限制过多

许多新闻媒体在招聘时把年龄、学历、名校,甚至户口所在地作为硬性指标来限制招聘者,这对于人才的合理配置来说并不科学。在本次统计所选用的样本中,43.6%的媒体在招聘启事中设定了年龄限制,甚至许多媒体还把招聘者年龄设定为具体的某一天之后,招聘者出生日期错过一天则与该工作机会无缘。媒体出于对自身发展的需要需引进高学历、名校的人才本无可厚非,但是将学历、名校当做硬性指标来要求招聘者则有失偏颇,高学历、出身名校的应聘者不意味着其一定就是人才,学历低的人也不意味着就一定一事无成。此外,对于户籍所在地的限制对于某些应聘者来说显得更为不公平。这些硬性指标很可能会把一些适合某个媒体的传媒人才拒之门外,这对于媒体和应聘者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是对媒体人才优化配置的阻碍。

(二)媒体招聘缺乏能力层面的科学考核

基本上所有媒体在招聘时都提到了新闻记者必备的能力要求,但却只有极少数媒体发布了对这些能力的考核方式。在本次统计中,近45%的媒体都提到应聘者应具备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却只有3.8%的媒体对“公开发表作品”篇数有具体的要求;12.8%的媒体要求应聘人员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却只有1.2%的媒体要求应聘者针对某一事件拟定一个策划方案。有些方面的能力,比如执行能力、组织能力等,无法用书面形式去考量,而文字表达能力和策划能力等则可以选用适当的方式进考量。因此,目前的招聘计划总体而言是缺乏可操作性指引的。

三、媒体招聘计划带来的反思

(一)媒体方面:应敢于打破条框,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正在向新媒体转型,媒体在招聘时也要与时俱进,敢于打破传统招聘模式的条条框框,做到不拘一格降人才。媒体招聘应主要看应聘者具有的“能力”而不是学历、名校、户籍等“身份”。媒体要加强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在招聘前明确每个部门所缺人才类型,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进行招聘。在招聘时,媒体可根据自身对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设置门槛进行考量,比如通过已发表相关作品分析应聘者的文笔和逻辑能力,根据其对于某一事件或工作环境、所应聘媒体的认识来了解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比较有针对性的方式来考量应聘者的能力,或许更有利于媒体对传媒人才的选拔,更有利于达到双赢效果。

(二)院校方面:着重培养人才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

传媒行业若想得到不断发展,新闻传播教育也必须适应不断变化和发展的新媒体环境,不断进行教学的改革和创新,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新闻传播人才。一方面,应重视对新闻传播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的培养。在新媒体时代,优质内容依然是媒体竞争力所在。优质内容来自于从业者的坚实基础和深厚功底。所以新闻院校要重视对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教师在课上讲授新闻传播专业的理论知识,为学生实践和工作打下基础,同时需要根据新闻传播新问题、新形式,引领学生开展创新性和有深度的学习,从而跟上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的步伐。另一方面,应开设新媒体实验室,积极与业界开展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仍应坚持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要求学生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有更多参与媒体实践锻炼的机会。只有将学习理论和注重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培养出符合新媒体时代发展的全能型新闻传播人才。

(三)学生方面:塑造良好性格和职业理想

在新媒体环境下,媒体和院校固然应转变传统的观念、做法,然而这两方也只是外力,学生才是求职应聘的主体,是根本的决定性因素。首先,学生应注重培养自身的良好性格和协作能力。新闻传播工作者需要深入到各个领域,更多地与他人进行沟通和交流。因此,许多媒体在招聘启事中对应聘者提出诸如“性格开朗”“具备良好的沟通、交流能力”“有责任感和团队意识”等要求。因此,学生塑造良好的性格,增强团队意识和沟通能力,这对于日益独立和个性化的当代大学生群体而言是一个亟需反思的问题。其次,新闻传播专业的学生要树立职业理想,减少专业学习的功利主义色彩,把新闻传播事业当作理想职业,才会在学习和工作时乐在其中。尤其是新闻传播学类专业的学生应该在打好专业基础的同时,主动涉猎多学科知识,并把握各种专业实践机会,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只有如此,才能将自己锻造成真正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传媒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明海、赖黎捷:新媒体环境下传媒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9期。

【2】甄巍然、白贵、彭焕萍:技术仿真,思维跨域,伦理嵌入——新闻业裂变背景下传媒人才培养的三维方向,《新闻记者》,2017年第3期。

【3】林晓华、李亚星:移动互联趋势下传媒人才的需求分析——以“2015年报纸移动传播百强”前10名的招聘信息为中心,《新闻战线》,2016年第7期。

【4】范以锦:业界需要什么样的传媒人才,《当代传播》,2009年第7期。

【5】黄乃萍:论中国传媒人才能力建设,《新闻界》,2006年第8期。

猜你喜欢

招聘启事词频应聘者
面试好难
把降落伞卖给农夫
把招聘启事藏起来
藏起来的招聘启事
把招聘启事藏起来
招聘启事背后
25年来中国修辞研究的关键词词频统计*——基于国家社科与教育部社科课题立项数据
电话预约技巧知多少
词频,一部隐秘的历史
以关键词词频法透视《大学图书馆学报》学术研究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