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大栅栏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与历史街区的振兴

2018-04-26段晓婷秦子葳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8年4期
关键词:大栅栏街巷遗产

钱 毅,段晓婷,秦子葳,骆 凯

(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北京 100144)

1 大栅栏历史街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1.1 大栅栏历史街区的现状

北京大栅栏历史街区有600年历史,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以南,前门大街西侧,是北京老城留存至今的重要城市遗产。大栅栏、东琉璃厂地区分别被列入1999年划定的北京旧城的25片历史保护区[1],之后两片区域合并,2015年被列为北京第一批历史文化街区。

近20年间,大栅栏历史街区区域内的城市遗产在划定的范围内得到保护,历史街巷、历史院落及建筑大部分得以保存,街区历史风貌得以延续。但与此同时,由于其周边及内部几条重要街道又先后进行了拓宽,周边的历史街区也多次改造或开发建设,形成东至前门大街,北至前门西大街,西至南新华街,南至珠市口西大街的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呈现出与周边城市街区截然不同的风貌,像一座面积近1.2 km2的孤岛(图1)。

图1 大栅栏历史街区的范围(来源:作者自绘)

在大栅栏历史街区内部,拓宽的煤市街将整个街区一分为二。在煤市街以东,南部片区历史街巷已整片被拆除;北部原廊坊头条片区被改造为多层建筑组成的北京坊商业文化街区;大栅栏东街则经历了沿街建筑的整饰与更新。在煤市街以西,东琉璃厂地区经过风貌改造,沿街大部分建筑更新为仿古建筑。整个历史街区的其他部分则基本保留了历史街巷及历史院落格局,晚清、民国及1949年之后各个时期的建筑混杂在一起。

近20年来,大栅栏经历了一系列改造、整治,对部分街道的基础设施、街道空间环境、沿街建筑立面及院落环境进行了整治,但大部分基础设施的整治限于较宽的街巷,对建筑的修葺、改造也主要集中于少数重要建筑的修缮及沿街风貌的整治。随着近几年大栅栏更新计划的开展,以保存大栅栏城市遗产为前提,以自愿腾退等方式,疏解大栅栏人口,小规模地引入具有活力的新业态,以政府主导、社会力量投入及居民参与的方式促进社区物理环境的改善及社区文化的复兴,取得了一些进展[2](图2、图3)。

图2 大栅栏利用四合院改建的建筑设计室(来源:作者自摄)

图3 大栅栏施家胡同变电箱埋入墙内的工程(来源:作者自摄)

但就大栅栏历史街区整体而言,基础设施陈旧,交通拥塞、混乱,产业业态低端,生活服务设施落后,人口密度大、人口老龄化,尤其是一批未获得保护身份的一般历史建筑日益破败,甚至被不当改建、拆除新建,导致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受损(图4),这些严峻的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图4 不当改建的历史院落(来源:作者自摄)

1.2 整体保护理念下的大栅栏历史街区保护

北京城市遗产的保护,经历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20世纪末,北京城市的大规模开发与建设,使北京城市遗产遭遇空前的破坏与威胁。当时市政府划定了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2011年,历史文化保护区被扩充到40片),保护区内被认定为较有价值的建筑遗产与历史风貌得到了保护。但是,城市遗产历史文化保护区外的城市遗产被大面积拆除,原有的城市历史肌理被改变;保护区内部一些没有保护身份的一般历史建筑被翻建、改造或拆除,它们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也遭到破坏。近年来,北京城市遗产的保护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在2017年新出台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着重强调了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

大栅栏历史街区作为目前北京前门以南地区难得的保存比较完整,且依然具有活力的成片城市遗产,具有突出的价值。根据当前北京老城的整体保护要求,大栅栏历史街区的保护既面临着机遇,又将接受挑战。一方面,大栅栏历史街区在过去近20年间所坚持的小规模、渐进式的城市更新方式,较好地延续了街区的历史环境及社区的文化、生活,这种方式得到社会普遍认可,与老城整体保护的思想比较契合,为今后在保护城市遗产基础上的街区复兴奠定了基础;另一方面,大栅栏历史街区内基础设施、街巷景观、院落环境及建筑质量持续恶化,人口构成不合理,生活服务发展滞后等问题长期以来难以获得根本性的解决。如何在保护城市遗产的同时,真正使上述问题得以改善,使社区文化及社区经济活力得到振兴,是大栅栏历史街区未来发展面临的艰巨课题。

