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环境下区域教师教育的 机遇、挑战与应对

2018-05-02陈颖扎娜杨军常青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教师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陈颖 扎娜 杨军 常青

【摘 要】“互联网+”环境下教师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互联网思想也对教育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所在的区域教师培训者团队面对“互联网+”环境下的新形势,运用“互联网+”的思想对教师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做了一些新的尝试。以互联网思维中的草根文化、众创精神改进网上研修活动,促进教师的深度参与;以互联网思维中的个性化思想开设混合式课程,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关键词】互联网+;教师教育;网上研修;混合式课程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8)02、03-0033-04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互联网思想也对教育的理念与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笔者所在区域的研修员团队,面对“互联网+”环境的新形势,对教师教育的模式与方法做了一些新的尝试。

教师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一是技术进步,网络环境改善,使新的学习方式成为可能。随着技术进步,智能手机已经基本普及,而网络也逐步成为了必备的基础设施,带宽不断增大,桌面电脑和智能手机的运算能力也不断增强。这些都为新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基础的硬件环境。

二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在不断提高。随着教师群体的年轻化,以及全国各地教育管理部门对教师的不断培训,教师群体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不断提升,这为实现新的学习方式提供了人员素质保证。

三是教师群体对新的学习方式的认识在不断提升。我们在2015年12月对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团队做了问卷调研,其中有道题是询问研修员对未来区域开展在线学习的态度,我们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5代表非常认可,4代表比较认可,3代表不确定,2代表不太认可,1代表非常不认可。

其中,“应该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教师教研和培训中的作用”一项平均得分4.42,在4和5之间,也就是研修员的态度是“比较认可”和“非常认可”之间;“应该适当开发教师培训在线课程或引入外部课程”一项,均值为4.05,说明研修员的态度对此是比较认可的。而且这两项数据的方差都很小,在0.3左右,说明研修员的态度非常一致。

2.挑战

一是国内外的MOOC课程为教师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渠道。以Coursera、EDX、Udacity 为代表的国外慕课平台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全球顶尖高校的课程。Coursera 上还有专门针对教师专业发展方向的课程。例如,密歇根大学的《实用教学分析》、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学会怎样学习》等。国内的大学慕课也提供了专门的教师教育课程。例如,北京大学的《翻转课堂教学法》《教师如何做研究》等。

我们身边的一些优秀教师已经开始在网上学习慕课,并且在完成课程作业和通过考试后拿到了相应的证书。

二是社会发展,学生学习的方式也在变化,教师必须改变自身以应对学生学习的变化。

我们常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而现在“解惑”这个环节,很多学生已经转向了网络。有事问度娘,已经成了学生的口头禅。甚至数学、物理之类的带有复杂图像的解答题,也可以轻松地通过百度作业帮、小猿搜题之类的软件,直接拍照上传,在几秒钟内得到答案。上海师范大学的杨晓哲博士对此有一个看法:“今天无人招手打车,明天会不会无人举手提问?”教师的答疑解惑功能已经开始被现代的技术所替代。

除了解惑,互联网为学生的学习还提供了一些开放的课程以及伴随着课程的学习诊断、学习评价。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学生选择可汗学院?除了可汗录制的大量微课,可汗学院还通过对学科课程精确细分知识点,在每个知识点给出若干测试题,学生必须连续做对一定数量的问题,才能通过。这种做法,实际上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学习上的漏洞,是一种精准定向的学习诊断。以小学数学五年级为例,可汗学院居然把它划分为109个技能点。学生学习后,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己在什么地方存在问题。这种精确的学习诊断模式,是我们的传统教育所缺乏的。大班化的教学,教师很难为每位学生做出诊断,而互联网用技术的优势实现了针对每个个体的诊断服务。

此外,教师自身的学习需求也呈现差异化倾向。根据区域抽样问卷调研的结果,教龄在5年及5年以下的教师大约占17%,11~20年教龄的大约占32%。单纯考虑学习内容,新手型教师、胜任型教师和成熟期教师学习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再考虑教师个人的学习风格、学习习惯等方面,对教师培训的形式要求差异也很大。

“互联网+”思想对教育模式与理念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带给人们很多新的学习形式,比如,平板电脑进课堂之类,但这只是一个形式上的改变,最重要的是互联网思想对教育模式和理念上的影响。

“‘互联网+让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打破了权威对知识的垄断,人人能够创造知识,人人能够获取和使用知识。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学生获取知识变得非常快捷,因此教师必须调整自身定位,努力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和引导者”[1]。

