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读中国第一部三维影视动画片《魔比斯环》

2018-05-05张帅帅

科学与技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比斯动画片动画

中国动画的发展历史上,影院动画片凤毛麟角。60年代的《大闹天宫》、70年代的《哪吒闹海》、80年代的《金猴降妖》和《天书奇谭》、90年代的《宝莲灯》——80年中只有这么五部影片令人念念不忘。然而,情况似乎发生了令人鼓舞的变化。2006年,中国第一部三维影视动画片《魔比斯环》问世。开创了中国三维动画的先河。然而投资1.3亿人民币的《魔比斯环》票房惨败。也许票房不能代表所有,但是《魔比斯环》模式真的就是中国影院动画的发展方向吗?中国本土动画道路的方向在哪?

2006年中国的第一部三维影视动画片《魔比斯环》问世。许多的媒体打出了这样的口号:“2006年最值得期待的一部全三维数字魔幻动画大片《魔比斯环》”

早在环球数码公司在深圳成立的时候,就开始运作这部1.3亿元巨大投资的电影。《魔比斯环》也从此开始了自己创造中国第一部CG电影的探索之路。

一、《魔比斯环》之失

艰苦历经5年,却遭遇了国内只有300多万票房的尴尬。众多的评论也纷至沓来:故事没有新意;人物造型丑陋……甚至连“Made in China”都产生了质疑。

《魔比斯环》故事创意是被称为“世界上最会讲故事的人”之一的法国著名动画大师让·纪劳的。《深渊》、《异形》、《星球大战》等一大批畅销电影都来自于他的创意,在制作人员名单中,除了投资制作方之外,中方人员寥寥无几,重要的如导演、编剧、技术总监等一律为外籍。整部片子看起来如此“西化”,所以,在“中国元素”上引起的争议更让制片方(深圳环球数码公司)显的捉襟见肘。

中国艺术研究员的著名电影专家贾磊磊对记者说:“影片从故事情节到人物设计上完全是西化的,中华文化再次从这部影片中缺失。” 北京电影学院的教授郑洞天表示:“《魔比斯环》的场面像《星球大战》,城市构造像《第五元素》,战争场面像《指环王》,故事是从国外学来的,整部影片就是没有中国文化元素。”

(1)趣味性

科学探险家西蒙在进入魔比斯环探险后,失踪了。七年后,西蒙的儿子杰克已成长为一个14岁的少年,他怀着“一定要找到父亲”的强烈信念,穿越魔比斯环……。《魔比斯环》剧情是这样的,一个科幻电影中很常见的故事。

《魔比斯环》在宣传中曾说,“中国人拍《魔比斯环》,就像好莱坞拍《花木兰》,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色。”这一,显示了中国动画走国际化路子的态度;二,也体现了与之抗衡的决心。同时也在观众的监督下,在票房和技艺上展露了中国三维动画现有的不足。

《魔比斯环》的广告把电影类型归为“魔幻/史诗/亲情”,影片对于亲子的表现方式非常成人化。如果说《魔比斯环》和《花木兰》这两部片子有什么共同点,都是面向成人的动画片。好莱坞拍《花木兰》剧本是依据中国古代的民间故事改编,俗套?没有新意?却创造了票房奇迹。

动画片的发展历程是从儿童走向成人的。这就决定它摆脱不了“幽默”的基石。也就是说,一部无论是让人感动流涕还是含有深刻寓意的动画片,都有让人发笑的“元素”存在。这些“元素”可能就潜藏在人物的造型、动作和剧情里。

《花木兰》所讲述的故事是感动人心的,本身并不好笑。但导演的安排使得整部影片充满幽默色彩。这也就是“木须龙”(左图)的存在意义,它被赋予了极其幽默、搞怪的性格。它就像“调味剂”,在整个故事情节中,带动了故事的发展,渲染了剧情的情绪氛围,使故事感动中带着幽默,巧妙的避免了故事的刻板,乏味。

一部幽默感十足的动画片,不但增加了其可看性,也无形中使故事的内容丰富了。搞笑类动画片采用配角“调味”的现象,在美国动画片中表现的最为突出。如,在《机器人历险记》中“洛尼”发明的“万能小子”(右图),它在剧情中可算是大有作为,为剧情增光添彩。

