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伪养生信息,别再祸害我

2018-04-23

家庭医药·快乐养生 2018年4期
关键词:晚会医学公众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加强,大家逐渐重视养生保健,与此同时,互联网及新媒体终端里,涉及医学养生保健的话题最为常见,养生保健帖子比比皆是。加之各种微信养生公众号和健康管理APP的大范围传播,似是而非的养生保健方法让人真假难辨、无所适从。所以我们要擦亮眼睛,学会识别真伪,别让那些包装了高大上理论的伪方法、谣言坑了。

今年3·15,被打假的养生帖

“眼药水不治白内障”,“奶茶里面那些糖,胖得让人心慌慌”,“对喝醋软化血管的人需要耐心游说……”今年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粉丝量3000万的微信公众号“丁香医生”,用一首嘻哈风的《不上当,不上当》掀起医疗、养生消费打假风潮。

以往,人们对央视“3·15 晚会”总归有些偏见:这些问题早发现了为什么不解决?还要等晚会那天再曝光,多坑一些消费者?晚会曝光之后问题也未必就及时解决了,那晚会的意义就是吓唬吓唬我们,告诉观众吃啥啥有毒,用啥啥危险?

今年,这些以往的刻板印象被改变了。“3·15 晚会”联合国家质检总局、中国消费者协会一起,早在晚会开始之前就已经把问题解决得差不多了,最差的也是发了声明正在整改中。就是平常天天在微信朋友圈里转发的那些养生保健谣言,那些你不知道怎么解释才更令人相信的谣言,也被今年的“3·15 晚会”解决了。虽然他们没有让腾讯禁封那些公众号,却在一台2小时的晚会里把常见的朋友圈养生谣言都解释清楚了,还是请了专家、做了科学实验的。

简单总结一下,今年“3·15 晚会”上关于养生保健吃东西的辟谣宣传,大概有下面这些:

1.食物相宜相克是假的

什么西红柿和螃蟹一起吃会变成砒霜,菠菜和豆腐一起吃会生成结石,牛奶和榴莲一起吃毒过眼镜蛇……全都是假的。相关机构委托大學实验室把市面上卖的书、发的公众号文章里食物相克的说法都做了一遍实验,认定全都是假的。专家说了,过于迷信食物相克的说法,不仅会减少食物多样性造成营养不均衡,还可能被误导偏离健康饮食的大方向。

2.“XX食材是假的”很多都是假的

塑料紫菜、塑料大米、塑料包菜这些传说中的东西,商贩是不会卖给你的。用塑料做这些东西比种菜贵多了。不良商贩往西瓜里打红色素也是假的,瓜瓤很脆弱,西瓜打了针根本就放不到一天。花生泡在水里会掉色,是植物本身含有的植物色素,就像桑葚一样。面条薯片等主食一点就着很正常,食物里碳水化合物、脂肪都可以点燃。冬瓜、蓝莓、葡萄等上面的白霜是天然蜡质,无毒无害,不是农药残留。

3.关于鸡蛋的一些谣言

鸡蛋里确实有胆固醇,但人身体内的胆固醇大多数是自己合成的,从外界吸收的很少。蛋黄中有卵磷脂,也可以阻止胆固醇在血管壁上堆积。柴鸡蛋和普通鸡蛋营养有一些差别,但对于人体吸收来说都差不多。蛋壳的颜色取决于母鸡种类,跟有没有营养没啥关系。

这些在你看来可能很简单,甚至有些过时,但绝对都是中老年养生保健公众号里隔三差五就会出现的内容。

中老年人是伪养生信息最易感人群

《2017年度食品药品辟谣分析报告》显示,对于食品药品类谣言,女性比男性易感程度更高。女性在家庭中通常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对食品药品类问题更为关注,在食品药品类谣言易感人群中,女性占比36.1%,而男性占比23.9%。超过50岁的中老年人对食品药品类谣言更易感。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健康,是社会进步的一种体现。但“伪养生”大行其道,却很可能适得其反,让公众丢掉健康,甚至是因此丧命。比如一名26岁的安徽籍硕士研究生,迷信吃何首乌治脱发,最终因肝脏迅速衰竭,丢掉了宝贵的生命;养生馆随意给人扣上“气血两虚、脾胃不和”的帽子,不加甄别地进行艾灸、火罐,让人伤财更伤身。那么,伪养生信息何以能大行其道?

