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种微生物药剂防治草原蝗虫的应用研究

2018-04-25曹国兵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8年1期
关键词:僵菌坡地虫口

曹国兵

(青海省刚察县草原监理工作站,青海 刚察 812300)

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遵循 “绿色植保理 念”,采用生物防治草原虫害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生物防治是指利用有益生物及其代谢产物来控制有害生物,有益生物包括微生物、藻类、高等植物,甚至包括昆虫和哺乳动物。该方法利用生物物种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一种或一类生物抑制另一种或另一类生物[1]。作为微生物杀虫剂的绿僵菌已在许多国家登记注册并大规模推广使用。

绿僵菌是一类昆虫病原真菌,在长期的剂型研究与害虫防治实践过程中,其剂型开发和应用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常用的绿僵菌剂型包括油剂和粉剂。与粉剂相比,油剂更有利于孢子的分散与附着,其在较低的相对湿度下更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同时在高温下也能延长孢子的寿命,此外,油剂还有利于孢子对疏水基质的吸附,如昆虫体壁或植物表面[2]。绿僵菌油悬浮剂是以油为稀释剂,将分生孢子制成孢悬液的一种药物剂型[3]。作为一种对有益生物无害,无二次中毒,不污染环境的可持续、低消耗的生物制剂,绿僵菌油悬浮剂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4-6]。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剂型绿僵菌对青海地区草原蝗虫的适应性及防治效果,寻求高效、持续控制蝗虫灾害的防治新技术,笔者对绿僵菌油悬浮剂和绿僵菌可湿性粉剂进行了草原蝗虫防治试验研究。

1 试验地概况

青海省刚察县位于青海湖北岸,东西长113.8km,南北宽 122.2 km,地处东经 99°20′44″~100°37′24″,北纬 36°58′06″~38°04′04″,海拔高度 3300~3600m,属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牧草从4月下旬开始返青,生长期120~150 d,草地植被垂直分布明显,可分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山地草原3个草场类型,以高寒草甸类草场为主体。全县可利用草原面积63.7万hm2,占全县土地面积的78.39%。该县主要蝗虫种类有小翅雏蝗 [Chorthippus fallax(Zub.)]、狭翅雏蝗[Chorthippus dubius(Zub.)]、宽须蚁蝗[Myrmeleotettix palpais(Zub.)],伴生种有红翅皱膝蝗[Angaracris rhodopa(F.-W.)]、白边痂蝗[Bryodena luctuosum(Stoll.)]。 刚察县草原蝗虫平均密度35头/m2,最高128头/m2。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药品

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100×109个孢子/mL),由重庆重大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提供;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25×109个孢子/g),由北京科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2.2 主要器材

AJ-401大型喷雾器,过滤网,量筒,量杯,样方框,捕虫网,标志旗。

2.3 试验设计

防治对象为草原蝗虫。在试验区草原蝗虫2~3龄期时开始防治,如施药后24 h内遇到降水,需重复施药。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设置3个小区,分别为A1、A2、A3区,绿僵菌生物杀虫粉剂设置3个小区,分别为 B1、B2、B3区。 设置 A1和 B1区为平地,A2和B2区为上坡地,A3和B3区为下坡地 (坡地均<30゜),共计6个处理,每一处理小区面积为333.33 hm2,重复3次,顺序区组排列,同时设CK对照区。于施药前及施药后第5、10、15、30天对各试验区进行虫口密度调查,比较各试验区的草原蝗虫防治效果。

2.4 试验方法

2.4.1 防前调查:开展防治前,在试验区进行虫口密度调查,每333.33 hm2取固定样地5个;5点式取样,每个样地间距离不小于500 m;每个样地随机取5个样方,每个样方间隔不小于20 m,样方面积为0.25 m2。调查时要认真填写试验记录表,并建档成册,备电子档案。

表1 绿僵菌2种剂型防治草原蝗虫虫口密度调查结果 头/m2

2.4.2 施药方法:按照小区设置的要求进行施药防治,处理小区面积为333.33 hm2,重复3次,同时设CK区2个。于2017年8月3—13日进行喷雾防治,绿僵菌2种剂型的药剂使用前搅拌混匀,采用AJ-401大型喷雾器按1∶2比例加水混匀后常量喷雾。A区将金龟子绿僵菌油悬浮剂按80mL/667 m2剂量进行喷雾;B区将金龟子绿僵菌可湿性粉剂按80 g/667 m2剂量进行喷雾。

表2 绿僵菌2种剂型对草原蝗虫的防治效果

2.4.3 防效调查:当年施药后第5、10、15、30天分别对各试验区和对照区草原蝗虫密度、防治效果、蝗虫感染情况及程度进行调查。

3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利用SPSS V17.0统计软件处理,应用One-Way ANOVA进行方差分析,采用LSD方法进行多重比较。

