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居住小区慢行交通环境改造研究

2018-04-24高雪松张汝华

智能城市 2018年5期
关键词:居住小区交叉口步行

高雪松 张汝华

山东大学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山东济南 250061

老居住小区指国内一些20世纪末本世纪初或更早建设的至今仍在使用的居民小区。这类居住区一般建设在城市中的老城区或市中心地段,周围公共资源丰富,商业繁荣。也因为上述原因,对该类区域重新建设比较困难,只能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造翻新,使其逐步完善并跟上城市发展步伐。之前对老居住小区的道路改造都是以机动车为导向,通过缩减小区内的人行道、公共空间和绿化空间等扩宽机动车道,扩大道路转弯半径,以此来提高机动车的通行权。这样的方法非但没有缓解小区的交通拥堵问题,还破坏了小区本来的步行道路条件和居民的活动空间,降低了小区居民的生活品质[1]。

对于老居住小区来说,解决交通问题的最有效的方式不是提高机动车的通过效率和无限制的满足停车需求,而应该是去抑制小区内机动车的增长。老居住小区在建设时并没有考虑未来机动车快速发展的情况,所以给机动车提供的基础设施有限,道路空间也有限。一味的扩张道路空间会破坏小区内本来平衡的交通系统,从而导致小区内的交通问题加剧。老居住小区内的老龄人口居多,老龄人口进行日常活动最主要的方式是步行和自行车。所以改善小区内慢行交通环境,不仅有利于小区居民的日常出行,还能够提高慢行交通的吸引力,从而抑制小汽车的增长。

1 慢行交通

慢行交通,是指出行速度不超过15km/h的交通方式,也被称为非机动化交通[2]。慢行出行主要指步行和自行车出行,近几年电动自行车的兴起,一部分自行车出行被电动自行车取代,且电动自行车同样使用慢行道路资源,所以电动自行车也应被归为慢行出行方式。

1.1 慢行交通对老居住小区内部交通的适用性

(1) 满足目前的道路条件。在老居住小区建设时期,我国主要的交通方式就是以步行和自行车为主,所以小区内的道路条件可以满足慢行交通的需求。目前,大部分的道路空间虽然已被机动车占用,但是可以通过适当缩减机动车的空间来恢复小区内的慢行系统。

(2) 方便居民的短距离出行和换乘公共交通。老居住小区地理位置优越,周围教育、文化、娱乐、生活等公共资源丰富,所以居民日常生活需求均可在短距离内完成,而短距离内最方便的出行方式为步行与自行车。“慢行+公共交通”的出行方式可满足居民长距离出行的交通需求,小区内的慢行交通网络可以有效扩大公共交通的覆盖面,解决公共交通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优化交通结构[3]。

(3) 扩大居民活动空间,提升小区内街道活力。居住区内的道路功能比城市支路更偏向于生活性,除了需要满足居民生活出行需求,还需要提供娱乐休闲的功能。居民之间的沟通交流过程有一部分是在街道上进行的,人性化的步行道设置还能满足居民的休憩需要。而且对于小区内的活动和商业空间,完善的步行系统更有利于吸引居民,提高活动空间和街道的活力。

(4) 优化小区居民出行结构,抑制小汽车的增长。完善的慢行系统既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又提供了良好的休闲活动功能,将有效提高居民的绿色出行比例。而且在完善慢行环境的过程中降低机动车的通行权,不仅提升了小区内的生活环境,还抑制了小区内机动车的增长,在根本上解决小区内的交通问题。

1.2 目前老居住小区内慢行交通环境现状

(1) 连通性差。老居住小区经过以小汽车为导向的改造之后,部分原有的人行道和活动空间被缩减或取消。加上小区内交通管理松懈,机动车停车和沿街商贩侵占人行道和自行车道空间,导致小区内的慢行网络出现很多断点,居民无法通过慢行交通方式顺畅地到达目的地。

(2) 安全性差。由于人行道和自行车道被侵占,行人和非机动车被迫到机动车道行驶,而且在一些机非混行路段没有对机动车进行有效地速度控制,较高的行驶速度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造成隐患。在交叉口部分,为使机动车快速通过交叉口,转弯半径被设计的过大,不仅增加了行人的过街距离,车辆在交叉口的快速行驶也对行人和非机动车不利。