大众网特约评论员薛家明认为,首先缘于空巢之痛。许多老年人频频出入保健品店,其实并不是对保健品的功效有多信任,而是迷恋在保健体验店与“店友”一起谈心得、听体会,享受其乐融融的温馨感。对于长期忍受空巢之痛的老年人来说,这种温馨感无异于久旱逢甘露。正是看到这一点,养生体验馆借着舒解空巢之痛的契机,取得老年人信任,进而兜售保健品。

其次是知识荒芜惹的祸。据相关部门统计,中国居民具备健康素养的总体水平为6.48%,养生知识荒芜程度可见一斑。而这样的匮乏,也是伪养生信息横行的重要诱因。另外,伪养生信息泛滥更缘于植入式养生广告的横行。无论是微信公众号的养生文章,还是电视广播的养生节目,其实都大量植入养生广告。比如“破壁养生料理机”能够将水果等打成极细的果汁果泥混合物,充分释放食物营养;喝青麦苗汁可防癌,等等。但由于对植入性广告缺乏有针对性的监管标准,导致“伪养生”长期处于被“无视”状态,野蛮生长、大行其道。

数据显示,全国报纸有2000家,杂志1万家,但是今天微信公众号数量超过2000万,而且每天还在增长。这说明大部分的微信公众号都是私人注册管理的,这一部分人发布的信息是否可信值得商榷。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互联网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最高人民法院特聘司法信息传播专家祝华新指出,“微信降低了网络表达的门槛,谁都可以在这上面发布信息,所以网络传播的保健信息不能全信。”

伪养生信息常用“4大黑招”

知名医学专家、卫生部卫生文化委员会副会长袁钟郑重提出,老百姓对常见的“养生讲座”“养生书籍”“养生大师”一定要慎重理性对待,切勿上了“伪科学”“伪养生”的当。

警惕1:以食物代替药物

袁钟表示,由于中国传统有药食同源的观念,加上一些保健品和民间大师都提倡以食物替代药物治疗,很多人都误以为食物能够代替药物作为治疗之用,于是便产生一些吃生茄子代替高血压药物和食用生泥鳅来治疗糖尿病等的说法。他指出,这些做法不仅没有科学的根据,而且会耽误治疗,威胁健康。他强调,任何时候,食物只能起到一种辅助性的作用,不能代替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作为疾病治疗的主要手段,是经过严格的基础实验和临床实验验证的,其疗效毋庸置疑。

警惕2:以运动替代治疗

近年来随着群众体育的普及,人们都越来越意识到运动能强健体魄。尤其中国的传统功夫种类繁多,在群众中甚为流行,民间也流传着不少“气功”可治愈疾病之说。但是运动能否治病,袁钟认为,这个问题要辩证地看待。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个病例,一名40多岁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听某养生大师说运动可以治疗他的病,不用吃药,于是不服用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而坚持以运动为主,每天踢球、跑步……结果,却在一次剧烈运动后倒在了路边,再也没有起来。”袁钟表示,虽然这个例子看上去很极端、很荒谬,但事实上,现在,有很多人就正在做着这样本末倒置、违背常理的事。

“一定要相信规范化的治疗,因为,大多数疾病的治疗方法都是經由世界各国专家研究得出的科学结果,是规范化的。”他指出,不论运动还是功夫都只能起到锻炼身体的作用,以运动代替治疗的想法显然不可取,气功也是一样。“所以,患了疾病,正确的做法是到医院接受诊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或进行其他规范化的治疗,可以把适当的运动作为增强体质的手段。”

警惕3:号称“民间大师”

所谓“民间大师”通常是指一些没有正经学过中医,没有经过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却被大家所认可的“大师”。“不能完全否认,说民间大师都一无是处,他可能也懂得一些治疗疾病的方法,治病是个专业活,包括诊和治两个方面,涉及很多专业知识,包括西医的知识,因此专业资格还是很必要的。至少要能确保其懂得基本的医学知识,才有资格为病人诊治,才能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不会受到威胁,这也是国家设定专业医师门槛的因由。”袁钟表示,医学需要花很长时间学习,深厚的基础知识和演进的知识都需要系统培养,并非阅读一两本医书就能成为医生。

