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金锁记》中的修辞格

2018-04-22陈萱子

文教资料 2018年36期
关键词:语言美金锁记修辞格

陈萱子

摘    要: 《金锁记》是张爱玲的著名中篇小说之一,文章语言优美动人,其中不乏精彩的修辞活动。本文将从语言的均衡美,侧重美,联系美的方面深入分析《金锁记》中的修辞活动以及修辞活动所带来的效果。

关键词: 金锁记    张爱玲    修辞活动    语言美    修辞格

《金锁记》主要描写了麻油店出身的底层女子曹七巧,迫于封建社会的种种压迫,最终由一个正常美丽的姑娘变成了带着黄金枷的疯子,不仅自己沉沦于世俗,还将儿子女儿带向深渊的故事。

陆稼祥在《辞格的运用》中提出了使用辞格的四项原则,即:1.注意内部特点;2.适应外部关系;3.遵循辨证规律;4.争取美感效果。黎运汉在《汉语修辞学》中提出了辞格接受原则:1.知其所以然原则;2.适应题旨情景原则;3.当作认知媒介的原则;4.形神兼会原则。而张爱玲的文字一向以优美动人,善用修辞格著称,《金锁记》中也有大量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符合前面两位所述的原则,修辞格为《金锁记》增添了更为灵动的语言,出彩的语言也是促成《金锁记》当今文学地位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将根据语言的联系美,侧重美,均衡美三个方面,并结合文中典型例子来加以探究。

一、语言的联系美——比喻手法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世间万事万物都是联系的,语言也如此。而比喻就属于语言联系中的超常联系手段。王希杰的《汉语修辞学》中说“比喻是利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用其中一个事物来展现、阐释、描绘相关事物,交相辉映,混为一体。”比喻一般分为明喻,暗喻和借喻,而《金锁记》中运用了大量了比喻手法,完美的展现了语言的联系美。

明喻有清晰的本体与喻体,并且常有比喻词“像……”“似……”等出现。而在《金锁记》中,明喻是张爱玲使用最多的修辞手法。例如:(1)“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陈旧而迷糊。”将本体月亮比做泪珠,不仅在形状上十分贴切,并且由于月亮与泪珠的联系使全文开头便渲染出了凄凉悲怆的氛围,为后文曹七巧以及儿女不幸的一生做了铺垫。(2)“她睁着眼直勾勾朝前望着,耳朵上的实心小金坠子像两只铜钉把她钉在门上──玻璃匣子里蝴蝶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张爱玲将金坠子比做铜钉,曹七巧比做蝴蝶标本,不得不称赞这个比喻精妙绝伦,曹七巧不正如蝴蝶标本般被封建礼教所限,行尸走肉般的生存吗?曹七巧嫁给瘫痪的少爷后,生活被上了贞洁的枷锁,生命也渐渐失去了色彩,如这没有灵魂的蝴蝶标本可谓同病相怜。整个比喻使曹七巧更添悲剧色彩,也暗含了张爱玲对于这个人物的理解。(3)“酸梅汤沿着桌子一滴一滴朝下滴,像迟迟的夜漏——一滴,一滴……一更,二更……一年,一百年。真长,这寂寂的一刹那”这里将“酸梅汤”比作“夜漏”于读者而言是十分陌生的,本体与喻体的距离相对较远,于人也就越新奇。张爱玲抓住了酸梅汤滴落时缓慢的动作和夜晚静谧缓慢的相似点,在这里七巧发现了姜季泽有要骗钱的痕迹,最后一丝爱情的残痕也被擦干磨尽,酸梅汤清爽与夜晚的冗长昏暗形成的对比也如世人的生活与七巧绝望内心的对比。

暗喻是本喻体都出现,而中间用比喻词换成了“是、变成、构成了”等连接。当比喻词换做“是”等时,也加强了句子的肯定意味(1)“她再年轻也不过是一颗较嫩的雪里红——盐腌过的物品是失去生命力的,这句话是用来描写长安,可见虽然年轻,但在母亲的摧残下长安一点点失去了生命的希望。长安一步步蜕变成一个绝望而死气沉沉的曹七巧的过程正如这雪里红一点点在盐的浸泡下失去生命力的过程。