重要的是《魔比斯环》被认为“西化”而不是“日韩风”,而且《魔比斯环》的故事集冒险、科幻、悬念、惊悚于一身,融异度空间、古老咒语、魔法水晶、箭鸟飞船等种种玄酷元素于一體,却遭到“故事无味”的评论,最终未留住观众的眼光。在情节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元素”或“调味剂”呢?其实故事里有许多幽默的“元素”,但是没有表现出来。像(左图)这个不知名的角色在影片开始就出场,一直陪伴在“杰克”的左右,但却不知道什么时候退场了,甚至,我想也未必有观众记得它的存在。它事实可以被塑造为“调味剂”的。不然,就失去意义只是增加工作量的累赘而已。

(2)可看性

在《魔比斯环》的众多角色中,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魔比斯环》中有明显的对立,正、反两面人物,却在角色性格、造型上没有拉开鲜明对比。

角色造型在传统故事片中不成其为一个单独的造型元素,而是部分溶解于构图,另一部分溶解于演员表演。而在动画片中,由于没有真实演员的存在,角色造型便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语言构成元素。从传统迪士尼大片在塑造角色上,将男女主人公完美化,将野兽人性化、善良化,甚至在细节上也是力求标准的、理想的怪圈中突破,直至《人猿泰山》开始形成的个性化发展的趋势,并且,以后的《埃及王子》不惜“丑化”人物、变形细节、甚至几何化主要角色的脸,有意突现个性和特例。角色造型发展到动画史上的一个崭新的阶段。而日本动画则更早有拓展。

2001年日本宫崎峻的《千与千寻》。这部动画片仅在上映后的短短几个月之内,票房收入就超过当年《泰坦尼克》在日本的票房总收入。

《千与千寻》中的角色美丽吗?不美丽甚至是丑陋的,却很有特点。当然,赢取票房也不是单纯靠这些有特点的角色,但是它们各尽所能的表演自己,使得整部片子大放光彩。

50年左右的发展,造就了日本动画完全不同于欧美动画的那种细腻的画风,使日本的现代动漫画形成了立足于世界的独特风格。在日本动画的这种风格渐渐被他人所接受后,日本动画才逐渐在文化体裁的转变上有所转变,比如,大友克洋的《蒸汽男孩》,其背景完全是工业时代的英国,但是仍然可以被人看出是日本动画,这便是和日本动画在长期的文化渗透所分不开的。日本文化已经渗入到每个日本动画人的血液中,以至于他们制作什么样的动画,都有深深的日本烙印。

角色的造型是随着性格和心理的变化不断变化的。角色造型及性格更重要的是决定于叙事及其文化涵义。在剧情中,角色造型应注意主人公的个性化、随情境不同表情的丰富变化以及经常使用色彩、造型对比等。

对于“洋味十足”的《魔比斯环》中的人物角色,虽然在剧情中注入了像“中国工夫”等中国元素,但在人物性格上缺失东方气质,台词中还透着“西式”的幽默。外星球的几个角色,创意突破不是很大,跟人类有太多的共同点,同期台词自爆了这一点,在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当“托”杀了魔法祭师“瑟弗韦”后又准备去杀“爱伦娜”的时候,“拉吉斯”拦住他,说“不许….再….杀人!”。还有,西蒙一家和外星人语言相通,外星人所使用的武器与人类没有区别,这些是否成为影片的纰漏呢?动画片是其假定的世界,但力求真实。

《魔比斯环》的角色中,人类角色和外星球角色虽然在造型上产生了鲜明的体积对比,但其简单的表情变化以及塑造主角的个性不突出,使得影片的可看性大大降低。而且,角色各自的性格差异不大,没有让人记住的带有个性色彩的东西,太均衡就没有突异,没有特点了。人物表情的不丰富,也使观众注意力分散,人物动作的僵硬也展露无疑。角色在剧情中没有表现张力。