4 结果与分析

4.1 绿僵菌2种剂型不同施药方式处理区虫口密度调查

由表1可知,防治前草原蝗虫的虫口密度在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施用2种剂型的绿僵菌5 d后,CK区草原蝗虫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 A1、A2、A3、B1、B2、B3区(P<0.05),各试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施药 10 d 后,A2和A3处理草原蝗虫的虫口密度显著低于 B1、B2、B3、CK 处理(P<0.05);施药 15 d 后,A1、A2、A3处理草原蝗虫的虫口密度显著低于B1、B3、CK处理 (P<0.05);施药30 d后,CK区草原蝗虫的虫口密度显著高于 A1、A2、A3、B1、B2、B3区(P<0.05),各试验处理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

4.2 绿僵菌2种剂型不同施药方式处理区防治效果

由表 2 可知,施药 5 d 后,A3、B1、B2、B3处理的虫口减退率达到40%以上,6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A2处理施药于上坡地,其虫口减退率小于其他处理;施药10 d后,A2和A3处理的虫口减退率达到了60%以上,其他4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达到了50%及以上,A2和A3处理的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 B1、B2、B3处理 (P<0.05),B2处理施药于上坡地,其虫口减退率小于其他处理;施药15 d后,6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达到 60%左右,A1、A2、A3处理的虫口减退率显著高于 B1、B2、B3处理 (P<0.05),B2处理施药于上坡地,其虫口减退率小于其他处理;施药30 d后,6个处理的虫口减退率均达到65%以上,且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3处理施药于下坡地,其效果最佳,虫口减退率达到了71.86%。

试验观察发现,金龟子绿僵菌2种剂型施药后试验区内草原蝗虫在5 d后开始出现死虫,同时有病虫出现活动迟缓、取食量逐渐减少、体表颜色由绿带黄变成暗淡浅黄色的现象。施药10、15、30 d后,草原蝗虫虫体变软,最终死亡,表明金龟子绿僵菌2种剂型控制蝗虫持续效果明显。

5 结论与讨论

在青藏高原地区采用绿僵菌2种剂型在不同地形处防治草原蝗虫,施药当年效果较好,虫口减退率达到了65%以上,绿僵菌油悬浮剂的防治效果略优于绿僵菌可湿性粉剂,这主要是由于油悬浮剂喷施减少了雾滴挥发漂移,加速了药物液滴沉降,进而抗雨水冲刷能力增强。施药于下坡地的防治效果略优于上坡地施药,可能是由于下坡喷施药剂的过程中,雾滴的分散度和附着力增强。防效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高,持续性效果较稳定,而且对人畜安全,不污染环境,有持久控制草原蝗虫种群数量的作用,从而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草原害虫、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在草原上通常会有多种类草原蝗虫虫害混合发生的情况,因此,在实际防治工作中很难要求所有种类都达到同样的防效,由于个体差异及各种类草原蝗虫对药剂的耐受力和感染力的程度不同,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防治效果。在以生态建设和有机畜牧业为主的青藏高原,以绿色防控为目标的草原虫害可持续治理是必然的发展趋势。防治草原蝗虫的关键是要把握用药时期以及相应环境条件,绿僵菌2种剂型的防治效果是否具有长效性,并作为传染源持续控制蝗虫,仍需进一步试验研究证明。

[1]石志琦,范永坚,王裕中.天然化合物在农药中的应用研究[J].江苏农业学报,2002,18(4):241-245.

[2]王滨,樊美珍,李增智.真菌杀虫剂剂型的研究与应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30(2):206-209.

[3]KYBAL J,KALALOVA S.Mycological aspects of the production of the bioinsecticidal preparation Boveral[J].Rostlin-naVyroba,1987,33(11):1215-1222.

[4]代鹏,宋妍,许天委,等.绿僵菌的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2005,25(2):73-77.

[5]董辉,苏红田,高松,等.绿僵菌对蝗虫及其捕食性天敌的影响[J].中国生物防治,2005,21(1):60-62.

[6]雷仲仁,问锦曾.绿僵菌治蝗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04,30(4):14-16.

猜你喜欢

僵菌坡地虫口
绿僵菌对植物的促生防虫作用研究进展
黄土区坡地和坝地土壤电阻率分布特征及应用*
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erpin1对东亚飞蝗酶学免疫的影响
虫口夺粮早行动 科学防控保丰收
统防统治“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省“虫口夺粮”保丰收暨重大病虫统防统治现场观摩会在洪洞召开
山西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
全力以赴“虫口夺粮”保丰收,天津植保在行动
4种绿僵菌乙酸乙酯初提物抗菌活性比较
浅谈坡地建筑设计
贵州绿僵菌液体培养提取物抑菌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