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探究

2018-05-03高亚凡

价值工程 2018年13期
关键词:教学工厂产教融合

高亚凡

摘要:我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肩负重要使命。本文通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育引导企业理念及教学工厂模式介绍,剖析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理念、课程设置、产教融合等与新加坡职业院校的差距,并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Abstract: Vocational Colleges of our country have an important mission to cultivate skilled and applied talents from the manufacturing country to the manufacturing power.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cept and teaching factory mode of education and guidance in Singapore Nanyang Polytechnic, analyzes the gap between ou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Singapore vocational schools in terms of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urriculum sett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and explores ways to solve problems.

關键词:产教融合;教学工厂;引导产业

Key words: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teaching factory;guiding industry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3-0218-03

0 引言

“产教融合是指: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积极开办专业产业,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把学校办成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性经营实体,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办学模式。”

《中国制造2025》,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型升级,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尤其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高职院校肩负重大使命。本文将通过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育引领企业发展的理念及教学工厂模式介绍,探究我国高职院校产教融合问题。

1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教学工厂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培养层次为大专人才,主要培养引领企业发展的基层管理人才。该学院的前身是新加坡法新学院、日新学院及德新学院。法新学院、日新学院及德新学院分别是法国、日本及德国著名企业在新加坡投资,为培养合适的本土人才而设立的培训学校。在三个培训学院基础上,1992年开始筹建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其教育引领企业发展的理念及教学工厂模式特色鲜明。

1.1 教育引领企业发展的理念

首先,设立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新加坡政府有非常清楚的定位;其次,南洋理工学院设立的七个系院及有关专业,是经过非常系统、认真的调研。调研对象首先是国家主管引进投资的部门,了解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战略,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接下来了解企业人才需求,同时,了解学生家长及学生的需求。

在做完以上调研基础上,提出专业设立建议,并提出相关课程体系设计方案,以及课程目标。然后,提交学院董事会审议。学院董事会审议通过,则提交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通过,才可以正式设立该专业。

其次,教育引领行业发展,要求教师清楚企业前沿技术,并且有能力处理企业难题。为此,南洋理工学院通过两个方面解决这个问题:第一,学院设备选择企业一流设备;第二,教师不断做企业项目,且是比较前沿的项目,解决企业棘手问题。通过多年持续努力,南洋理工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经进入良性循环状态。

学院一流设备需要巨大投资,一般通过两种渠道解决,第一,学院舍得投入;第二,合作企业投资,合作企业投资原因主要是非常认可学院教师的研究能力。

1.2 教学工厂模式

教学工厂主要指大三学生分批交替进行12周企业实习和12周企业真实项目研究。

即:将学生分为A、B、C、D四大组,A组到企业实习12周;B组在老师带领下进行企业真实项目研究;12周之后,A、B两组进行交换;C、D操作方式同上。这样做的好处是,教师所做企业项目是持续性的,学生在企业实习也是可持续的,同时解决了设备不足,和企业用人有限的矛盾。

2 我国高职教育和新加坡差距

首先,教育理念不同。新加坡职业教育要为国家未来高端产业发展提前培养人才,鼓励创新,积极进行行业发展曲线前端研究。新加坡大学引领企业发展,培养企业发展未来需要的人才。因此,新加坡吸引了很多世界一流的企业,因为大学已经超前为这些企业培养了合适的人才;中国高校一直强调培养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亦即高校人才培养,一直是追随企业,缺乏前瞻性,结果,培养的人往往滞后企业需求,常常出现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工作,社会资源严重浪费的局面。

其次,专业开设及课程设计方面,新加坡需要严格论证,而我国随意性很大,而新加坡高校专业设置需要经过非常系统、认真的调研。专业及课程设置需提交教育部审核,教育部审核通过,才可以正式设立该专业。相比新加坡高职院校,国内高职院校系院及专业设立比较随意,各专业课程设立更加随意,所谓企业调研常常流于形式。

再次,科研方面差距巨大。新加坡高职院校教师所做的项目都是来自企业,教师通过项目,不断提升自身学术水平,同时,可用清楚知道企业在做什么,需要怎样的人才。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师与企业进行项目签约,是以学院的名义签订的,项目所得全部归学院,教师可以在年底获得相应的花红作为奖励。中国政府在教育方面投资力度很大,但高校科研经费浪费严重,假大空、形式主义问题严重。

最后,学生企业实习问题差距明显。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学生12周的企业实习,主要是轮岗、学习,而不是顶岗,学院教师会跟踪每一位学生实习情况,若学生从事的岗位与专业无关,教师会及时与企业沟通。而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实习,很多情况是粗放式管理。

3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探究

3.1 院校及专业、课程设置的前瞻性。

19世纪以来,包括马克思在内的经济学家们坚信经济周期的存在,但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为理论基础的收入政策的成功,似乎已经减缓甚至消除了经济的波动。