(3)节奏感

《魔比斯环》在影片“节奏”上的问题,也是其票房惨淡的一个重要原因。动画片的剪辑相比电影要简单些,因为动画片剪辑的含义在分镜头画面设计阶段已经基本完成,后期剪辑任务通常是去掉多余的画格、按照顺序将镜头串联起来适当修剪即可。剪辑是改善故事“节奏”的有效手段。《魔比斯环》的“节奏”很平,没有突出高潮,故事中两个精彩的情节,一是“杰克”和妈妈擅自离开住所后,被警察追捕的情景;二是濒临结尾的那场正义之战。两个情景的处理,都没有抓住观众的情绪,整个故事感觉平稳无澜,故乏味了。

作为叙事性的动画片,现在最常见的主流动画作品通常是按照戏剧文学的叙事规律和电影化的思想构架故事。叙事结构的一般规律是:若干镜头构成具有动作性质的一场戏,由若干场戏构成一个段落,然后由若干段落构成完整故事。例如,《埃及王子》的第一段落:若干个表现劳动动作的镜头画面构成希伯来人受苦的场面;若干惊险动作表现躲避追杀的场面;若干抒情动作表现母子离别的场面;摇篮在尼罗河漂流的场面以及公主发现摇篮后的场面等,构成一个完整的段落或事件。而且,动画片的剪辑更追求视觉节奏蒙太奇。《埃及王子》开篇第一个段落的镜头节奏感就和音乐一样强烈且准确,镜头1至镜头5的长度比例和音乐节奏同步为4:2:2:4:2,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视觉节奏。而整个赛马段落的动—静—动的情绪线索、快速—舒缓—快速的剪接节奏也和音乐一起构成流畅的声画蒙太奇。

在整个《魔比斯环》中,似乎没有在意这些蒙太奇,超乎震撼的电影配乐也只是凌驾于影片之上的饰物。所以,引发而来的种种:故事里的人物对白,还有内心活动都过于简单,叙事上作的铺垫也不够。剧情也很牵强,似乎是为了故事的发展刻意安排,片中的关键情节都经不起推敲等。整个片子把注意力全部放在制作那些场面上,而讲起故事来就更加心不在焉,就这样顾此失彼。失的也是最为关键重要的。

(4)市场化

动画片以其假定的缤纷世界、幽默感、近乎真实的影像、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不败之地。常光希曾说,“动画片的竞争是艺术和技术的竞争,艺术是主要的方面。目前国内的动画电影,好的剧本很少,大家在题材、选材上也比较局限,思路比较窄,叙事手段、人物造型、幽默感、可看性等等方面与国外有很大差距。”的确如此。

当《魔比斯环》出现时,却没有得到与其投资数字相应的效果。在这个时候不少人都在反思,什么样的动画才是代表中国,有我们自己的特色?我们究竟需要的是什么样的动画?

好莱坞的皮克斯,代表着世界上最高的CG技术。而西方文化虽然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支主流,但并不代表国际文化。国际化应该是各种文化被相互吸收借鉴的过程,环球数码已经認定必须走国际市场的路子。这也是《魔比斯环》“西化”的原因之一。像《魔比斯环》“ 西化”的动画丢失了本土文化,那纯正的本土文化动画又怎么样呢?

我们再来看看被称为:“2007年最值得关注的中国三维木偶动画电影”——2007年6月,中国昆明缘成影视制作有限公司推出的《悟空大战二郎神》。

《悟空大战二郎神》是一个国人耳熟能详的故事,取材于《西游记》原著中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及与二郎神大战的故事。是我国首部将三维动画技术与中国传统木偶相结合的动画电影,这也开创了传统木偶与现代技术结合的先河,是一次对于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有益探索。而且,仅仅只用了2年的时间,投资只有800万元人民币,这也创下了同类影片中的一项纪录。然而,《悟空大战二郎神》自“六一”上映以来,票房不佳、毁大于誉。小学生评价“没有任何新意”;斥之“幼稚”。业内人士认为,中国动画片在新时代里还没有找到自己的“魂”。

