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齿调控个性化风口流场多尺度湍涡结构的实验研究

2018-05-04崔旭佳唐湛棋刘俊杰

实验流体力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平均速度湍流射流

崔旭佳, 唐湛棋,2, 姜 楠,2,*, 刘俊杰

(1. 天津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力学系, 天津 300354; 2. 天津市现代工程力学重点实验室, 天津 300354; 3. 天津大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天津 300354)

0 引 言

客机座舱环控系统是大型客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21世纪国内外大飞机研究[1-6]的重点。创造高效、节能、安全、健康、舒适的座舱环境,是体现我国大飞机在国际竞争中优势的重要保证,也是保障乘客和机组人员安全、健康和舒适并通过适航认证的前提。通过组织合理的气流来改善座舱环境安全性、健康性、舒适性是当前国际研究的前沿,座舱中的空气流动是整个座舱环境形成和控制的重要基础。其中风口是舱内气流组织的动力源头,它决定了舱内气流的流动特征,风口流场的优化设计是研制新型座舱环控系统的关键环节之一。个性化风口是座舱环控系统中重要的送风单元,其主要作用为快速通风、换热,乘客可以根据自己实时感受进行自主调节,以达到自身的最佳舒适程度,但现有个性化送风常引起乘客头部的强烈集中吹风感,而且浪费气源,加重发动机引气负担,不利于节能减排,因此开展个性化风口流场优化调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为了降低乘客对个性化送风的头部集中吹风感,改善个性化送风流场多尺度湍涡结构成分,设计了带有不同尺寸加齿结构的喷嘴,加装在个性化风口,通过加齿根部与圆弧边缘角区生成的流向涡扰动[7-8],调控原有流场中的多尺度湍涡成分,以达到降低吹风感、提高乘客舒适度的目的。

1 实验装置与测量技术

实验是在飞机客舱环境模型实验舱(见图1)中完成的,该实验舱是基于真实MD-82客舱仿建的一个舱体。环境舱的主要优点是能够阻隔实验过程中外界气流和声波扰动对实验的干扰,模型舱壁材料采用双层真空钢化玻璃,起到良好的绝热和隔音效果,同时便于实验者从外部进行观测调控实验。

图1 环境模型舱尺寸示意图

实验中将加装不同喷嘴模型的个性化风口固定在环境舱模型顶板,将热线探针固定在计算机控制步进电机三维坐标架上,使得探针处于风口的中心正下方。其中三维自动坐标架用R232通讯接口连接机舱外部电脑,实现自动控制,避免实验过程中人员进出环境舱带来的干扰。个性化风口模型尺寸如图2所示,风口流场是标准环形射流,环形的外径D0=12.6mm,内径D1=9.6mm,最大开度的圆环宽度1.5mm。采用无油气体压缩机和稳压罐连续供气,每小时的通气量为3.4m3。基于圆环射流出口最大速度Um与圆环宽度得到的射流Re数为2522。

图2 个性化风口尺寸示意图

为方便实验,采用可拆卸加齿喷嘴结构,其尺寸设计大小恰好可以装在个性化风口的末端,4种不同长度的加齿结构尖齿的顶角保持一致,均为30°,加齿结构的尺寸如图3所示。采用IFA300恒温式热线风速仪,以高于最小湍流时间尺度对应的时间分辨率,对装有5、6、8和12mm齿间距的加齿个性化风口射流流场的轴向和具有明显效果的5mm加齿结构的双径向(加齿结构的截面成轴对称,但因为尖齿的存在,需要测量经过尖齿的径向以及无尖齿的径向,所以为双径向)的瞬时速度进行实验测量和数据采集。轴向采集了0~186.5mm之间的68个空间点,每个径向采集了7个不同轴向截面位置。因为射流边界线具有线性扩展的特性,每个截面测量的点数不一样,而且点与点之间的间隔也不均匀,故采取上述采集点方式设置以达到实验测量数据效果最佳。

图3 4种加齿结构的尺寸示意图

实验测量采用美国TSI公司IFA-300恒温式热线风速仪,它能够连续地感受流动速度并自动地调整动态响应,实时地实现最佳化频率响应,是目前唯一能够以湍流最小时间尺度(Kolmogorov时间尺度)的分辨率测量湍流的测速仪器[9]。实验中每个空间测点的采样频率为100 000Hz,每个时间序列样本数据量为4 194 304,测量时间为41.94s。实验中所采用的探针为TSI 1260A-T1.5迷你型单丝热线探针,其敏感原件为直径5μm、长度1.5mm的钨丝,探针在测量前使用1151A型热线探针校准器进行了标定。

2 实验结果分析

2.1 平均速度分布

轴向坐标定义如图2所示。在z轴上非等分地布置68个点,作为采样点。由于个性化风口中心线“子弹头”形导流体的存在,轴向的起测点位于z轴的6.5mm处,以步长0.5mm测量11点,然后以步长1mm测量20点,2mm步长测量10点,最后以5mm步长测量到186.5mm处,相当于从距离风口0.5D0到14D0。

