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计量体系构建

2018-04-27教授

财会月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红利所有制混合

(教授),

一、引言

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推手。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引入各类资本交叉持股”,随后,混合所有制改革在中石油、中石化、国药集团等大型央企以及地方国企开展得如火如荼,但与其表面火热不同的是,由于国际谈判的外在压力以及寻求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改革范围广、力度大,没有可以借鉴的历史经验等原因,其实质推进仍然困难重重,对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的评价成为探究国企改革进程的关键。

“国企混改能否产生额外收益”是衡量新一轮国企混改效果的重要依据。国企改制后引入民营资本,一方面导致国有股比例降低(Djankov和Murrell,2002;Boubakri,2011;Fuchs和Uebelmesser,2014;白重恩,2006;胡一凡,2006;王慧卿,2015)、政策性负担减少(陈琳和唐杨柳,2014;张辉等,2016),提高了国企的盈利能力和运行效率;另一方面,国企部分民营化后需剥离政策性负担、降低政治依附效应、抑制非效率投资、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羊群效应、禀赋效应等非理性问题,避免企业的经营绩效滑坡(刘春和孙亮,2013;张祥建等,2015;陈俊龙和汤吉辉,2015)。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国有企业通过改变国有股比例、政策性负担、投资效率、管理者行为对企业绩效产生的影响评价国企混改的效果,然而国企混改产生的额外收益不仅体现在企业绩效的变动上,还体现在员工福利、管理者行为等其他微观层面以及政府等宏观层面上,相对于单视角研究国企混改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成果来说,如何准确全面地测算国企混改的额外收益是现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国企混改整体效果的量化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有企业一项经济体制改革,其推进与实施必然会为企业乃至社会带来改革红利(成思危、厉以宁等,2013)。股权结构多元化使得各类股东形成了监督制衡机制;员工持股计划的大力推行提升了员工在企业经营决策中的话语权;在国有企业的带动下,参股民营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履行等现象的产生,说明伴随着新一轮国企混改产生的各项措施的直接受益者是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国企混改通过对利益相关者产生影响为企业乃至社会创造收益,从而产生改革红利,因此探寻改革红利的形成路径是准确把握国企混改效果的起点,所以本文将改革红利作为国企混改效果的衡量标准。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以全方位的视角探寻国企混改带来的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的影响,从利益相关者的角度构建改革红利计量体系,将改革红利进行量化,进一步检验国企混改产生的改革红利是否显著,评价国企混改的效果,为判断国企混改进程提供重要依据。

二、理论分析

(一)改革红利的界定

对于改革红利的具体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以往学者主要从规模、结构、分配三个角度进行界定。从规模上看,改革红利是指改革带来的收益与改革成本的差额,反映了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整体提升程度,是通过包括体制机制在内的创新创造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的有益成果的总和(王爱莲,2014);从结构上看,改革红利指的是每个与改革相关的个体从改革过程中获得的益处(匡贤明,2013);从分配上看,红利是通过投资而获得的额外收益(慕海平和张占斌,2013)。除此之外,也有学者认为通过改革使制度或体制得以调整和发展,从而使得制度或体制释放出更大的能量,产生更多的改革红利(成思危、厉以宁等,2013)。

本文综合上述三个方面,从利益相关者理论出发,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定义为国企混改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带来的收益增量的总和。

(二)改革红利的分类

从改革红利的定义来看,改革红利的分类与国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分类保持一致,因此本文先确定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利益相关者,通过对其分类来确定改革红利的具体分类。

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至少包含三个要素:①与企业之间存在契约;②对企业进行了专用性投资,包括财务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社会资本投资;③承担与其投入资本相匹配的风险,从而决定其在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中的权利与地位(徐佳和陈艳,2016)。国有混改使得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所有者承担的风险和收益发生变化。为了将收益予以量化,本文将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改革红利分为财务资本改革红利、人力资本改革红利和社会资本改革红利。