(3) 功能单一。老居住小区内人行道只有简单铺装和必要的市政设施,缺少能为居民提供休憩和休闲的设施布置,加上人行道周围景观过于单一,导致步行的出行方式和休闲方式对居民的吸引力不足。

2 慢行交通网络设计

2.1 道路网络

2016年2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优化街区路网格局,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城市道路尚且需要由宽变窄、由疏变密,对于作为城市“毛细血管”社区道路来说其更适合这样的道路网络。

老居住小区内的道路空间有限,类似于楼宇前后的空间不适合作为车辆通道,所以不适合在老居住小区内新建道路,但可根据道路条件打通小区内的断头路和尽端路,增加小区内的出入口。

对老居住小区内的道路应适当缩减断面宽度,将部分双向道路改为单行路,并进行合理的单向交通组织,分散交通流量,形成小区内部的交通循环。实行单向交通组织后,可减少小区内的交通冲突点,还可节约出更多的空间留给停车、绿化和慢行空间。

实践中发现,新的交通组织流线如果违背了老居住小区内大部分居民的出行习惯,在缺少交通监管的情况下会出现很多不按照道路指示行驶的情况,最终导致方案的失败。所以,在进行交通组织时应充分考虑小区居民日常的出行的路径习惯,在方便大多数居民出行的基础上,保证小区内车辆的顺畅通行。

图1 主干道网络与单向交通网络对比

2.2 慢行交通网络

1944年,Chris Bradshaw提出绿色交通体系的概念时,对绿色出行方式进行了排序,顺序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小汽车[4]。同样,在进行老居住小区的道路网络规划时,慢行交通网络密度应该大于机动车交通网络密度。

老居住小区的慢行道与机动车道的交通功能也不相同,小区内的机动车道主要连接小区内的各个组团,而慢行道要连接到各个建筑物前和各个居住单元门前。且对于连接到各个建筑前或者组团内部的慢行道可以是尽端路的形式,以慢行交通方式的特性来看,尽端路对慢行交通的影响是最小的。而且小区内的活动空间也主要是依靠慢行交通网络来连接。这部分步行道路需要与主要的活动场地和商业区形成统一整体共同构成小区居民的活动区域,达到以线连点最终成片的效果,扩大居民的活动区域。

在老居住小区的外围部分,首先,通过慢行道连接老居住小区内部及周围的公共交通站点,通过步行、自行车等短距离出行方式接驳轨道、公交车等长距离出行方式来保证小区居民的出行需求,扩大公共交通的影响范围。并且在连接的公交站点周边设置一定的非机动车停放点,方便居民的换乘需要。其次,还需要根据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小区周边的道路情况,与小区周围的城市道路慢行交通进行有效连接,保证居民可以通过慢行出行方式到达小区周围的学校、医院、超市等其他区域满足其生活需求。

3 慢行交通道路设计

3.1 道路断面设计

在进行老居住小区的道路断面设计时,不应只局限于道路红线,而应将建筑退线同样纳入设计范围之内,进行统一化设计,避免出现道路环境与周围建筑不协调和边角空间被浪费的情况。

老居住小区的道路宽度有限,经过单向交通组织后多数较窄的机动车道路断面只需提供单车道的宽度即可满足需求,但必要的消防通道宽度还需达到4m。小区的主要出入口道路由于车流量较大需要设置双向通行的道路,在进入小区后再分流进入单向行驶道路。

其余的道路空间将分配给停车位、非机动车道、人行空间和绿化空间。停车位的规划只需满足现阶段小区内全部或大部分的停车需求,路内的停车位只作为小区内公共停车场或者其他停车空间的补充,而不应作为主要的停车位供应。非机动车道的设置需要根据实际的道路条件和车流量来确定,对于道路宽度较窄且车流量较小的路段可实行机非混行,而车流量较大的出入口道路则需要单独设置非机动车道并设置物理隔离。人行道应作为小区道路的必要基础设施,每段道路都应根据其道路条件和道路功能设置合理的人行道,其宽度不得低于1.5m。