因为环形射流中心线“子弹头”形导流体的存在,使得个性化风口环形喷出气流在z轴上汇聚,形成一个速度最大点,称之为再附着点[1]。图4是轴向平均速度剖面图并标注出了误差值(±1%),从图4中可以看出速度最大点在z轴上的位置,并没有因为加齿结构的存在受到影响,各个不同尺寸加齿结构风口的再附点位置都位于z轴的16.5mm处。而且加齿结构均使得个性化风口的平均速度沿轴向衰减加快,其中5mm的加齿结构平均速度衰减最快,平均速度衰减率提高了13.54%。

图4 有无加齿个性化风口射流中心线平均速度剖面

针对轴向平均衰减最快的5mm加齿结构,又对沿径向测量的瞬时速度数据进行进一步分析。由于加齿结构具有双径向,径向坐标定义如图3所示。实验分别测量了7个不同轴向位置的x-z截面和y-z截面空间点的瞬时速度信号。图5是将平均速度U和径向坐标r用U/Um,r/r1/2无量纲化(一种经典的射流径向速度平均方法[10])得到的平均速度剖面。其中Um是轴线上的平均流速,r1/2为半值宽(加齿径向x和不加齿径向y分别取相应径向半值宽)。图5(a)(图中黑色代表x径向,红色代表y径向,不同形状代表不同的z轴向位置)可以证明加齿射流在充分发展区中的平均速度剖面的相似性和不同断面流速分布的相似性。图5(b)将轴对称型衰减区中的同一z坐标的加齿径向和不加齿径向进行对比,发现加齿径向的无量纲平均速度沿径向衰减显著加快,说明由于齿与圆弧夹角产生的反向旋转流向小涡的扰动,加速了二维圆环射流的不稳定性破碎及向三维的演化过程[7-8],增强了射流在充分发展区与周围静止流体的动量、能量、质量传递和交换,流场卷吸掺混周围静止流体的能力增强,加快了射流平均速度沿加齿径向的衰减。

图5 有无加齿个性化风口射流径向无量纲平均速度剖面

2.2 湍流强度分布

个性化风口的主要作用是乘客用来进行自我调节送风以得到更舒适的体感,Fanger等[11-12]从相反角度对乘客的不舒适度进行过定义:

PD%=0.00165(28-ta)1.25(νf-0.05)(34-t)+

0.0214Tu(νf-0.05)(34-t)

(1)

式中:PD%表示乘客对气流的不满意度;ta表示周围环境温度;t表示当地环境温度;ν表示当地平均速度;Tu表示湍流强度。可以看出,湍流强度Tu在公式(1)中起主要作用。

图6是沿轴向湍流强度的发展演化对比图,图中纵坐标表示的是用U0无量纲化的湍流强度,其中U0是环形出风口的断面平均速度,它可以根据出口截面的流量和截面积计算得到。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5mm的加齿结构在出口到再附点阶段,由于齿与圆弧夹角产生的反向旋转流向小涡的扰动影响,加齿风口射流的湍流度大于不加齿风口射流的湍流度,使湍流发展加快,而在再附点下游远场区(即靠近乘客区域)的湍流度比不加齿风口的湍流度小。根据公式(1),湍流度越大,乘客的不舒适感越强烈,所以5mm齿间距的加齿结构风口可以降低乘客头部的区域的湍流度,从而降低乘客的不舒适感。

图6 有无加齿个性化风口射流中心线湍流强度剖面

2.3 多尺度湍涡成分的子波分析

子波分析[13-14]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数字信号分析方法,通过时间序列信号与一个被称为子波的解析函数进行卷积,将信号在时域与频域空间同时进行分解。姜楠等[15-17]提出了用子波分析的能量最大准则检测壁湍流相干结构猝发事件的方法。设一维信号在子波函数下的子波分析定义为:

(2)

其中,子波函数族ψa,b(t)是由子波母函数ψ(t)经过平移(参数b)和伸缩(参数a)变换而来:

(3)

根据子波系数Wu(a,b),信号u(t)的能量可以按照尺度进行分解:

(4)

利用子波分析对5mm加齿结构的轴向13.13D0处的湍流信号进行分解,得到不同径向位置分尺度能量比例随尺度分布E(a)云图(见图7)。从图7可以看出,5mm加齿个性化风口在40mm的径向点周围能量分布与不加齿相同位置的分尺度能量分布存在明显差异。加齿结构使得最大能量尺度附近含能湍流结构的能量减少,从而降低了湍流强度,减小了强烈的吹风感,提高了舒适性。

图7 不加齿结构径向(x=13.13D0,r=40mm)与加齿结构x和y径向(z=13.13D0,y=40mm)能量随尺度分布对比

进一步对轴向位置为13.13D0,径向位置为40mm处空间测点的瞬时速度信号的子波系数等值云图进行分析,如图8(a)、(b)和(c)所示。可以看出加齿所在径向的湍涡结构尺度明显更加丰富,大尺度湍涡向小尺度湍涡的级串过程加快。而不加齿的风口射流在该位置存在稳定的大尺度结构,湍涡的能量级串发展缓慢,小尺度湍涡结构比较少,使乘客感到明显的吹风感和不舒适。

