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印度“东向行动”政策:高调难掩困境

2018-04-23胡潇文

世界知识 2018年4期
关键词:印太东盟国家莫迪

胡潇文

1月26日是印度第69个“共和国日”,与往年只邀请一位外国元首作为阅兵仪式主宾相比,今年莫迪来了个“大手笔”:邀请了东盟十国领导人作为主宾,借“共和国日”之机,举办印度—东盟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莫迪政府的强势“东向行动”姿态引发关注。一方面,这些行为体现了印度对自己在东盟地区利益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印度大国情怀所面临的困境。

峰会宣言关注三个领域

2014年,“东向”政策被提升为“东向行动”政策,莫迪政府明确了其欲加强与东盟关系的决心。上任以来,莫迪频频访问东盟国家,试图塑造印度在东盟地区“无争议合作对象”的大国形象。为了拉近与东盟的关系,本次峰会主题定为“共享价值、共同命运”,莫迪更在讲话中称“印度是一个和东盟国家之间没有过节、没有争议的国家”。峰会产生了《德里宣言》,集中关注三个领域:海洋安全合作、反恐和经济合作。

在海洋安全合作方面,印度再次强调要与东盟国家一起维护海上航行自由权,支持《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有效执行并呼吁早日完成“南海各方行为准则”的制定。除此之外,印度还称要加强与东盟国家之间的海上互联互通,并敦促东盟尽快签署印度—东盟海上运输协议。在反恐领域,印度强调要打击跨国恐怖主义和铲除恐怖分子的避难所。《德里宣言》中还有要求“遵守联合国安理会关于反恐的有关决议”的表述,实际上反映了印度一直以来希望将“穆罕默德军”头目马苏德·阿兹哈尔列入联合国安理会制裁“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委员会(1267委员会)名单的诉求。本次峰会还提出了要建立空间安全合作的新议题。

上述两个领域都是安全领域的合作,印度与东盟的安全合作特别是海上安全合作具有较强的针对中国的意图。而回顾过往,可以发现安全议题一直是印度对东盟的首要诉求,也是印度进入东南亚的基石。除此之外,莫迪在这次峰会中还强调了经济外交,并突出“去军事化”的经济外交理念。在《德里声明》中列出了经济合作的几个方向:第一,发展蓝色经济,“要保护印度洋和太平洋的海洋资源”——这是宣言中唯一一处隐晦提到“印太”的地方;第二是加强互联互通,包括重申要加强航空合作;第三,在食品和能源领域,发展可再生技术;第四,积极支持和助推东盟主导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以上这些领域都不是传统的经济合作重点,突出的是高科技和新发展理念。之所以回避了传统经贸领域,多半是因为印度与东盟之间传统的经贸成就乏善可陈。东盟是印度第四大贸易伙伴,2016年的印度—东盟贸易额约为710亿美元,占该年印度对外贸易总额的10.8%,但印度长期处于贸易逆差地位。2010年印度—东盟自贸区对双方经贸合作的促进效应也非常有限,2011到2016年印度—东盟的贸易量增幅依次为:40.28%、-3.84%、 -1.93%、2.84%、-14.98%、10.01%。很多时候,印度—东盟的经济关系被拿来与中国—东盟经济关系相比较,无论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还是发展程度来看两者都是不可比的,因此印度在探讨与东盟经济关系时只好强调新的概念和合作思路。

树立新合作伙伴形象

经济一直是印度进入东南亚的首要诉求或文件中所体现出来的首要诉求,东盟涉及印度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利益:第一,东盟作为印度传统的经贸对象,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目前印度大力推进“印度制造”,东南亚无疑可以为“印度制造”提供庞大的市场和投资来源。第二,莫迪政府的“东向行动”政策近年来开始强调发展印度东北部,尤其是试图通过加强印度东北部与东盟的互联互通来打破印度东北部地缘上和经济上的闭塞状态。而莫迪政府也急需为其“东向行动”政策找到支撑,弥补其过去没有实质进展的尴尬境况。目前,印度正在积极推动印缅泰三边公路,并希望将其延长至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同时推进加拉丹河运输项目的建设,加强在环孟加拉湾多部门经济技术合作机制内的合作。第三,东盟主导的RCEP为印度提供了参加多边经济合作机制、走向“印太”市场的路径。印度既不是亚洲太平洋经济合作组织(APEC)成员也不是《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签约国,RCEP是目前唯一能够使印度合理进入“印太”市场的地区经济合作平台,有助于解锁印度与东盟地区“产业链同质”的困境,与东亚和大洋洲国家形成产业衔接。在《德里宣言》中,印度积极支持RCEP的签署。

