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水生生物》课程信息化教学改革与实践

2018-04-25刘海燕吴宏伟李月英李成伟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蓝藻水生水产

刘海燕,吴宏伟,李月英,李成伟,陈 淼,张 平

(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四川 温江 611130)

《水生生物》是高等院校水产养殖、水族科学与技术、水环境监测与保护、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域景观、海洋渔业、淡水渔业、水产养殖和水生生物学等学科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属于实验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课程。文献研究显示,目前很多院校多注重传统课堂教学形式的授课[1-5];而在智能手机、互联网为特点的云教育时代,打破传统教学时间和空间限制,以学生为主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报道尚且不多。在信息化时代的背景下,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探索了“现代学徒制”模式结合《水生生物》课程特点,运用“互联网+”教学手段,实行线上线下学习,可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效果的不足,提高其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对培养应用技能型、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

“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水产养殖一线创新型人才”为课程建设和改革的突破口,使学生基本掌握主要水生生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态分布方面的知识与应用。打破传统的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教学模式,以课程信息化教学模式为设计思路,将《水生生物》课程内容分为6个项目: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动物、其他水生动物、大型水生植物、水生生物生态学(见表1)。每个项目由多个任务组成,选取生产上应用广泛或典型工作任务,制作成微课或慕课,搭建网络学习平台,方便学生在线学习,形成在课堂以学生汇报为主,教师讲解为辅,营造线上线下预习与复习的学习环境。

2 教学过程设计思路

以浮游植物——蓝藻门为例,将教学过程分为课前预习、课上小组汇报和课后巩固复习的模式。

2.1 课前预习

《水生生物》在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一年级下学期开设,此后学生即将进入企业进行第1次实训,根据生产实训需要,学生必须具备水生生物的基础知识。笔者将浮游植物——蓝藻门录制成微课和慕课,并与无锡渔愉鱼科技有限公司微信公众号平台和超星学习通平台合作,使得学生可以通过以上平台实时在线学习。借助该平台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单:首先对其按任务分组,每个组有不同的主题,比如蓝藻门的形态结构、蓝藻门在生产上的危害与应用价值等,其次在网络平台学习,学生还可以借助其他资源有目的地去预习。

2.2 课堂小组汇报

首先根据学生的分组情况随机在课堂上依次汇报,汇报形式多样:有表演式、PPT讲座式、自己制作微课方式等。课堂汇报总成绩由学生互评(60%)+教师评价(40%)组成。评价标准主要从个人台风、精神面貌;PPT设计制作水平;语言表达能力;汇报过程中的现场把控能力;重难点突出情况;汇报形式多样性、新颖性、创新性等方面考量。

表1 课程类目总体设计

其次,教师根据学生课堂汇报情况,了解其对蓝藻门的掌握程度,对每一组主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详细讲解、点评、补充。最后,教师通过动画、视频、多媒体课件等形式再次将教学重点、难点重现,使学生加深对蓝藻门形态结构、生态意义的理解,达到真正掌握蓝藻门知识的目的。

2.3 课后巩固复习

学生在课后可以登录相关课程的网络课程平台进行巩固学习,并完成相应的课后作业,教师可以随时查看其作业完成情况。有问题的学生还可以在即时通讯平台:微信群、QQ群里讨论和交流,也可以将在生产实践中观察到的典型蓝藻门的浮游藻类拍成照片或视频,上传到网络学习平台,或在群里共同学习与探讨。

3 教学效果调查

3.1 调查对象

选取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畜牧兽医分院2015、2016级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共88人,其中70人参加了此次调查。

3.2 调查方法

完成《水生生物》课程教学后,以在学生中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无记名调查。

3.3 调查结果

问卷内容主要是学生对《水生生物》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的看法。调查问卷的回收率为100%,其中个别问题有少数人不选或多选,被视为无效,不作统计。具体调查内容见表2。

4 讨论

4.1 课程总体设计

《水生生物》是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技术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借助无锡渔愉鱼科技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平台、超星学习通、校园网,班上的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课上课下结合信息化教学,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调查结果显示,86%的学生很喜欢这种信息化教学模式,表明该课程总体设计是合理的,有利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水产养殖专业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的实施。

4.2 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

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正式被提升至国家战略层面[6]。当前,虽然有一些院校都在开设“互联网+课程”[7-10],但《水生生物》还是以传统教学为主,其他手段为辅。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全面采取《水生生物》信息化教学模式具有开创性和创新性,调查结果显示:与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相比,信息化教学学习效果达94%;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的帮助率为100%;对基础知识的深入掌握,自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都是有利的。这表明成都农业科技职业学院实施的《水生生物》信息化教学改革是可行的,符合水产养殖技术专业学生学习的需求(见表2)。

表2 《水生生物》课程信息化教学效果调查统计

4.3 存在问题

《水生生物》涉及内容较多,把每个项目中的任务都制成微课或慕课,单靠任课教师完成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因网络不稳定,有时候打不开页面,或系统出现问题,而影响学习耐心,因而会有个别学生不喜欢这种信息化教学方式。当前,信息化教学是一个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角色发生了转变,适应现代化信息教学,需要一个过程,教师一定要尽快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探索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更好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1]陈心,谢焕松.《水生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步探讨[J].科技信息,2014(7):110-111.

[2]董艳珍,肖文渊.水产养殖专业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的探索[J].畜牧饲料与科学,2013,34(4):20-21.

[3]柴毅,杨小林,谭凤霞,等.水产养殖专业水生生物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0(29):92-93.

[4]闫玉莲,谢小军.新型“教学空间”在水生生物学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9(6):149-151.

[5]王鑫,王文琪,张艳.水生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J].时代教育,2015(9):33.

[6]黄冠群.“互联网+”背景下高职《现代企业管理》课程建设探索[J].商场现代化,2015(19):236-237.

[7]兰益,刘勇,申晓萍.高职插花技艺实训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J].广西农学报,2016,31(3):63-66.

[8]管昕.高职《市场营销》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6(8):208-209.

[9]吴丽萍.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探究——以“路桥工程检测技术”课程为例 [J].科技创新导报,2017(15):228-229.

[10]孙红梅.探究高职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探索与实践——以消防联动控制系统课程为例[J].高教高职研究,2016(16):161-162.

猜你喜欢

蓝藻水生水产
搞养殖,我们都看《当代水产》
加油!水产人!
大咖点评:2020年水产动保谁主沉浮?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蓝藻水华处理举措
读懂“水产人十二时辰”,你就懂了水产人的一天
针对八月高温蓝藻爆发的有效处理方案
互助
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