2 遗产保护引领大栅栏历史街区的振兴

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2035年)》中北京老城整体保护的思想,一方面需要调整对城市遗产与城市发展关系的认识,认识到城市遗产不是城市开发的土地存量资源,理解到城市遗产是城市不可再生的重要资源,将城市遗产的保护真正纳入到城市发展体系中,力求实现城市遗产的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平衡;另一方面,也需要调整城市遗产保护的目标与方法,在保护北京老城历史风貌的同时,应更注重挖掘与认识城市遗产的价值,以保护与展现城市遗产的价值为目标,努力保护城市遗产所蕴含的真实的历史信息,并且使这些联系着过去时代的文化记忆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得以延续,借助遗产保护及遗产价值的发掘与展现来推动历史街区及老城的振兴。

对于大栅栏历史街区而言,保护工作应从注重保护街区历史风貌向注重保护街区城市遗产的价值转变。在平衡遗产价值保护与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考虑以当下使用者的利益为价值判断的基础,还应以延续城市文脉,全面改善民生为目的,寻求在整体保护城市遗产的价值载体基础上,真正可持续地发展。

在以往历史街区保护中,时常发生对城市遗产真实性与完整性造成损害的情况。如在疏通交通、改善停车环境的过程中牺牲城市历史性的街巷肌理;在危旧房改造过程中对被认为价值“较低”的一般历史建筑简单粗暴地拆除、翻建或大规模改建;在街区风貌保护的过程中过多建设仿古建筑,使街区的历史环境与文化多样性及当代的创造性被抹杀;在历史建筑及院落更新、改造中,对历史建筑缺乏尊重地改造;在建筑保护工作中,缺乏深入的价值判定及保护依据情况下,贸然修复,损害了真实的价值特征。

诚然,城市遗产保护的目标是延续城市传统的优秀文化与智慧,保留或重塑市民对所生活的地区的认同感,实现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性的人工物理环境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遗产的总体价值是政府、民众及社会各方面共识性的价值,必须要关心城市的发展,也要使所保护的历史文化与当下的城市生活和社区文化有机结合。这样才能引领区域的发展与振兴。

3 作为价值载体的大栅栏城市遗产

大栅栏城市遗产的价值,主要建立在悠久历史中所形成的文化多样性与丰富性中,他们见证着街区发展的历史,传承着先人的精神与智慧,也是街区未来发展潜力与创造力的源泉。

大栅栏历史街区的历史可溯源到辽金时代,经元、明、清、民国至今,形成当前街区的历史风貌与格局。街区内共114条街巷胡同,大量晚清、民国及1949年后各时期类型丰富的建筑留存至今,见证了北京宣南地区的发展变迁,见证了市井文化、商业文化、士人文化、会馆文化、梨园文化等城市文化的兴衰。空间格局、街巷景观、建筑遗存、文化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这些城市遗产各构成要素特征的总体就是大栅栏历史街区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

3.1 历史街区空间格局特征

大栅栏历史街区现在总体的空间格局特征,是地区自然地理要素和600年来北京南城的历史变迁共同作用的结果,是街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里保留有北京历史延续时间最长的街巷肌理及城市风貌,今天大栅栏西街、铁树斜街等北京城少见的斜向街道的历史可追溯到本地久远的自然地貌的影响,以及公元13世纪元大都建都初期,新建都城与金中都故城间的联系;廊坊头条、二条、三条到大栅栏街的形态,可以见证公元15世纪明永乐皇帝迁都北京后,迁来南方人口,以振兴北京经济,在这一地区建设集商业、居住、仓储功能为一体的廊房的历史。就街区整体来说,街区内部历史性的街巷布局、大小院落、建筑形成的城市肌理,低矮的建筑群,舒展的天际线,这些整体的街区历史空间格局与形态特征,反映了数百年来地区城市管理理念、生产、生活模式的发展变迁。