但1973年的石油危机、19970年的亚洲金融危机、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2011年以来的欧债危机,让我们再次意识到,经济周期从来都没有过时。

什么是经济周期?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说:“在繁荣之后,可能会出现恐慌和暴跌,经济扩张因此让位于衰退,国民收入、就业和生产下降,价格和利润下降,工人失业,当经济最终达到最低点以后,复苏阶段开始出现,复苏既可以是缓慢的,亦可以是快速的,新的繁荣阶段表现为长期持续旺盛的需求,充足的就业机会以及增长的国民收入……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周期。”

很多著名经济学家解释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本文引用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的“创新理论”。熊比特认为:经济呈现周期现象,因为存在創新活动。

企业家为追求利润,引入创新;为实现创新,企业家依靠信用从银行贷款;当一个企业家创新成功,引致其他企业家追随,结果造成“创新风暴”,经济由此繁荣;但创新风暴导致原材料供不应求,价格提高,随之,企业利润降低,“创新活动的不连续性使得经济呈现周期波动而非持续繁荣。”

但到底是怎样的创新,才能导致经济周期性波动呢?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斯托指出:主导产业的创新才是导致经济周期的主因。“主导产业是那些具有足够创新的产业,是那些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主导和引领作用的产业,是那些对整个产业链起到重要影响的、具有强大扩散效应的产业。”

社会经济运行的内在规律性、周期性,使得我们可以适度提前预判未来经济走势。在此基础上,政府为主导产业提供相应的扶持政策,教育为主导产业提前培养所需的人才,企业尽早进入主导产业等,顺势而为。

3.2 不断提升师资水平

首先,科研更加务实。高职院校应该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经验,科研项目直接来自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生产问题,这是校企深度融合的基础,也是提升师资水平最佳途径。

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获得高额利润,其创新的动力远远高于学校,但企业又往往面临研发投入资金不足、研发人才短缺的困境,所以,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变得非常重要。

但目前的瓶颈是教师科研水平、职称等评价体系与此相悖,同时,高职院校教师学校工作繁忙,无暇深入企业一线。

其次,鼓励教师终生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师65岁退休,有些教师60岁还在读国内或者海外的博士学位,费用全部由学院承担。该学院将教师看作最重要的人力资本,认为师资水平提升,是学院资本的增值。

3.3 培养创新及知行合一的人才

中国复兴,需要创新,创新人才培养应从娃娃抓起;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需要大国工匠,需要知行合一的人才,尤其高职人才培养,更应注重动手能力培养。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美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延伸到幼儿教育阶段。中华民族复兴,需要创新,需要自主知识产权,需要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依靠模仿,我们永远只是追随者,无法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更无法做到产业高端。

知性合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课程体系设计无疑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校内外实训是高职人才培养的手段。

我国供给侧改革就是结构性改革。《中国制造2025》已经指出未来10年重点发展的十大产业:如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等,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实训方面应该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教学工厂模式,交替进行,解决企业用人的连续性及均衡性问题;校内实习,通过企业真实项目的训练,让学生学以致用。当然,前提是教师有能力、有时间完成企业真实项目。总之,高职院校学生实训、实习的精细化管理迫在眉睫。

4 结束语

教育使劳动者从不懂到懂,企业使劳动者从不熟练到熟练,教育和企业承载的使命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影响。

企业是教育产品的使用者,与教育具有天然的联系。企业作为市场竞争主体,为生产高附加值产品、获得高额利润,其创新的动力远远高于学校,但企业又往往面临研发投入资金不足、研发人才短缺的困境。所以、学校和企业紧密合作变得非常重要。

教育工作者走进企业,可以清楚企业真正的问题,将这些问题变成科研课题,研究成功,将创造社会价值,提高生产效率。教育工作者走进企业,也将清楚了解企业用人标准及需求,从而制订出贴近企业真实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企业真正需要的人才。

经济运行和发展有其内在的规律性,主导产业的创新引致经济周期性波动,教育工作者应认真研究国家产业政策,为未来主导产业提前培养所需人才。学校和企业的互动,资源共享等,可实现优势互补。总之,实干兴邦!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中国人民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林毅夫.发展中国家可以向崛起的中国学到什么.摘自互联网(2017-12-12).

[2]周金涛.人生就是一场康波.摘自互联网(2016-12-20).

[3]吴启权,周金涛.从熊彼特到罗斯托[J].中信建投证券,2013.

[4]吴启权,周金涛.经济周期综述:我们为何选择熊彼特?[J].中信建投证券,2013.

[5]董敏杰.从后发优势到后发劣势——战后日本的经历[J].日本问题研究,2007(3).

猜你喜欢

教学工厂产教融合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对高职专业建设的启示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中职机电专业“教学工厂”实习模式研究
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的启示
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考察报告
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理念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