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理性分析的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研究

2018-05-05史燕群高冰洁孙丽霞秦新新

科学与技术 2018年11期
关键词:措施

史燕群 高冰洁 孙丽霞 秦新新

摘要:由于教育资源的空间差异,具有不同教育机会和权利的不同,对社会的流动性有严格的限制,使教育不平等问题呈现出更深层次、更广泛的特点,进而引发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递。

关键词:基础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措施

前言

教育资源布局关注教育资源的空间配置。宏观上,它表现为资源在不同尺度地区间的分配;微观上,学校作为资源配置的基本单元,地区间的资源配置差异由其内部学校布局与校际资源配置状况共同确定。

1教育设施布局规划相关指标

1.1幼儿园

幼儿园布局应符合当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并结合城乡总体规划及教育专项规划中的人口密度、人口发展趋势、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点,保障教育安全。城镇幼儿园的服务半径宜为300m—500m。城镇居住小区应按居住区规划设计配建幼儿园。幼儿园办园规模不宜超过12班。城镇幼儿园办园规模不宜少于6班。农村幼儿园宜按照行政村或自然村设置,办园规模不宜少于3班。服务人口不足3000人的,宜按3班规模人均指标设办园点。幼儿园容积率宜为0.55-0.65。

1.2中小学校

各地普通中小学校教育网点布局,应根据城乡总体规划及教育专项规划的相关要求,并结合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情况、学龄人口数量及其增减的发展趋势,以及城市交通、环境等因素综合考虑,合理布点。新开发住宅区要根据规划设计的人口规模及实际人口出生率配套建设规模、标准适宜的中小学校。中小学校服务半径要根据办学规模、通勤及学生住宿条件等设置。中小学生不应跨越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无立交设施的城市主干道上学。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校的布局应根据乡镇总体规划的要求,并结合人口密度、学生来源、地形地貌、能源、交通、环境等综合条件确定。中学应按相对集中就学,小学应按就近入学为原则,并根据“规模”办学和学校住宿条件等因素确定。

1.3中等职业学校

中职院校原则上需达到国家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2010)。新立新建的中职学校的规划总用地面积不少于40000㎡(不含教职工宿舍和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生均用地面积指标不少于33㎡/人;新立新建的中职学校总建筑面积不少于24000㎡(不含教职工宿舍和相对独立的附属机构),且生均校舍建筑面积指标不少20㎡/人。

1.4特殊教育学校

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原则上需达到《特殊教育学校建设标准》(建标156-2011)的建设要求。建在县级城镇的特殊教育学校首期建设的校舍建筑面积不应低于一级指标,建在地(州)、市及以上的特殊教育学校首期建设的校舍建筑面积不应低于二级指标。

2教育设施布局的影响因素分析

基础教育资源布局是不同发展时期多因素影响累积叠加的结果。在自然地理条件限定下,以时间为轴,社会经济发展、人口分布、教育政策与发展要求等综合作用引导基础教育资源空间格局形成与调整。

2.1地形限制条件

在土地资源充沛且辽阔的平原地区,按照国家规范确定的标准教育设施服务半径全覆盖的方法布局教育设施是可行的,但对于特殊地形,如带型城市而言,此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教育设施的办学规模与实际服务人口不匹配,进而造成对教育资源的浪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看做是教育设施的不均等布局。为了改进这一状况,可以适当扩大国家规范的教育设施服务半径,保证了合适的教育设施办学规模,增加的出行距离可以通过合理的道路系统规划来弥补。

2.2新城发展特点

对新城而言,公共服务设施导向开发(SOD)是一种重要的开发模式,通过初期政府引导公共设施的建设,从而吸引产业和人口的入驻,成为新城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动力因素。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赋予了新城吸引产业和人口的“反磁力”以及带动腹地的“辐射力”,这就要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标准甚至超过中心城市。新城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其初期的发展重在打造形象,这需求与公共服务设施强调社会综合效益的产出相吻合,将引导市场投资行为,引领着新城向前发展。

