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遏制“灰犀牛”

2018-04-26长安剑

党员文摘 2018年4期
关键词:灰犀牛信誉犀牛

长安剑

2017年以来,多次高级别会议都提到“地方债”,并释放严管信号。财政部通报了江苏、贵州两省的多起地方政府违法违规举债担保问题,除责令限期整改外,还对70多名相关责任人启动问责程序,给予不同程度处分。

中央三令五申 仍有人顶风作案

两省70多个官员受处分,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政府借钱没有按照政策法规要求的办,更没有按照自身实际能力和需要借钱。

近年来,中央不断出台政策、法律、法规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规范管理。一系列法律、法规、文件要求:地方政府只能以发放债券的形式举债。

这样做主要是为了防控地方债务风险。一方面是为了通过预决算机制,将地方债务总量控制在能承受范围之内,另一方面通过债券的市场机制将资源优化配置。

而习惯了以前“八仙过海式”举债,突然关闭闸门,有些地方政府不适应,仍抱有侥幸心理,依然通过银行贷款、信托、私募债等方式融资,并向相关金融机构出具了确认函或者承诺函,实质上是拿政府的信誉“空手套白狼”。

对一些人而言,钱借得多、借得快,事情就可以越快越大地搞起来,政绩就越好看。

而对一些金融机构而言,把钱借给谁都不如借给政府可靠,政府又不会破产跑路。

要知道,能借到钱并不是因为地方官员“本领高”“面子大”,实质上还是用党和国家的信誉做担保。如果地方政府把饼摊大了还不起,受损的将远远不只是一个县、一个市。

这次江苏、贵州被问责的官员,就是因为没有按照规定要求借钱,越过了红线。坏了规矩,就要被惩罚。

更何况,如果不及时遏制地方举债乱象,各地纷纷效仿,最终就会导致地方债务失控。

忽视“灰犀牛” 后果将不堪设想

这次不少官员被摘“乌纱帽”,有些还是已离开了原岗位的,表明终身追责“铡刀”已经重重落下。

有人说,这些官员为地方政府筹措资金是为了搞活经济,实现地方发展,为什么批评教训一番不行,一定要处罚得这么重?

这就不得不讲“灰犀牛”的故事。

一只身在远处、体形笨重、反应迟缓的灰犀牛,在你毫不在意的时候,突然狂奔而来,让你猝不及防,直接把你扑倒在地。这就是“灰犀牛”——爆发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

2008年之前,由于金融监管不到位,美国长期沉浸于由次贷衍化的金融泡沫之中。问题有如庞大的灰犀牛般显而易见,然而管理者却抱着侥幸心理,沉浸在虚假繁荣之中。直到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一发不可收拾,波及全球并引发金融海啸。全球经济长期陷入泥潭,给世界政治格局、社会稳定都带来冲击。

近年来,中国开始有各种“灰犀牛”的传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被谈及较多,被称为可能的“灰犀牛”。

如果任由地方举债,不加规范,举债规模很快会失控,那么这头“灰犀牛”就会凶猛奔袭而来,系统性金融风险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地方违规举债就如同“熊孩子”胡乱借钱,借得太多,自己还不起,后来连家长都无能为力了。一旦信誉破产,一家人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2017年7月15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严控地方政府债务增量,终身问责,倒查责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规范政府债务,并对防控重大风险作出具体部署。

党中央如此高度重视防控地方债务风险,是因为风险一旦失控,就是一头奔跑的“犀牛”,对我国经济社会将形成危害极大的冲击。

如果我们毫不在意远处的“灰犀牛”,最终就会酿成危险。为了遏制這头“灰犀牛”,必须早出拳,出重拳!

(摘自《经济参考报》)

猜你喜欢

灰犀牛信誉犀牛
以质量求发展 以信誉赢市场
信誉如“金”
暴脾气的犀牛
管住资本外逃“灰犀牛”
中国经济怎会被几只“灰犀牛”撞垮
“灰犀牛”威胁中国经济
警惕“灰犀牛”危机
江苏德盛德旺食品:信誉为翅飞五洲
犀牛哥哥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