三、改革红利计量体系的构建

(一)改革红利计量方法的确定

目前资产贡献系数法是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计量仅有的一种方法(和军和季玉龙,2014),其以国有资产总计为基础,比较混合所有制企业与国有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的区别,大致推算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此种方法的前提条件是混合所有制企业的业绩与股份制企业相同,测算出的改革红利不是具体数值,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本文借鉴以利益相关者为基础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指标,并考虑国企混改这一特殊背景进行改革红利计量指标的选取,同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构建与国企混改进程相匹配的改革红利计量体系。

(二)改革红利测算指标的选取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是改革前后企业对利益相关者产生的收益的增量之和,所以计量改革红利的指标均采用增量的形式,这里的增量是指各项指标在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前后的差额。根据对以往评价体系的借鉴,结合国企混改的具体情况,本文选取了19个指标,具体分析如下。

1.财务资本改革红利。由于股东和债权人是企业财务资本的主要提供者,财务资本改革红利包括股东红利和债权人红利。

(1)股东红利指标的确定。股东作为出资人,其主要权利是以所有者的身份分享国有企业的收益,所以其在企业中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企业收益以及控制权上。混改后的国有企业通过健全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防止内部人控制、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等手段,提升企业价值,因此对股东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①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企业的资本保全情况得到改善;②提高国有企业运营效率,企业净利润呈上升状态,股东所持股份的获利能力增强;③企业的盈利能力状态良好,提升了股东权益的收益水平。本文将上述对股东产生的影响用△资本保值增值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三个指标予以量化,计算出由于资本保值增值、企业经济效益提高、股东自有资本使用效率提高产生的改革红利。

表1 改革红利计量指标体系

(2)债权人红利指标的确定。国有企业债权人的出资不同于股东的资产,它是以最终获得额外利息收入为主要目的。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国有企业主要依靠政府扶植及向国有银行举债维持现状,由于企业无力偿债,导致广大国有银行经济效益急剧下降,不良资产率逐年提高,使得国有企业筹集资金非常困难。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变好,企业的筹资策略也发生了变化,因此对债权人产生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影响:①企业财务绩效的提高相当于为企业筹措了大量的资金,使得国有企业有富余的资金去偿还以前长期积压的不良贷款,降低了企业的长期负债;②大多数国有企业都调整了自身的资本结构,债务融资的比例降低,企业不用再去筹集大量的短期借款;③混改后企业更加注重产品研发,增加了产品销量,企业有更多的现金流去偿还债务利息。本文将上述对股东产生的影响用△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率和△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三个指标予以量化,计算出由于企业资产规模增大、长期负债减少,资本结构变动、短期负债降低,经营现金流增多、偿债能力增强产生的改革红利。

2.人力资本改革红利。由于经营者和员工是企业人力资本的主要提供者,人力资本改革红利包括经营者红利和员工红利。

(1)经营者红利指标的确定。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前,按照市场化的原则追求经济效益和长远发展不是经营者的目标,盲目追求政治晋升大大阻碍了国有企业的长远发展。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职业经理人制度得以推行,将职业经理人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出来,依照法律制度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该制度的实施对经营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①对职业经理人设定任职期限,并建立严格的绩效评价体系,将管理者的薪酬与企业绩效紧密结合,有效的激励经营者为企业创造收益;②国有企业采取多种方式探索经营者中长期激励机制,其中最为常见的手段就是管理层持股,即股权激励满足了管理者实现自我管理价值,能够发挥其潜在能力,实现企业人力资本增值。本文将上述对经营者产生的影响用△管理层持股率和△代理收益率两个指标予以量化,计算出由于管理层持股数量增多、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向管理层倾斜,货币薪酬公平化、经营者的代理收益提高产生的改革红利。