警惕4:含混医学新名词

第四医学、信息茶、人体科学、全息论……您是否觉得这些词语虽陌生,又看似有一些道理,颇像医学用词呢?有些“大师”就是利用这种手法,创造出一些似是而非的新名词,作出模糊的解释,再偷换进自己的概念。袁钟指出,专业的医学术语和名词是很严谨的,“如休克、免疫等都有很严格的概念,而且这些概念的边界都是很清楚明确的。而这些假医学名词,定义往往比较含混,这样解释也可以,那样解释也可以。”所以他建议,在接触到概念含糊不清的所谓医学新名词时,大家一定要多一点警惕,也可多到网上查证,或向医生求证,辨别真伪。

甄别养生信息真假 国家卫计委支招

为了帮助公众从海量信息中找到对自己有用的权威信息,国家卫计委相关专家通过文献检索,结合现场调研,并组织研讨,形成了《公众识别与利用网络健康信息建议》。希望公众利用这样一套工具,对网络养生信息进行初步的识别和判断。具体辨别方法用6个字概括,就是:可靠、可信、可用。

可靠:判断传播平台是否可靠

这种判断有4个维度:

一看信誉度。查看网站和社交媒体所属的机构是否有信誉。比如可以在网站下面查到网站的版权所有方,也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中查到帐号的简介。

二看专业度。查看网站信息是否有专业人士进行审核把关。比如网站是否有与他们合作的权威的医疗机构,再一个是他们是否聘请了权威的专业医疗卫生人员提供一些技术支持。

三看常理度。查看一些网站和社交媒体中的健康信息有没有违背常理,比如能够包治百病,这就明显违背了医学常识。

四看商业度。判断网站和社交媒体有没有推销产品的倾向。

可信:判断网络健康信息是否可信

也可从4个维度进行判断:

一看标注度。开发和传播健康信息的时候应该标明出处,让查询的人知道信息的来源和出处,也看出来源是否权威,机构是否是专业,从而知道可信度。

二看符合度。看信息发表的内容是否与作者所从事的专业领域相符合,如果符合,信息可信度就更高。

三是时限度。看信息发布的时间,我们对健康、疾病以及对医学的认识是有一个不断提升和完善的过程。10年前的观点到今天可能不一定正确。医学的发展会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方法或者新的知识,但是因为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个东西也可能存在不全面,或者某方面有缺陷。

四是认同度。看信息表达的观点是否有一定的认同度,也就是说信息所涉及的观点是否就这个领域专家或权威机构的普遍共识。

可用:查到信息以后应该怎么理解和利用

有两点要注意:

一是指导性。网络健康信息可以帮助大家掌握基于疾病防控方面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形成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知晓与自己健康和疾病相关的卫生政策。

二是或然性。网络健康信息不确定性很多,不适宜、也不能用于自身的诊断和治疗。尤其是非专业人员,自己进行的治疗可能是错误的,会延误医生对你正确的处置。不恰当的药物治疗还有一些副作用,影响健康,重病患者还可能危及生命。

>>链接

值得关注的5个健康类公众号

1.丁香医生

丁香医生是丁香园(是中国最大的医疗领域连接者以及数字化领域专业服务提供商)旗下的健康管理平台,这里有专业医生写的健康科普文章。

2.冀连梅药师

冀连梅是执业药师,畅销书《冀连梅谈:中国人应该这样用药》作者,网络上人称“中国第一药师”。凭医者的良心和严谨理性的态度撰写有温度、接地气、通俗易懂的用药科普文章。

3.好大夫在线

靠谱的健康知识储备库,谣言的强力粉碎机。每篇文章都由全国知名三甲医院的医生审核,放心!

4.营养师顾中一

顾中一是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清华大学公共卫生硕士,华西医学营养专业毕业,著有《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专注营养十年,传播靠谱又实用的健康知识。

5.健康老人帮

重庆中科云康养老产业有限公司旗下的家庭健康管理平台,与《家庭医药》杂志社深度合作,专注为中老年人提供科学、优质的健康养生知识。

猜你喜欢

晚会医学公众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19中国整合医学大会光影
古代诗人玩转公众号
小心这些美丽陷阱!
追踪潮流前线,一定不能错过这几个公众号
魔镜告诉我,你缺少时髦的APP公众号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
慈善晚会1
关于我国公众环保意识的几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