3.2 历史街巷景观特征

大栅栏的历史街巷景观是大栅栏历史文化价值的重要载体,一般意义上包括历史街区内反映历史延续性的街巷和胡同的空间、尺度特征,反映不同时代历史痕迹的街道界面特征,以及反映历史传承的其他街巷环境特征。

具有历史延续性的街巷和胡同的空间、尺度特征,包括延续自久远年代的街巷、胡同的走向、宽度、宽窄变化、街巷交叉节点的形式特征等。大到街巷的拓宽,小到侵占街巷内部的私搭乱建都会改变街巷、胡同的空间尺度特征。

反映不同时代历史“层积”(layering)或“层次”(layer)的街道界面特征,包括街巷两侧的沿街立面及街巷的地面所反映的历史性特征(图5)。由清代、民国时期乃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遗留下来的建筑、院落围墙、地面铺装遗存形成的街巷历史性界面特征非常脆弱,在对历史建筑及院落沿街等界面后期使用、修缮、整治过程中刷漆、贴砖,不当添加的设备、装饰、店招等,会破坏这些载体历史特征的真实性,风貌、质量低劣的新建筑、构筑物会破坏界面的整体景观。1949年以来恰当的维护性添加,以及部分与历史环境相适应、高质量的新建筑与历史风貌相融合,成为历史街巷景观的组成部分。

图5 大栅栏杨梅竹斜街北侧建筑界面局部(来源:北方工业大学大栅栏调查小组学生摄影、拼接)

反映历史传承的其他街巷环境特征,物理层面包括街巷内部的电灯杆、碑刻、拴马石等文物,以及古树名木等。

除了上述物理特征,历史街巷景观还可延伸至胡同文化层面,下文将予以讨论。

3.3 历史院落与建筑

大栅栏地区的历史院落与历史建筑群体是大栅栏城市遗产价值的重要载体,它们包括了晚清、民国时期建造的大量院落与建筑。它们不仅包括被认为价值比较重要,被列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或其他各级保护体系中而具有法定保护身份的建筑,还包括未被列入各级保护名录,作为城市集体记忆载体的普通历史建筑。

这些建筑的历史功能类型涵盖了居住、宗教、管理、商业、金融、旅馆、会馆、医疗、休闲娱乐等,建筑时代类型既有北京传统的四合院建筑,也有近代受各种文化影响而产生的改良的合院建筑,还有受西方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近代建筑,它们见证了大栅栏地区丰富、多元的历史文化及历史变迁。

这些建筑的空间形式,既有传统的四合院住宅、前店后宅(厂)的商业建筑、多路、多进院落的会馆建筑,又有围合着室外天井或室内中庭的具有近代特征空间的建筑(图6)。这些多样性的空间特征,反映了不同文化伦理、功能需要、时代风尚等因素的影响。

图6 典型历史院落建筑空间示意图(来源:段晓婷自绘)

这些建筑的营造特征,继承了北京传统官式建筑的营造技艺,融合了南城特殊的工艺做法,又有近代外来建筑技术的传入形成的近代化的营造特征,见证了传统建筑技艺的传承,以及多元文化作用下建筑营造技艺的变异及近代化过程。

大栅栏建筑的装修、装饰特征,在类别上大致可以分为中国传统的建筑装修、装饰(也可细分为符合建筑身份的北京官式建筑装饰,及受到其他地区建筑影响的变异的装修、装饰),以及受西方外来文化影响的中西合璧的建筑装修、装饰,其特点是其表现出来的文化多样性(图7)。

图7 大栅栏地区部分建筑的装饰细节(来源:作者自摄)

除此之外,历史院落中的园林、绿化,及其他附属遗产也是价值载体的一部分。

这些历史院落与建筑的历史性的特征,承载了大栅栏地区多样性的历史文化及集体记忆,也容纳了当代人民的日常生活。

3.4 文化传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栅栏历史街区城市遗产的价值载体也包括本地的文化传统,例如一街巷的命名、产业构成都可能是本地文化传统的价值载体;还包括本地的庙会、香会、宗教信仰、传统艺术、民间手工艺、口述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图8)。

图8 作为京剧文化发祥地的大栅栏百顺社区定期举行的京剧票友活动(来源:作者自摄)

