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ArthurWaley《论语》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018-05-04黄倩若

校园英语·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韦利译者主体性英译

【摘要】《論语》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其语言简练、内涵丰富,一直以来受到西方汉学家的极大关注。韦利作为深谙东方学的汉学家一直致力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本文拟从翻译目的和翻译策略两个方面对韦利的译者主体性在其《论语》英译本中的体现进行探讨,以期对更好地发扬与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所启示。

【关键词】韦利 《论语》英译;译者主体性

【Abstract】The Analects as a Chinese classic, is abundant with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 has been attracting great attention of sinologists. Arthur Waley who is familiar with orientalism always focuses on introducing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western readers. This paper aims to enlighten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hrough discussing the purpose and strategies of translation of Waley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in his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Key words】Waley; English version of The Analects;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作者简介】黄倩若,昆明理工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

一、引言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其语言简洁、内涵深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因此获得了西方学者尤其是汉学家的关注。《论语》英译始于17世纪末,包括中外学者的译著在内至今约有六十余种译本问世,其中,以阿瑟·韦利(Arthur Waley)的译本影响尤为显著。阿瑟·韦利一生致力于研究东方学,尤其在中国典籍英译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西方甚至世界文化都产生着持续的影响。韦利的论语英译本中没有汉语原文,并附有数量众多且详尽的注释,集文学性与可读性于一体,深受西方读者喜爱,为中国典籍的海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从翻译目的的确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两方面出发,探讨译者主体性在韦利《论语》英译本中的体现。

二、译者主体性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不再把翻译仅仅看作是一种语言转换活动,主要以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和苏珊·巴斯奈特(Sussan Bassnett)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 理论为代表。操纵学派提出以译语为中心的译语文本理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但是要受到译语文化的社会规范和文学惯例的制约。由此,翻译界开始重视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重要性,提出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并对其展开研究。对于译者主体性的定义,国内学者也进行了诸多讨论。许钧从译者主体意识和翻译主体性两方面对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进行了解读,他认为译者主体意识影响着翻译的过程及结果,而翻译主体性体现的是翻译主体的审美要求和审美创造力。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指的是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基础上,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翻译活动中所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译者在语言文化、艺术创造等方面的自觉意识。仲伟合的观点与査明建类似,他认为译者主体性是译者在尊重客观翻译环境的前提下,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具有自主性、创造性等特点。从以上这些定义可以看出,译者主体性强调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其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在确定翻译目的和选择翻译策略方面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

三、译者主体性在Arthur Waley《论语》英译本中的体现

韦利(Arthur Waley)是英国著名的汉学家,他一生沉迷于研究东方学和中国学,并致力于中国古典名著的英译工作,《论语》英译本便是其众多成果之一。韦利在《论语》译本的前言中指出,他翻译《论语》的目的就是要译出自己的独特版本以让欧洲读者了解这本儒家经典的本意和内涵,因此其英译本带有极大的创造性和对孔子思想的思考,同时也充分体现了其译者主体性的发挥。翻译过程同作者创作原文的过程一样,是译者对原文的再创造,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体性的发挥常常决定着译作的质量和翻译目的的实现程度,因而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重视原文本,更要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已有知识结构、阅读期望以及他们的交流需要。因为韦利预期的译文读者既不是来华传教士,也不是专业研究人员或学者,而是西方的普通读者,同时他又不想让人觉得自己“因知识性而放弃了文学性,或者忘记了一般读者的需求”,所以在翻译时,韦利更加注重目标读者的感受,力求译文文字简洁、含义清晰。正如韦利自己所说,一部译作只有为读者所接受才算完成了它的使命。考虑到这些因素,韦利在英译《论语》时就充分发挥了自己身为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在确定了翻译目的及译文读者之后,下一步需要思考的便是翻译策略的选择。通过阅读韦利的《论语》译本发现他的译本含有较多注释,如在《学而篇》的首篇中,韦利就给译文加了两条注释,以向读者传达更多有关中国文化的信息。