(2)员工红利指标的确定。国有企业员工晋升缓慢且艰难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问题,导致很多员工缺乏追求晋升的动力。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优质员工数量的增加给国有企业原有的员工造成了压力和威胁;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行使得员工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工作,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对员工产生了以下三方面的影响:①员工持股计划的推行,采取增资扩股、出资新设等方式,增加了企业规模,营业收入不断提高,员工的收入也保持同步增长;②建立绩效考核体系和竞争淘汰机制,将员工的货币薪酬与企业绩效相联系;③国有企业更加注重企业的自身发展以及员工素质的提高,通过培训塑造员工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将上述对员工产生的影响用△员工人均所得、△工资支付比例和△员工人均培训费用三个指标予以量化,计算出由于企业规模增大、员工平均收入水平提高,企业绩效改善、员工货币薪酬增多,员工个人能力提升、隐形财富增加产生的改革红利。

3.社会资本改革红利。由于政府、客户和供应商是企业社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社会资本改革红利包括政府红利、客户红利和供应商红利。

(1)政府红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由国务院提出并由各地政府积极推行,其实施对政府的影响显著。国有企业在受到政府资助的同时也需要为政府减轻负担,由于政府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公众服务,所以其承担的主要责任为社会责任。国企混改之后,国有企业通过参与公益活动、为政府解决就业以及提高改革红利的上缴比例等方式,使改革收益更多地惠及民生,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大幅度加强。

金字塔理论(Carroll,1979)将社会责任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慈善责任。由于国有企业的特殊性,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就业岗位等政治责任的履行必不可少(乔明哲、刘福成,2012),并且伦理责任主要是指企业能做出公平公正的决策,避免损害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其重点是对客户的责任,因此本文将其与对客户产生的影响合并,把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定义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政治责任、慈善责任。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上述对政府产生的影响用△税收贡献率(经济责任)、△罚项支出率(法律责任)、△就业人数(政治责任)和△公益贡献率(慈善责任)四个指标予以量化,计算出由于税收收入和就业人数的增多、公益性捐赠支出增多、罚项支出减少产生的改革红利。

(2)客户红利。企业一般依靠持有充足的资金作为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及售后服务,确保产品使用过程中消费者的安全。但由于国有企业拥有政府这一实力强大的隐形顾客,具有一定的垄断优势,部分国有企业很少考虑到客户方面。混改后,国有企业为了扩大顾客源,加大了对产品的投入,从而对客户产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①加大产品成本投入,使得产品质量有了保障;②加大客户服务费用投入,使得产品的售后服务更加完善。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上述对客户产生的影响用△销售成本率和△单位收入销售服务费两个指标予以量化,计算出由于成本支出增多、对客户的让利情况增强,销售服务费用上升、对客户服务投入增加产生的改革红利。

(3)供应商红利。混改之前的国有企业有与其形成稳固供应网络的供应商为其提供原材料、产品或者劳务,赊账现象很普遍,大量占用了供应商的货款,商品存在滞销现象。混改之后,国有企业的客户源增多,商品销量增大,有充足的资金偿还应付账款,从而对供应商产生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影响:①对生产资料需求增加,需要处理好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对供应商的资金占用;②现金流的增加为供应商提供了公平的竞争环境,避免了拖欠供应商货款的情况发生,减少了优质供应商的流失。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上述对供应商产生的影响用△应付账款周转率和△现金与应付账款比率两个指标予以量化,计算出由于销量增加、供应商回款速度提高,可支配资金增多、应付账款的拖欠情况改善产生的改革红利。

(三)改革红利测算指标权重设计

已有研究成果显示,在构建指标评价体系确定权重时,大多采用专家赋权法和层次分析法,专家直接赋值法由专家直接赋予权重数值,主观性较强,而层次分析法(AHP)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共同作用的决策分析方法,在专家对各指标重要程度进行专业判断之后通过客观计算得出结果。本文选择层次分析法确定改革红利计量体系的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的关键是判断矩阵的形成,而专家打分是矩阵元素确定的前提。本文在选择专家组成员时考虑到以下两个方面:①选择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避免相同专业领域带来的固化思维;②选择学术造诣与实践经验兼具的专家,能够从企业和社会乃至国家层面进行综合考虑。最终本文选择了10位专家组成专家组,经过反复讨论,得出指标权重。