互联网思维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互聯网思维强调以用户为中心,那么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以学习者为中心。我们所有考虑的基点必须从培训者自身转移到学习者。二是互联网强调跨界思维,那么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界限模糊,学科界限模糊,教育机构与非教育机构的界限模糊。北京市中小学生开放性实践活动就是互联网跨界思维的一个很好案例,课程的提供方不仅有学校,还有很多社会机构,这些机构本身不一定是从事教育行业的,但是又可能为学生某一方面的学习提供资源和环境。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获取丰富的实践机会。三是互联网思维主张草根文化、众创精神,那么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学生不能只是课堂的观众,更是课堂的参与者。让每一个学习者都能成为舞台上的演员,亲身体验,用心参与。四是互联网思维强调个性化,今天的产品不再强调规模效应,而是强调精准定位用户群体,满足特定用户群体的需求。那么,延伸到教育领域,就是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关注发现学生在学习风格、学习路径上的差异,给每位学生个性化的指导。

区域教师教育如何应对

面对“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作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研修员团队,也在不断尝试应对挑战,创新研修模式,提高教师的参与度,满足教师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教师的学习模式直接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师自己如何学习实际上影响了他对学生学习模式的期待。所以,改变教师的学习模式,也就间接地影响了教师的教学模式。

1.在继承中发展,创新网上研修形式,促进教师深度参与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在2004年建立了西城教育研修网,形成了以资源建设为基础,研修员引领、网上研修活动为载体的教师网上学习共同体。在十几年的不断改进中,西城区逐步形成了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混合式研修模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也在不断思考,如何利用互联网思维创新网上研修模式,促进教师的深度參与。

原来的网络研修主要形式为专题研讨和视频案例,这两种研修形式的主要问题是视频案例模式中教师的学习活动主要是观看,缺乏教师的主动参与;专题研讨模式中教师虽然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但是教师的参与层次有时候只是浅层的,缺乏深度的思考。随着技术进步,新版西城教育研修网提供了大量的研修工具,可以支持研修员创新自己的研修模式,支持教师的深度参与学习。

(1)学习者网上协作共创模式

在传统研修活动中,研修员更多地代表学术的权威,而普通教师则更多地是从研修员的案例讲解分析中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缺乏每位教师的深度参与。

以传统的区级公开课模式为例,一般都是个别学校的教师自行备课,研修员去听试讲,做些指导,然后在全区展示;在“互联网+”模式下,研修员会把这样的一个听评课活动做成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研修活动。

在“互联网+”环境下,研修员更多的是一个活动设计者和教师学习的支持者。研修员可以利用网络研修社区提供的多种工具灵活设计研修活动。以初中语文的一次研修活动为例,研修员在网上研修平台创建一个研修活动,准备上研究课的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上传平台,全区教师可以在线合作修改,也可以将自己收集的关于这堂课的资源上传到平台。这改变了传统备课环节中教师单打独斗的情况,一堂课汇聚了全区本学科教师的智慧。上课后,研修员会将这次课的课堂实录也上传到活动中,组织全区教师在线视频研讨,继续挖掘和研究这堂课。

(2)学习者集体参与评价模式

在传统研修活动中,一般是由研修员对教师的各类教学设计、课件等作品和研究课等进行评价,教师作为学习者自身缺乏评价权。在“互联网+”环境下,研修员将评价权交给教师,让学习者参与评价。

以中学物理的一次研修活动为例,研修员建立网上微课大赛活动,将老师们制作的微课在网上发布,请本学科全体教师参与评价。评价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评分,一方面是标签形式的简短评语,比如专业、非常有用等。

2.开发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学习环境

传统的面对面教师培训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员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需求,大规模的面授课程很难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我们尝试开设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研修课程。

混合式课程中研修员主要做三方面工作:设计线上课程,线下实施面授,对学员进行学习支持。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线上讲什么,线下讲什么。经过两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与学生的翻转课堂相似,线上主要集中于知识和可示范的能力操作,线下集中于问题解决和观点碰撞。

在线课程的结构,可以分为课程资源、课程活动、课程的测试评价,以及学员学习的跟踪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以课程资源为主的在线课程,混合式课程更强调课程活动的引领,也就是从传统的强调学习内容的学习,转变为通过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的知识内化。

通过比较学员学习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教师的不同学习风格。有的教师更倾向于浏览大量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有的教师更倾向于参与研讨交流这类的学习活动,在互动中与他人共同学习。通过提供大量的学习资源,以及开展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的学习活动,满足了那些不同学习风格的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

我们以互联网思维中的草根文化、众创精神改进网上研修活动,促进教师的深度参与;以互联网思维开设混合式课程,满足不同教师的个性化需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整个社会的学习方式必将发生深刻变革,教师的能力结构和专业发展方式,都会发生重大变化[2]。区域教师教育机构作为教师学习的引领者和支持者,迎接教育改革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挑战,必须创新研修方式和课程体系,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十三五”课题“区域教师教育网络课程预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对比研究”(CDHB162)

参考文献[1]赵国庆. 互联网+教育:机遇、挑战与应对[N]. 光明日报,2015-6-9.

余胜泉,王阿习. 互联网+教育的变革路径[J]. 中国电化教育,2016(10).

[2]

猜你喜欢

教师教育互联网+互联网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非洲教师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