事实上,在继《悟空大战二郎神》之后还有一部来自杭州的三维动画片《大唐风云》,同样也未能逃脱票房惨淡的阴影。当然,这些国产动画片在追赶好莱坞大片过程中的踉跄脚步,被认为是中国动画片复兴所必须付出的代价,也不容忽视振兴中国动画市场,还需要更多的耐心和严谨。日本和欧美的动画那么长久的历史,已经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必然有一大批观众留恋日本和欧美的动画。另一个角度说,动画是文化产业,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路子,艺术形式依附于别人是不会有市场的。形成纷杂的动画文化,在一种文化的孕育下,形成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文化才有其独特的风格和地位,方能使其他文化认同和尊重。这又岂是可以速就的!中国三维动画的广阔市场还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探索。

二、90后国产三维影院动画之得

美国、日本在国际动画市场的“垄断”范围已是日趋扩大。其大批量的动画作品已让它们成为市场上的主导地位。中国在这强有力的冲击下,急流勇进,去做“纯粹的中国自己的动画电影”,虽然质量远不及美、日,但它们的勇敢尝试,无疑应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它们在中国动画史上留下的印记,也是不可磨灭的。

(1)开创先河 前赴后繼

从零开始。《魔比斯环》是首部国产三维影视动画。环球数码做的是一个完全尝试性和有进取意味的工作,实践出真知,环球实践了,而且耗费精力。这部片子的市场和票房,只不过是眼前的短期的东西。如果,以后一说中国动画就是水墨、剪纸、木偶,也是一种匮乏和落后,不是吗?

《纽约时报》曾以《中国快速进军动画电影产业》为题,进行了大篇幅报道,并把深圳称之为“中国动画电影制作的中心”,认为:“这部片子的尖端画面是在告诉美国迪斯尼、皮克斯等动漫公司,他们来了!”

(2)反思与经验积累

《魔比斯环》是先驱,,它的推出为深圳原创动漫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次,我们真正在学习着。面对3D动画,中国还是处于一种起步阶段,于是我们向美国人学习。这样的学习是不可多得的,如果说制作期是五年,那么这五年中所得到的经验将会影响中国动画产业的下一个五年或更多时间,这是勿庸置疑的。

而且,《魔比斯环》是首部采用与国际接轨的电影整合营销传播模式发行的动画电影。学习西方的市场动画产业模式,带动一个行业的起步和发展。曹辉表示:《魔比斯环》走的是好莱坞、迪士尼动画产业的市场路线,即“一个片子衍生出一个产业”,这其中,向出版、音像、手机、网络、衍生品等多领域授权的过程,都在一部动画大片的投资回收周期内,而票房仅仅是其中一部分贡献。不管《魔比斯环》是优是劣,是赢是赔,它打造了一个制作国际动画大片的团队,有技术,有生产流程,有后续开发。而且,一定还会有更多。

(3)影响与重大意义

中国50年里才出了12部动画长片,太少太少了。然而,不做只会更少。《魔比斯环》、《悟空大战二郎神》以及诸多“后继者”的诞生,对于其他的动漫企业来说影响深远,它为全国的动画产业营造了一个氛围,一个讲究原创作品质量的氛围,一个大众参与和关注的社会氛围,一个奋力振兴国产动画产业的氛围。

如果说,像《魔比斯环》、《悟空大战二郎神》影院动画的境遇是国产动画的一次次试水之旅,那更可以说它们是中国动画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推动着中国动画慢慢步入国际市场。凭借着动画产业的超强吸金力,加之国家的支持,也迫切开拓出一条国产动画通向国际市场的道路,让中国国产动画在国际市场争夺一席之地。《魔比斯环》、《悟空大战二郎神》等国产影院动画先后的票房遭遇,勿庸置疑的引发人思考了中国的动画市场,也将中国本土动画放置到了另一个高度,也许票房并不能代表所有,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的3D动画征途才刚开始。

作者简介:张帅帅,女,1984.2,汉族,山东枣庄,本科,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动画。

(作者单位:云南工艺美术学校)

猜你喜欢

比斯动画片动画
揭秘油画动画 逐帧堆砌的精致艺术
美味的比斯开
美味的比斯开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动画迷,变身
动画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