2.3人口空间分布

教育设施的均等布局并不意味着在规划范围内按照服务半径均质地分布,这种布局方式存在盲目性。教育设施归根究底是为居住区内适龄人口服务的,其服务范围的划定其实是相应确定了服务的人口规模。因此,教育设施的布局要与人口分布相匹配,更精确的是要与学龄人口分布相匹配,从而确定学校的服务人口,使得教育设施的办学规模与服务人口规模相匹配。

2.4与其他公服的关系

教育设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可以混合集中布置在同一地块或者相邻地块内,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空间丰富的“公共服务区”。早在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提出的“邻里单位”就向我们展示了集约发展的公服布局模式。然而由于教育设施的自身局限性,其对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兼容性是比较低的,除了可以与文化设施结合布局外,与其他设施的集中布局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因此可以考虑分散式的布局,协调好与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关系,然而并不排除“混合集中”的布局模式。

3建议

3.1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研究

对地区教育资源布局现状与发展脉络的全面认识与综合分析,是探究教育资源空间分布形成机制、评价资源布局合理性的基础。与高等教育、特殊教育不同,基础教育空间布局与居住空间密切关联。与医疗、商业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不同,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受到行政边界、教育政策的基础限定。结合教育发展规律与政策解读,从基础教育空间分布的自身特性出发,构筑布局模式与演化规律理论框架,为教育资源空间配置与学校空间布局提供依据。

3.2基础教育资源空间分布生成机制研究

资源配置不均是当前基础教育发展面临的核心问题,且不良影响较为突出。国家与地方政府虽尝试通过教育设施布局规划与各类政策进行调整,但成效不显著。唯有厘清基础教育资源布局与演化背后的深层生成逻辑,政策措施才能有的放矢、发挥效力。现有研究中布局影响因素的文献成果虽然丰富,但却缺乏对各类要素的系统考察,未能从全局视角揭示影响机制。未来,多学科融合,考虑社会、制度背景,结合行为选择、社会分异、空间生产等多元视角解读供需生成过程,厘清教育资源空间分布不均的影响因素与形成机制,亟待引起国内学界的重视。

3.3结合实证的系统性研究

指导布局调整是基础教育资源布局研究的现实价值。而学校布局的评价标准不是单一普适的,而是“自身建构”的,它受到历史格局、发展条件、入学政策、需求特征等要素的复合影响,因地、因时而变。因此,有必要对选定案例区做系统研究:长期追踪,纵向对比,分析演变脉络;基于人文社会背景对“地理个性”进行全面解读,系统分析自然、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制度等各类因素的综合作用;从学校系统角度,探讨不同等级、不同运营主体教育机构之间的空间相互作用。随着实证研究成果不断丰富,不同规模、功能、层次区域案例的对比分析,必将为理论模式构建、地区基础教育布局规划提供支撑。

结束语

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是一项复杂且关系民生的重要工作。尤其对于城市新区,不能简单套用一般专项规划的方法,应该摒弃大尺度的分析视野,取而代之以更精准的需求分析和供给条件、供给方式的研判,从而为未来教育设施预留充足的空间。这种立体的分析研究方法在医疗设施、养老设施等其他公共服务设施专项规划上也同样适用。

参考文献

[1]陈晓华,周顯伟.国家级新区基于人口发展的教育资源配置研究[J].上海经济,2017(5):20-32.

[2]韩高峰,秦扬.需求与供给分析视角下教育设施布局规划指标体系构建[J].规划师,2017,29(12):104-109.

(作者单位:淄博市规划信息中心)

猜你喜欢

措施
解答排列组合问题的几种常用措施
转炉炼钢脱磷原理及措施
船舶碰撞事故的防范和应急措施
如何提高医务人员对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措施执行率
新建城区消防安全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求动点的轨迹方程的常用小措施
分析放疗科辐射防护措施及安全管理模式
求函数零点个数的措施
解答高中数学问题的几个常用措施
WTO:新增贸易限制措施 创2008年以来新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