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南北极,跨越万里影响你(独家报道)

2018-04-23马俊

环球时报 2018-04-23
关键词:南北极极地科考

本报记者 马俊

4月22日恰逢第49个世界地球日,地球的南北极气候与环境的剧变正在严重影响全球气候和人类的生存环境。就在同一天,“中国高校极地联合研究中心”成立大会在北京师范大学隆重举行。多名与会专家呼吁,尽管极地与中国的整体战略密切相关,但当前中国极地人才的培养不足与极地探测技术和装备的落后,严重制约了中国极地科学的发展,同时也将影响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征程。

据介绍,极地联合研究中心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吉林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25所国内高校联合共建,旨在服务国家极地战略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北师大教授、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院长程晓表示,目前中国已建成拥有五站一船(南极中山站、长城站、昆仑站、泰山站和北极黄河站,雪龙号极地考察船)的南北极科学考察体系,其中国内高校累计已派出超过千名师生参加极地科考,拥有国内规模最大的极地研究队伍。因此极地联合中心的成立,将助推中国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的转变。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南北极与中国的距离非常遥远,然而与会专家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极地发生的一切,都与中国密切相关。在“一带一路”建设方面,北极航道被定位于“冰上丝绸之路”,而南极及毗邻的大洋洲、非洲和南美洲则是“一带一路”的重要拓展,可以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2018年1月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白皮书,更明确表明了我国对北极所持的态度。

即便对于普通中国人,南北极的变化同样会跨越万里影响到日常生活。1999年中国首次北极北冰洋考察队领队兼首席科学家陈立奇研究员介绍说,除了大家熟知的南北极冰盖融化会引起全球海平面上升、影响中国沿海发达地区外,它还直接威胁到我们的生活。他举例说,专家预计到2040年左右,北极夏季的海冰将完全融化,届时会发生北半球气候剧变。没有海冰覆盖的北冰洋海水水汽将大量而快速地蒸发,形成从北极到赤道的“漏斗”,南方冬春季将可能频繁发生冻雨等特殊天气。

尽管极地研究与中国的未来发展密切相关,但现实情况依然不容乐观。程晓介绍说,虽然我们目前已经拥有“五站一船”的南北极科学考察体系,但整体上看,在极地装备领域,我们还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起步较晚,国家投入也有限。美国、苏联、澳大利亚等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南极设立科考站,而中国直到1985年才建成第一座南极科考站长城站。当前我们在极地还是以能力建设为主,主要集中在科考站设施修建,缺乏大型科研项目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过程,相关科研需要漫长时间的积累,中国科学院院士、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长姚檀栋回忆说,上世纪80年代他在读博期间,曾在美国阿拉斯加参与过一个关于北极冰盖的科研项目,几十年过去了,现在该项目依然在进行。相比之下,目前我们的极地科研主要还是以短期项目为主,这反过来也影响了中国极地专业人才的培养,部分学科甚至出现萎缩的尴尬局面。

另一方面,极地科学仪器需要面对严峻的自然环境,尤其是各种电子设备需要抵御超低温,这在技术上提出了特殊的要求,需要培养专门的技术人才从事相关技术的开发。程晓告诉《环球时报》记者,从高精度极地科学仪器到运输用的固定翼飞机,目前绝大多数都需要进口。

此外,由于极地自然环境恶劣,各国越来越多地应用卫星参与极地监测。2017年7月,两颗美国卫星发现一座面积相当于上海的超级冰山与南极冰架分离,漂向南美洲。程晓表示,类似事件通常都是由欧美科学家告诉世界,反映的正是中国极地遥感卫星能力的缺失。目前中国各种遥感卫星普遍缺乏极地模式,如今中国极地科研所用的卫星数据几乎完全依靠欧美。不过他也提到,由于特朗普政府否认全球变暖,美国用于地球科学的预算被大幅削减,例如已持续40年的海冰监测卫星项目就面临断档风险,我国是国际航天大国,理应在该领域发力,有望填补美国退出后出现的空白,体现出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程晓介绍说,目前北师大计划在今年年底发射BNU-1极地观测小卫星,监测范围可实现对南北极的快速完整覆盖,所有数据免费公开下载,除服务极地科研,还可为极区航行船舶提供可靠的冰区航行保障服务。▲

猜你喜欢

南北极极地科考
可怕的极地雪融
勇敢与小心
气候 南北两极异常升温30°C
如果地球被我们吃掉了
恐龙跑得快吗
在极地盖房子
极地之星
中国南极科考30年历程
出行南北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