本文以二级指标为例,详细阐述指标权重的计算过程:

第一,根据专家问卷打分,构建二级指标判断矩阵。

第二,计算指标权重及最大特征值。

表2 二级指标权重计算的判断矩阵

首先计算表2判断矩阵每一行数值乘积Mi,计算其3次方根,得到:,向量。其次,对向量正规化,即,可得到改革红利二级指标权重:W=[0.7520 0.0980 0.1490]。最后,计算该二级指标的最大特征根:

第三,进行单层一致性检验。

CR=CI/RI,CR<0.1,说明该矩阵通过了一致性检验,其中CI=(λmax-n)/(n-1),RI是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通过相关数值工具表查得。当n=3时,RI=0.59,CI=(3.0340-3)/2=0.017,CR=0.017/0.59=0.029≤0.1,即该矩阵具有满意一致性。因此,Wi可以作为Bi的权重数值,即财务资本改革红利权重为0.7520,人力资本改革红利权重为0.0980,社会资本改革红利权重为0.1490。

参照上述二级指标权重的计算方法,得到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权重和一致性检验如下:

(1)财务资本改革红利对应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权重Wi和一致性检验系数CR如表3所示。

(2)人力资本改革红利对应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权重Wi和一致性检验系数CR如表4所示。

(3)社会资本改革红利对应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的权重Wi和一致性检验系数CR如表5所示。

表3 财务资本改革红利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表4 人力资本改革红利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表5 社会资本改革红利的三级指标和四级指标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四)改革红利计量公式

改革红利的计量以相应的指标数值与其权重乘积之和来确定,本文分为两个步骤进行:①由于指标数据是增量数值,并且指标体系中存在资产负债率和罚项支出率两个逆向指标,所以在计算增量指标之前,先将逆指标每年的数据取倒数转为正指标,再计算增量;②增量计算完成后,由于存在就业人数一类绝对值过大的指标,将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再与权重相乘,计算出发生混改的国有企业当年的改革红利。具体指标权重如表6所示。最终得到:

表6 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计量指标权重

改革红利=0.1540×△资本保值增值率+0.2820×△每股收益+0.2190×△净资产收益率+0.0590×△资产负债率+0.0300×△现金流动负债率+0.0190×△现金流量利息保障倍数+0.0860×△管理层持股率+0.0150×△代理收益率+0.0210×△员工人均所得+0.0060×△工资支付比例+0.0030×△员工培训费用比率+0.0440×△税收贡献率+0.0050×△罚项支出率+0.0210×△就业人数+0.0070×△公益贡献率+0.0130×△销售成本率+0.0040×△单位收入销售服务费+0.0080×△应付账款周转率+0.0030×△现金与应付账款比率

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评价

下文将通过上述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的计量方法,计算出发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产生的改革红利,同时计算同一年发生混改的国企的改革红利的均值,通过均值判断国企混改当年产生的是正面效果还是负面效果;再将各年改革红利取均值,对总体均值进行T检验,通过检验国企混改产生的改革红利是否显著,来判断国企混改的效果是否明显。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国有企业发生混合国有制改革的时间点是其直接控股股东持股比例降低的当年。因为混改事件的发生会有一定时间的滞后性,因此改革红利的计量以混改当年为事件点,将前三年的数据均值作为混改前的数据,后三年的数据均值作为混改后的数据。由于当年的股权结构发生变化,公司面临很多不确定性,因此混改当年的数据不计入。鉴于此,本文以沪深两市A股国有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国有企业2009~2013年共五年发生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企业产生的改革红利是否显著,使用的数据时间窗口为2006~2016年。

本文数据筛选的步骤如下:①选择国有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减少的公司,剔除连续几年股权变动的公司;②剔除上市时间不足五年的公司;③剔除数据异常的公司;④剔除ST、∗ST公司;⑤剔除金融类公司。最终得到248个样本,本文数据来源于CSMAR和WIND数据库,对于部分缺失数据通过新浪财经等网站手工搜集获取,数据的处理使用EXCEL和SPSS 19.0完成。