尽管经济因素一直放在首位,但安全仍是印度在东南亚的利益基石。从地理上看,印度的安达曼群岛距离马六甲海峡仅有150公里不到的距离,因此印度一直认为东南亚对于南亚次大陆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将东南亚地区视为自身安全保护的“缓冲区”。2004年,印度颁布的《印度海洋学说》将其海洋势力范围从波斯湾沿岸扩张到马六甲海峡。对于印度来说,其在东南亚的安全利益考量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海洋通道安全,这主要指马六甲海峡的通道安全问题,马六甲对印度也非常重要,印度货物进口有40%要经由马六甲海峡。第二,印度认为东南亚地区和马六甲海峡对保障自身的能源安全至关重要。第三,非传统安全。恐怖主义、海盗和涉恐海上武器贩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是该地区当前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印度的石油进口主要来自中东、西非和中南美地区,占印度石油总进口比例为88%。印度在东南亚的能源利益,其一是与越南在南海地区进行的油气合作,印度一直声称是出于经济因素进行南海石油采集。在这个过程中,印度国有石油公司一度由于“技术原因”和勘探失败退出南海油气区块勘探,但在越南方面的不断劝说下又返回,政治目的凸显。其二是印度一直尝试与缅甸展开油气合作,但是实施进度缓慢。目前,中缅天然气管道方面印度占约12.5%的股份。除此之外,印度在东盟国家并未有显著的能源诉求。

从以上分析来看,印度在东盟国家的经济考量不在于“逐利”而在于“破”与“立”,安全考量不在于“防”而在于“联”。总体来说就是在经济上要打破印度东盟之间传统的依附于贸易投资的经济模式,树立绿色、“非军事化”的经济合作形象;打破单一的印度—东盟经济圈,寻求进入“印太”大领域;打破印度在东盟疲软的经济形象,树立合作共赢的积极角色。在安全方面,充分利用东盟的大国平衡战略,构建印度地区安全维护者的形象。

缺乏支撑的“大国情怀”

可以看出,在处理与东盟的关系时,印度是一个谨慎的前进者。一方面考虑到“印太”战略下东盟的地位可能被弱化的态势,印度没有过多提及“印太”;另一方面,在没有能力与中国直接比拼的情况下,印度在东盟问题上也避免与中国正面对抗,采取迂回战术。在美国不断掀起“印太”波澜的背景下,印度虽然在一定程度已经坐上了印度洋地区“二把手”的交椅,但还是不愿意表现出依附美国的姿态。印度想要塑造的是一个独立自主大国的形象,而不是美国希望的“制衡中国的力量”。印度希望确立其在东盟眼中的新形象与地位,成为地区安全的维护者、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在印度看来。这个目标既符合印度的大国定位,又能撑起其在“印太”战略下的身份定位。

印度有着根深蒂固的大国情怀,体现大国姿态和尊严是印度民众对其政府制訂和实施外交政策的迫切要求。但矛盾的是,印度的大国情怀始终面临着一个困境,即无法避开与中国的比较,这就削弱了其外交政策中“独立自主”的色彩。尽管从外交策略来看印度希望避开与中国直接交锋,但无论是媒体宣传还是政策分析中都弥漫着“印度对抗中国”的声音。而在成熟的、善用“大国平衡”的东盟机制面前,东盟对印度的认可,一定程度上也是建立在“平衡”中国的基础之上的。要摆脱这种困境,印度应该撇弃旧思维,在不断加强的发展伙伴关系定位下,通过与中国合作,共同维护东盟地区秩序,这才是印度对自身“有声有色大国”定位的应有之意。

(作者为云南社科院副研究员、印度尼赫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猜你喜欢

印太东盟国家莫迪
“印太”概念视野下的印度对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认知及应对
澳大利亚国防战略的调整及对印太安全形势的影响
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关系的博弈分析
“一带一路”背景下海南-东盟国家高等教育合作的现状与思考
年华如斯:莫迪里安尼笔下的平民青年
莫迪 印度做上百App表达对总理的热爱
东盟国家刑事审判制度综述
警惕印太战略“实心化”
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保护古沉船——以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古沉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