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市场预测:以史为鉴 迎接新挑战

2018-04-27伍戈黄俊筑编辑张美思

中国外汇 2018年6期
关键词:华融外需工业生产

文/伍戈 黄俊筑 编辑/张美思

宏观数据预测是经济研究的基本功,更是把握宏观大势及市场发展的“风向标”。回首过去,市场曾普遍预计,2017年中国GDP将由2016年的6.7%继续放缓至6.5%,但实际值却抬升至6.9%,预测方向出现了系统性偏差。市场究竟错在哪里?以史为鉴,方能为未来科学预判提供方向。

从市场对2017年的经济预测数据看,第一,市场对内需的预判偏差较小。投资和消费全年12个月的市场平均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均未超过一个百分点(见图1、图2)。尽管固定资产投资下半年的市场平均预测值略高于实际值,但二者在年末已经收敛;消费增速的预测值和实际值均围绕10%水平上下窄幅波动,全年实际增速略有趋缓。综合来看,2017年国内需求稳中趋缓,市场预期比较充分。

图1 投资趋弱的预测方向无明显偏差数据来源:“远见杯”调查、华融证券

图2 消费预测窄幅波动与实际基本相符数据来源:“远见杯”调查、华融证券

第二,市场预测并没捕捉到工业生产等的季末提升效应(见图3)。市场关于工业生产的预测大致平稳,全年保持在6%—7%之间,与实际值基本吻合。但市场未能预见到2017年以来,工业生产实际值等明显存在的季末效应。值得一提的是,工业生产的季末效应与投资、消费以及出口也有一定程度的对应关系,或与工作天数、财政支出等因素有关。

第三,市场对货币数据的预测方向基本准确,但存在系统性高估(见图4)。尽管市场已经普遍预计到金融强监管下M2的持续下滑,但过去12个月市场平均的M2预测值始终高于实际值。这反映出市场对金融去杠杆及其引起的货币收缩效应估计不足。

图3 市场预测没能捕捉到工业生产的季末效应数据来源:“远见杯”调查、华融证券

第四,市场对PPI价格预测的把握基本准确,但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见图5)。PPI实际值在2017年一、三季度分别冲高(即对应着当时供给限产及环保约束升级)。“供给冲击”的超预期,造成了此时期市场预测的低估。尽管如此,在内需边际趋缓下,市场对PPI的全年预测值与实际值趋势整体仍保持一致,呈缓慢下行特征。此外,年初由于暖冬原因CPI实际值出现超跌,市场预期对此进行了快速修正后,全年预测值与实际值走势基本保持了一致(见图6)。

图5 PPI预测趋势准确,但仍存在一定低估数据来源:“远见杯”调查、华融证券

图6 CPI预测大致准确(年初有天气因素扰动)数据来源:“远见杯”调查、华融证券

第五,外需预测方面,市场判断与实际结果出现较大偏差。2017年初,全球经济复苏势头远超市场预期。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速为7.2%,较2016年四季度大幅提高12.5个百分点,而市场平均预测仅为1.4%;进口增速高达20%以上,实际值比预期高了18.1个百分点。尽管市场事先也预计到了外需并不悲观,但对其改善程度的判断显然过于保守(见图7、图8)。

图7 出口预测呈现大幅偏差数据来源:“远见杯”调查、华融证券

图8 进口预测呈现大幅偏差数据来源:“远见杯”调查、华融证券

对外需判断过于保守,反映出市场对全球共振复苏认识不够,以及对“黑天鹅”事件把握不足。尽管2016年年底,大宗商品价格快速反弹等显示出全球贸易复苏的征兆,但当时市场普遍对国际经济共振复苏将信将疑。

综合上述三大需求,从年度预测值来看,2017年年初的市场预测,整体略微高估了内需,但大幅低估了外需。问题是,对于外需判断过于保守的预测却最终导致了对整个GDP方向判断的错误。事实上,对外需的悲观情绪一部分来自于对过去几年全球经济连续下滑的惯性思维;另一部分,则来自对国际“黑天鹅”风险的过度担忧。展望2018年,尽管国际经济共振复苏的惯性犹存,但通胀预期下货币政策回归中性势必对其可持续性造成影响。国内供给侧改革及金融强化监管的影响依然不容小觑,尽管其力度最终会受制于经济基本面。上述不确定性将给未来市场预测带来新挑战。

猜你喜欢

华融外需工业生产
华融董事长赖小民落马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没有外需的增长能走多快?
混合动力
扩大内需也莫忽视外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