(二)改革红利具体数值测算

由表7改革红利测算结果统计、图1国企数量趋势和图2改革红利均值趋势可知,各年混改国企数量与改革红利总和以及均值走势大致相同。从数值上来看,2009年改革红利极高是异常现象,改革红利代表的是增量收益,其大小受混改前后指标数值的双重影响,2008年发生了金融危机,经济的萧条必然会使企业自身绩效降低,更无暇顾及企业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导致了混改前国有企业各项财务指标极低。从2009年开始,经济开始复苏,企业经营效率有所改善,从而使得混改前后利益相关者的收益差异过大。总体来看,虽然2009~2012年国企混改力度不大,但一直存在改革红利,说明混合所有制改革一直稳步推进,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才开始大力推行,所以2013年进行混改的企业数量较多,产生的改革红利较大,这与宏观的政策走向相符,新一轮的改革刚刚开始,预计今后释放的改革红利会更多。由于受到数据年份的限制,无法测算2013年之后的改革红利,笔者将在今后持续追踪研究。

表7 改革红利测算结果统计

图1 混改国企数量趋势

图2 改革红利测算均值趋势

(三)改革红利显著性检验

改革红利是由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这一制度性改革产生的,在混合所有制改革未发生时,则不会产生改革红利,其理论值应该为零,所以本文采用单样本T检验对改革红利的均值是否显著异于零进行检验,以判断国企混改是否真正发挥了作用。

本文首先进行改革红利单样本K-S正态分布检验,检验结果为sig=0.07>0.05,即改革红利符合正态分布,故对改革红利进行单样本T检验。

由描述性统计可知,通过观察248家进行混改的样本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产生的红利最大值为1.3593,最小值为-0.5252,平均值为0.0400,从整体来看,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产生了正面影响,但由于改革红利的最小值和中位数为负数,说明改革的春风并没有惠及所有进行混改的企业,其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两方面:从自身层面出发,混合所有制推行的政策制度虽具有普遍性但缺乏针对性,国有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将其消化并转为己用,同时,大多数国有企业存在根深蒂固的风险厌恶观念,对外来新鲜事物具有排他性;从环境层面出发,混合所有制改革资本运作的环境以及交易制度不透明,地方国企拥有较大的自主空间进行改革,此时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随之而来,使得改革的交易成本增加,削弱了其为企业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好处。

表8为改革红利样本的显著性T检验。由表8可知,sig=0.038<0.05,改革红利的均值在5%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改革红利的均值为0.0400>0,说明了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产生了正的改革红利,并且相对于未进行改革时产生的红利显著,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阶段国企混改效果良好,但是由于改革红利均值较小,说明国企混改的进程尚在起步阶段。因此应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的治理结构和运营方式为基础,在明确自身生存需求以及改革目标的前提下,做到随势而动、随需而变、随时而异,推动国企改革的进程。

表8 改革红利样本的显著性T检验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国有企业在改革中不断适应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的同时,其内部依然存在着行政干预、内部人控制等非市场化因素,阻碍国企混改的整体进程。本文以改革红利作为国企混改效果的衡量标准,通过量化国企改革对为其提供财务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因素构建改革红利计量体系,评价国企混改的效果,得出如下结论:①各年进行混改的国企均产生了改革红利,说明国企混改一直在持续推进;②各年改革红利均值较小,且有一年为负数,加上非市场化因素的影响呈上下波动趋势,说明国企改革政策尚未成熟,仍需不断在曲折中吸取经验,寻求发展;③2013年混改国企数量及改革红利数值均有明显上升,说明2013年以后国企混改进程加快,预计未来短时间内将释放更多的改革红利;④改革红利样本均值为正数且单样本T检验效果显著,说明现阶段国企混改整体效果良好,但仍需完善改革措施、加大改革力度。