4 大栅栏城市遗产的保护

4.1 保护、管理的方法

对大栅栏历史街区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必须在坚持保护大栅栏城市遗产总体价值的基础上,应注重在城市遗产不断变化的基础上,寻求在城市保护与发展之间实现动态的平衡。这种保护与管理的过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实现由传统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文物保护,向在城市发展框架下的城市遗产保护的转变,这需要应用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

历史性城镇景观(historic urban landscape,HUL)方法的提出,起始于2005年通过的《维也纳备忘录》[3]。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即在承认城市动态发展性质的基础上,把所有的城市遗产保护对象,城市总体环境与现代建筑,整合在历史性的城市景观之中,并将城市遗产、地域文化和场所精神的保护和传承融于城市发展框架之中,进而将遗产保护作为历史城市发展的动力及文化创造性的源泉[2]。它具体通过管理工具、知识工具、金融工具、公众参与来实现城市遗产的保护与管理。

管理工具是政府的政策、法规,以及各种规划、管理细则,城市发展框架下,以遗产保护引领的多规合一的平台确保城市遗产得到保护;知识工具是由各方面专家提供对遗产保护相关知识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对遗产总体价值及其具体载体的判断;金融工具是遗产保护与社区发展必要的资金支持;公众参与强调在政府主导下,产权、使用人、专家、设计师、利益相关者共同参与遗产的保护。

4.2 对价值载体的保护与利用

运用历史性城镇景观方法,对大栅栏城市遗产的价值载体进行保护,需要运用知识工具,对大栅栏城市遗产的价值载体进行深入、具体的调查、研究与登记;需要运用城市遗产保护统领的多规合一的工作平台,对历史街区的总体空间格局特征、历史街巷景观特征、历史院落与建筑的空间、营造、装饰等特征、传统的业态、文化活动等,制定保护、展示、利用的措施,及引导性实施细则,兼顾城市遗产的保护与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及城市的发展;引入公众参与工具,开展社区营造活动,增强公众对城市遗产及其价值的理解,新老居民对历史街区的认同感与主人翁意识(图9);引入金融工具对城市遗产的保护及社区的发展进行支持。

图9 北方工业大学MAU研习室在大栅栏设计周举行了大栅栏建筑遗产的科普活动,吸引了大量参观者(来源:作者自摄)

5 结束语

在当前北京市老城城市遗产亟待整体保护的情况下,大栅栏历史街区城市遗产的保护,挑战与机遇并存。大栅栏历史街区城市遗产的整体保护,需要建立在深刻理解城市遗产总体价值的基础上,既需要关注具体重要历史建筑实体及一般历史建筑所具有的价值特征要素的保护,也需要关注街区自然地理、空间格局、街巷环境等非建筑实体与地域传统文化、传统技艺等非物质形态遗产的保护,从过去的历史风貌保护、文物保护过渡到注重遗产总体价值保护的城市遗产保护。大栅栏历史街区目前依然是一处活态的城市遗产,其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依然活跃在当前社区生活中。因此,在大栅栏城市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中,需要注意历史街区是一个活态发展的真实世界,传承城市遗产的价值,既要关注物质载体的永续,更应该关注物质载体、居民及其社会生活,利用文化遗产的价值改善街区社会生活条件,使得文化传统蕴含的意义及其创造性在当今世界中得以延伸,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单霁翔.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

[2]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大栅栏导览手册[Z].2016.

[3]BANDARIN F,RON V O.The historic urban landscape[M].Wiley:Blackwell,2014.

[4]侯仁之.北京宣南地图集[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5]北京市宣武区大栅栏街道志编审委员会.大栅栏街道志[M].北京:[出版地不详],2009.

[6]张松.城市建成遗产概念的生成及其启示[J].建筑遗产,2017(3):4-6.

[7]邵勇.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遗产保护”:论上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J].上海城市规划,2016(5):4-5.

[8]张兵.历史城镇整体保护中的“关联性”与“系统方法”:对“历史性城市景观”概念的观察和思考[J].城市规划,2014(S2):43-45.

猜你喜欢

大栅栏街巷遗产
王纬华
人间烟火,最爱隐秘的街巷美食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不易读准的“大栅栏”
遗产怎么分
边走边唱
大栅栏 承载南城地脉 见证数度繁华
“一尺大街”长几米?
雨中的街巷
千万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