(a) 加齿喷嘴发展段加齿径向(z=13.13D0,x=40mm)子波系数随时间和尺度的分布云图

(b) 加齿喷嘴发展段不加齿径向(z=13.13D0,y=40mm)子波系数随尺度与时间分布云图

(c) 不加齿喷嘴径向(x=13.13D0,r=40mm)子波系数随尺度与时间分布云图

3 结 论

本文提出对个性化风口进行边缘加齿优化设计,调控风口流场中不同尺度的湍涡成分,降低吹风感,从而获得使人体更为舒适的气流流场。

通过用高时间分辨率热线风速仪精细测量加装不同尺寸加齿喷嘴的风口流场,采用子波分析的方法对流场多尺度湍涡成分进行分析,对比不同尺寸大小的加齿喷嘴对个性化风口流场多尺度湍涡成分的调控效果,得出齿尖间距离为5mm时,个性化风口的送风使人体更舒适。

个性化风口圆环射流经过加齿调控,齿与圆弧夹角产生的反向旋转流向小涡扰动,增强了与周围静止流体的动量、能量、质量交换,降低了大尺度湍流结构的强度,从而降低了吹风感,提高了流场的舒适性。

参考文献:

[1] Guo Y, Jiang N, Yao S, et al. Turbulence measurements of a personal airflow outlet jet in aircraft cabin[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4, 82: 608-617.

[2] Cao X, Liu J, Pei J, et al. 2D-PIV measurement of aircraft ca-bin air distribution with a high spatial resolution[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4, 82(82): 9-19.

[3]王维, 姜楠, 曹晓东, 等. MD-82飞机客舱环境流场的HWA测量与分析[J].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13, 46(1): 2-7.

Wang W, Jiang N, Cao X D, et al. HWA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fluid field in MD-82 aircraft cabin[J]. Journal of Tianji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echnology), 2013, 46(1): 2-7.

[4] Anderson M D. Effect of gaspers on airflow patter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airborne contaminants within an aircraft cabin environment[D]. Kansas Satate University, 2010.

[5] Liu W, Mazumdar S, Zhang Z, et al. State-of-the-art methods for studying air distributions in commercial airliner cabins[J]. Building & Environment, 2012, 47: 5-12.

[6] Li J, Liu J, Cao X, et al. Experimental study of transient air distribution of a jet collision region in an aircraft cabin mock-up[J]. Energy & Buildings, 2016,127: 786-793.

[7] Zaman K B M Q. Control of an axisymmetric jet using vortex generators[J]. Physics of Fluids, 1994, 6(2): 778-793.

[8]刘欣. 加小突片喷口射流增强混合的机理研究[D]. 天津: 天津大学, 2007.

Liu X. A mechanism research about jet mixing enhancement by tabbed nozzle[D]. 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 2007.

[9]张兆顺. 湍流[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2.

Zhang Z S. Turbulence[M]. Beijing: National Defence Industry Press, 2002.

[10]董志勇. 射流力学[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5.

Dong Z Y. Jet Mechanics[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5.

[11]Fanger P O, Christensen N K. Perception of draught in ventilated spaces[J]. Ergonomics, 1986, 29(2): 215-235.

[12]Fanger P O, Melikov A K, Hanzawa H, et al. Air turbulence and sensation of draught[J]. Energy & Buildings, 1988, 12(1): 21-39.

[13]Torrence C, Compo G P. A practical guide to wavelet analysis[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1998, 79(1): 61-78.[14] Lee D T L, Yamamoto A. Wavelet analysis: theory and applications[J]. Hewlett-Packard Journal, 1994, 45(6): 44-54.

[15] 姜楠, 王振东. 子波分析辨识壁湍流猝发事件的能量最大准则[J]. 力学学报, 1997, 29(4):406-411.

Jiang N, Wang Z D. The maximum energy criterion for identifying burst events in wall turbulence using wavelet analysis[J]. Acta Mechanica Sinica, 1997, 29(4): 406-411.

[16] 刘欣, 姜楠. 喷口加齿湍射流增强混合的实验与数值研究[J]. 航空动力学报, 2006, 21(5): 884-890.

Liu X, Jiang N. Experimental study over the passive control of turbulent jet flow with wedged nozzle[J]. Journal of Aerospace Power, 2006, 21(5): 884-890.

[17] 舒玮, 姜楠. 湍流中涡的尺度分析[J]. 空气动力学学报, 2000, 18(S): 89-95.

Shu W, Jiang N. Eddy scale analysis in turbulence[J]. Acta Aerodynamica Sinica, 2000, 18(S): 89-95.

猜你喜欢

平均速度湍流射流
超声速气流中激波/边界层干扰微射流控制研究进展
深海逃逸舱射流注水均压过程仿真分析
低压天然气泄漏射流扩散特性研究
药型罩侵彻性能仿真与优化
湍流燃烧弹内部湍流稳定区域分析∗
“湍流结构研究”专栏简介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测量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
作为一种物理现象的湍流的实质
湍流十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