(二)政策建议

改革红利的产生是国企混改的结果,要想促进改革红利的释放,寻求推动国企混改进程的手段是必要路径。本文提出如下三点建议:

1.降低非国有资本的准入门槛,加快国企混改步伐。研究结果显示,国有企业改革为利益相关者带来了更多的获利机会,但进行混改的企业数量以及产生的改革红利都有待提高,其主要原因是非国有资本的准入条件苛刻,混改进程缓慢。因此,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应扩宽各类非国有资本持股数量的限制,提高其话语权和决策权;贯彻简政放权的方针政策,简化非国有资本股权投资的审批程序,减少投资交易成本;建立完善的非国有资本进入和退出机制,消除对各类非国有资本的隐性歧视,明确其责任以及产权归属,保障其合法权益。

2.优化股权配置方式,实现资源效益最大化。股权配置作为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起点,形成了促进改革红利释放的良性循环圈,国有企业通过实现股权结构多元化来获取市场中的有限资源,不同性质的股权为企业提供了不同的资源要素,提高了企业资源的丰富性,并通过行使监督权保证企业以及自身利益;通过控制混合主体深度、混合体制衡度以及股权集中度来确定各类非国有资本最优持股区间以及进入顺序,使得各种性质的资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行使自身权利,实现不同机制之间的优势互补,减少国有股东的非效率行为,增强企业的稳定性。

3.强化企业文化力量,渗透股权融合理念。国有企业有着与生俱来的排他性,官本位意识浓厚,很难站在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接受非国有资本的进入,这时企业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国有企业需要形成以包容和开放为核心的文化理念,打破国有股一股独大的传统观念,兼容并蓄地接受不同性质的资源与文化,调节并缓和不同性质股东之间的矛盾,避免控制权争夺等情况的发生,从融合与创新的角度出发,整合不同性质股权的资源,形成以商业为导向的经营模式以及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财务战略,进而提高企业与社会的整体福利。

主要参考文献:

Djankov S.,Murrell P..Enterprise Restructuring in Transition:A Quantitative Survey[J].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2002(40).

Fuchs K.,Uebelmesser S..Can There Be Too Much Privatization?The Role of Political Incentives[J].Cesifo Economic Studies,2015(60).

白重恩,路江涌,陶志刚.国有企业改制效果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6(8).

胡一凡,宋敏,张俊喜.中国国有企业民营化绩效研究[J].经济研究,2006(7).

王慧卿.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绩效及其波动的影响研究[J].福建江夏学院学报,2015(5).

陈林,唐杨柳.混合所有制改革与国有企业政策性负担——基于早期国企产权改革大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4(11).

张辉,黄昊,闫强明.混合所有制改革、政策性负担与国有企业绩效——基于1999~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库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2016(9).

刘春,孙亮.政策性负担、市场化改革与国企部分民营化后的业绩滑坡[J].财经研究,2013(1).

张祥建,郭丽虹,徐龙炳.中国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与企业投资效率——基于留存国有股控制和高管政治关联的分析[J].经济管理,2015(9).

陈俊龙,汤吉辉.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行为经济学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5(7).

匡贤明.“改革红利”与社会公平解析[J].学习月刊,2013(7).

成思危,厉以宁,吴敬琏,林毅夫等.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慕海平.改革是最大红利[N].光明日报,2013-06-14.

王爱莲.全面深化改革,共享改革红利[J].实践(思想理论版),2014(5).

叶满城.国有企业改革、纵向产业结构与民营企业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17(5).

徐佳,陈艳.利益相关者对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影响程度的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6(7).

和军,季玉龙.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红利与实现途径[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4(5).

乔明哲,刘福成.基于性质与功能的我国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0(3).

猜你喜欢

红利所有制混合
混合宅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富硒红利一触即发
高句丽土地所有制演变浅探
健康红利
让民营医院共享政策红利
混合所有制
混合所有制医院:到底走多远?
科技体改:“创新红利”的法宝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所有制政策的演变与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