例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The Master said, to learn and at due time to repeat what one has learnt, is that not after all a pleasure?That friends should come to one from afar, is this not after all delightful?…

分析:第一处注释加在反问句处。对比原文我们可以看出,韦利在翻译每个反问句时都加入了“after all”。对此,韦利的解释是“此处的after all指‘即使他没有做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韦利在翻译时加入了自己对原文的见解,以第一句为例,他认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学习了,并在适当的时候对所学内容进行了重复,即使他没有做官,这难道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吗?”韦利的译文经增词之后或许不够忠实于原文,但这也正表现出他对儒家出世思想的了解,正如他的翻译目的,通过这种增词,可以让外国读者了解《论语》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思想和内涵。第二处注释在“有朋自远方来”一句。韦利对该句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孔子的弟子分布在各国,但他们并没有因为孔子而去往鲁国”,因此,韦利认为该句指的是其他国家仰慕孔子的人前来拜访他,这些人可能是孔子周游列国至河南时结交的朋友。此处加上这一注释,即加入了译者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仅向译文读者表达了原文的字面意思,而且通过加注读者传达了更深层的信息,也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例2.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and uses the labour of the peasantry only at the proper time of year.

分析:该句中,韦利对“使民以时”进行翻译时添加了注释,解释了什么是“proper time”,即“人们应该在田地耕作的时节”,除此之外,他还在注释中列举了与之相反的情况,“不合格的统治者在应该过问政事的时候沉迷歌舞或狩猎,一年到头雇佣劳动力建造奢华的建筑,等等”,更加生动地向读者说明,作为君王要治理好国家需要具备哪些品质。

上述两个例子都表明,韦利作为译者,他选择《论语》作为翻译材料的目的就是向西方普通读者介绍中国儒家学派的思想,因此他在翻译时加入了很多解释性内容,以加注的翻译策略来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

除了加注之外,韦利的译文还有一个特点是增词。如例1中增加了“after all”,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译文的忠实性,但却是为了译者的翻译目的服务,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下面所选例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词,且都不影响原文含义的传达,反而有锦上添花的作用。

例3. 子曰:“父在观其智,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论语》学而)

…If for the whole three years of mourning he manages to carry on the household exactly as in his fathers day…

分析:韦利在翻译此句中的“三年”时,增加了“mourning”一词,可以推测他在翻译《论语》时参照了其它典籍,邢昺在《论语注疏》中对这句话的解释为“言孝子在丧三年,哀慕犹若父存,无所改于父之道……”,这种增词一是表现出韦利对中国古籍的熟悉,同时也有助于西方读者了解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也是韦利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例4.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

…who associates with those that possess the Way and thereby corrects his own faults…

分析: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一大区别就是古汉语语言简洁,一个字可以表示一句话。在此句中,“正”指“正其是非”、“求证、确证”之意,韦利将其译为“corrects his own faults”,增加了“自己的错误”,使句子更加完整,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更加易于西方读者接受,也有助于其翻译目的的实现。

四、结论

通过对阿瑟·韦利《论语》译本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体现在翻译目的的确定、对译文读者的预期以及翻译策略的选择等诸多方面,而韦利作为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的汉学家,他的翻译策略都是为其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目标服务的,在整个翻译过程中,韦利的译者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所作的贡献也激励着我们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Bassnett,Susan&Andre; Lefevere.General Editors Preface[A].London & New York:Routledge,1992.vii-viii.

[2]Waley,Arthur.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38.

[3]胡家英,周穎.Arthur Waley《论语》英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3(01):78-82.

[4]孔子.论语[M]阿瑟·韦利,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5]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的确立[J].中国翻译,2003(1): 6-11.

[6]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2003(1).

[7]仲伟合,周静.译者的极限与底线-试论译者主体性与译者的天职[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07):42-46.

猜你喜欢

韦利译者主体性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爱心圆
爱心圆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从译者主体性解读曾朴的翻译思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少年十五二十时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