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痉通脉汤治疗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2018-05-02杨振华

关键词:通脉持续时间心电图

杨振华

(北京北亚骨科医院中西医结合科,北京 102445)

冠心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常见于老年人居多,患者发病主要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基础,导致给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狭窄,形成心肌缺血。患者在较重体力活动的时候,容易形成心脏冠状动脉痉挛,从而进一步加重心肌供血不足,从而导致稳定性心绞痛。对于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临床常用休息,吸氧和硝酸甘油舌下含服等治疗措施,可以有效缓解症状,但是存在容易反复发作的问题,我们在长期临床工作中意识到,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痉挛导致,因此在治疗中在休息和吸氧,含服硝酸脂类药物的基础上,加用中药解痉通脉药物同服,可以更快的缓解症状,减少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的复发。现报告如下。

1 资 料

1.1 临床资料

符合国际心脏病协会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命名标准化联合专题组报告《缺血性心脏病诊断的命名和标准》中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标准,入院时有典型的心绞痛的症状,心电图有明确的ST-T改变。

1.2 辩证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冠心病心绞痛气虚血淤证的辩证标准。

1.3 纳入标准

①年龄35到70岁;②有明确冠心病病史,病程3月以上;③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辩证标准;④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⑤患者或者家属同意参与本研究,并且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辩证标准;②年龄在35岁以下或者70岁以上;③急性心梗或者不稳定性心绞痛者;④重度心律失常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⑤妊娠或者有严重精神疾病者。

1.5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间治疗的80例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36~70岁,平均(55.1±2.3);合并高脂血症20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15例;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33~69岁,平均(53.7±2.5)。合并高脂血症19例,高血压18例,糖尿病14例。2组年龄、性别、病程以及合并症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药物治疗。①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片(鲁南贝特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40039)每次20 mg,每天2次。②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拜耳医药公司,进口药品注册证号H20080331每次100 mg,每天1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加服解痉通脉汤。药物组成:当归15 g、赤芍12 g,地龙15 g,茯苓15 g,白术15 g,黄芪30 g,枳壳12 g,蝉蜕12 g,半夏10 g,瓜蒌15 g,薤白12 g,炙甘草8 g。每天一剂,水煎300 mL,分2次早晚服用。

伴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症的患者同时常规服用降压、降糖、降脂药物治疗,2组均治疗4周后观察治疗效果。

3 观察指标和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常规十二导联心电图:患者治疗前后检测心电图,观察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心电图的ST段和T波的变化。②24小时动态心电图:治疗前后检测24小时动态心电图,记录患者治疗前后ST段压低次数,持续时间,评价心肌缺血总负荷情况。③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和心肌耗氧量指数(RPP)变化情况。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治疗结果

4.1 两组治疗前后ST段压低次数以及持续时间比较

治疗前后,两组ST段压低次数和持续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ST段压低次数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持续时间均较治疗前缩短(P<0.05);观察组的ST段压低次数少于对照组(P<0.05),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T段压低次数以及持续时间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ST段压低次数以及持续时间比较(±s)

组别 n 时间 ST段压低次数 压低持续时间观察组 40 治疗前 150.1±4.9 315.7±30.1治疗后 42.3±1.8 115.8±12.3对照组 40 治疗前 148.7±8.7 295.7±29.8治疗后 58.1±4.5 147.6±15.6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4.2 两组治疗前后心率(HR)、收缩压(SBP)、心肌耗氧量指数(RPP)比较

治疗前,2组心率(HR)、收缩压(SBP)、心肌耗氧量指数(RP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率(HR)、收缩压(SBP)、心肌耗氧量指数(RPP)均较治疗前下降,观察组的HR、SBP、RPP较对照组下降更加明显(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R、SBP、RPP比较(±s)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R、SBP、RPP比较(±s)

组别 n 时间 HR(次/分钟) SBP(mmhg) RPP观察组 40 治疗前 80.4±4.9 142.3±5.1 11435.1±519.7 40 治疗后 70.6±3.1 127.1±4.3 9042.7±516.7对照组 40 治疗前 80.6±6.2 141.7±4.8 11519.2±521.7 40 治疗后 78.5±5.7 133.1±4.9 10065.7±495.8

与同组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5 讨 论

冠心病是临床多见的慢性疾病,以老年人居多,近年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发病率越来越高,中青年发病也越来越多。冠心病的西医病理基础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导致冠脉狭窄,在此基础上形成心肌缺血,在较重体力劳动时容易导致血管痉挛,加重心肌缺血的症状,从而形成稳定性心绞痛。严重时也可以导致心肌梗塞的发生,从而危及生命。中医学认为,冠心病属于中医胸痹的范畴,主要是患者饮食不节,伤及脾胃,脾虚生痰,加之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工作生活紧张,情志失调,气滞血瘀,从而痰瘀互结,导致胸痹。患者常常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故治疗常常健脾益气,活血化痰为法。解痉通脉汤中重用黄芪补气,佐以当归、赤芍活血,茯苓、白术健脾胃,枳壳理气,气血充盈,运行有利,兼之健脾可以化痰,史书云“脾为生痰之源”,健脾方能补气,加之半夏、瓜蒌化痰,薤白温阳,从而达到健脾温阳化痰之效,地龙、蝉蜕为虫类药,取类比象,虫类药物通络活血效果较佳,炙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起健脾益气,活血化痰通络功效,从而使得心脉畅通,胸痹得结。

通过本次研究证明,在常规扩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解痉通脉汤合用,可以有效提高冠心病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观察组的各项治疗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了解痉通脉汤的疗效。

[1]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7.

[2]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猜你喜欢

通脉持续时间心电图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思考心电图之174》
立普妥联合降脂通脉汤对2型糖尿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评估
十未通脉汤的应用
补气养血通脉饮辅助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疗效观察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