根据老居住小区内道路的功能偏重,对道路进行分级 (如表1) 。

表1 老居住小区内部道路分类表

3.2 交叉口设计

老居住小区的交叉口中畸形路口较多,缺少必要的渠化措施。在经过以机动车为导向的道路改造之后,交叉口处的转弯半径过大,造成行人过街距离过长,车辆较快的转弯速度也对行人和非机动车造成隐患。所以在进行老居住小区内的交叉口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合理规划交叉口空间。改造老居住小区的畸形交叉口时,应先按照车辆和非机动地辆的行驶路线规划出合理的车行空间,而剩余空间便可利用不同的高差规划为人行空间、绿化空间和活动空间等。这样的方法既可以规范车辆的行驶路径,又不会浪费交叉口的边角空间。

(2) 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通过缩小交叉口的转弯半径,可以有效地降低车辆的转弯速度,并减小行人的过街距离。

图2 过街距离与转弯半径的关系

(3) 提高慢行交通的优先性。规划交叉口空间和缩小交叉口转弯半径是从限制小汽车的速度和路径来保证行人和自行车在交叉口处的通行安全,还需要通过提高慢行出行在交叉口的通行权来保证慢行系统的出行效率。比如:将机动车道停车线后移,适当扩大斑马线宽度;将停车位设置在自行车道之外,避免停车干扰自行车通行;在有停车位的一段采用灯泡型转角,缩短行人过街距离,扩大行人驻足空间[5]。

图3 灯泡型转角

3.3 人性化设施

老居住小区内偏重于生活性的道路,应该注重街道景观的设计和休闲设施的布置。将沿街的座椅、路灯、邮箱等通过艺术性的设计,可以起到美化街道的作用,从而提升街道活力[6]。在与广场和商业街道相连的人行道或交叉口处的人行空间设置街头小品、长椅和有人文特色的宣传栏等,为居民营造休闲交往的空间,提升小区内的生活品质。在道路宽度允许的条件下,两侧种植与环境相匹配的乔木,在炎热的夏季为居民提供纳凉的场所,提高慢行出行的舒适性。老居住小区本身的宗旨应该是以人为本,通过人性化的设施来补充交通设计无法满足居民的精神需求,提升小区内慢行环境的吸引力。

图4 鲍威尔街人行道座椅

4 结语

老居住小区是在以慢行交通方式出行为主的历史背景下建设出来的,所以向着“以车为本”的交通导向发展将会加重小区内的交通矛盾,降低小区居民的出行质量。慢行交通环境的恢复需要进行合理的慢行网络设计和慢行交通设计,不仅要满足现阶段居民的慢行出行需求,还要引导更多的以机动车出行为主的居民采用绿色交通出行方式。在进行交通设计时,不仅要考虑居民的通勤需求还要考虑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通过人性化的道路设计来提升小区内的生活情趣。随着老居住小区道路条件的不断改善,“慢行+公共交通”将成为小区内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

[1] 何寰.城市步行和自行车交通规划探讨[J].智能城市,2016,2(6) :99.

[2] 云美萍,杨晓光,李盛.慢行交通系统规划简述[J].城市交通,2009,7(2):57-59.

[3] 秦茜,袁振洲,田钧方.绿色交通理念下的慢行系统规划方法研究[J].规划师,2012,28 (S2) :5-10.

[4] 曹国华.南京中新生态科技岛绿色交通规划[J].建设科技,2011(17):34-38.

[5] SF Better Streets. Curb Extensions (BulbOuts) [EB/OL].2016[2016- 02- 17]. http://www.sfbetterstreets.org/findproject- types/pedestrian-safety-and-traffic-calming/trafficcalming-overview/curb-extensions/.

[6] 赵军舰.人性化背景下的城市道路交通设计[J].交通世界,2017 (Z1):8-11.

猜你喜欢

居住小区交叉口步行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的渠化设计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魔方小区
城市道路平面交叉口设计研究与实践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居住小区规划与设计
高层居住小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浅析
步行回家
城市道路小间距T型错位交叉口交通组织研究
城市居住小区景观的人性化规划设计方法解析
基于运行模式分布的平面交叉口汽车排放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