借喻是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来叙述。(1)”九老太爷站起来一脚踢翻了椅子,也不等人搀扶,一阵风走得无影无踪,众人面面相觑,一个个悄没声儿溜走了。”这里直接用一阵风代替了九老太爷,是一个很明显的借喻,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九老太爷迫切离开曹七巧和当时的混乱局面的心情。(2)“三十年来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我认为这句也属于借喻,将黄金比做枷锁,更加体现出了曹七巧一生对于金钱的追寻,也暗示了黄金正是曹七巧悲惨一生的源头之一。“金锁”的出现不仅点明了题目,也展现了七巧被上锁的一生。

比喻是张爱玲在《金锁记》中运用得最多的手法,也是最能体现张爱玲的创作风格的手法。她的比喻中以明喻为主,并且张爱玲的比喻新颖有创意,给了读者很强的陌生感,很好的增强了读者阅读的新奇感和兴趣,这也正是成就这篇小说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语言的侧重美——反复手法的运用

语言只有有所侧重,有轻重之分,才能更好的突出主题,在侧重美中,反复是一个很重要的修辞手法,在《金锁记》中出现得也最多,所以在此选择反复手法进行研究。反复可以强调语义重点和感情,营造一种特殊的气氛。当一个概念在人们脑海里不断重复时,能使事物得到突出和强调,使感情得到加强。“人们在反映客观事物,阐述事理,进行议论性的分析和论述时,有时为了增强表达效果、突出某種意思,特意重复某个词语与句子,即用同一的语句,一再表达强烈的情思。”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说到。

《金锁记》中出现了三种反复的形式:字词的反复,句子的反复,意象的反复。

首先是字词的反复。《金锁记》中有大量的叠词,例如:“七巧低着头,沐浴在阳光里,细细的音乐,细细的喜悦……”“细细的”不断的出现,塑造出了本文少有的温暖的,娇羞青涩的曹七巧的形象,让读者沉浸在曹七巧的喜悦中。这里“细细的”侧重表现了七巧羞涩小心的一面,也为后来七巧的恶毒世俗的一面做了铺垫。

再来是句子的反复,例如“告诉我那故事,往日我最心爱的那故事,许久以前,许久以前……”这是长安深夜时的哼唱,侧重表现出了长安内心的孤寂与憧憬,产生一种欲言又止之感。而“七巧道:“天哪,你没挨着他的肉,你不知道没病的身子是多好的……多好的……”中的“多好的……多好的……”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曹七巧对于丈夫残废的惋惜与自卑,以及对于完整家庭的深深渴望。

最后便是意象的重复,《金锁记》中,“月亮”两个字不断的以各种形式出现,有时像泪珠,有时像脸盆。提到月亮本会想到古人对月饮酒,对月当歌的场景,但在这里则变成了一个凄惨恐怖的意象,象征了封建制度对人的笼罩,使全文处于浓浓的悲凉忧悒的氛围中。

张爱玲运通过字词的反复和句子的反复展现了人物的心理状况,并引发读者的思考,而通过“月亮”这个意象的反复,并且贯通了全文使文章具有更强的连贯性,同时也奠定了文章的悲剧基调。

三、语言的均衡美——对照手法的运用

鲁道夫曾说“平衡使人称心愉悦。”文学也是如此,所以语言的均衡美便尤为重要。对照正是属于语言均衡美中的一员,对照就是把两个对立的事物或一个事物的两个对立的方面放在一起。他使文章内容紧凑,语言铿锵,语势贯通。张爱玲在语言的均衡美方面运用了对照的手法较多,所以本文也只选取对照手法进行探讨。

《金锁记》中的对照多用于表现人物前后形象,性格变化的时间对比,例如长安由一开始在母亲去羞辱过校长的“在街上遇着了同学,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无地自容,只得装做不看见,急急走了过去。”变为“每逢她单叉着袴子,扠开了两腿坐着,两只手按在胯间露出的凳子上,歪着头,下巴搁在心口上凄凄惨惨瞅住了对面的人说道……”读者可以明显的看出在曹七巧的熏陶下,长安已经渐渐失去了温文尔雅的样子,逐渐步了母亲的后尘。长安前后的变化在文章结构上也产生了联系,使得文章更加有头有尾,行文均衡。

与此类似的还有长白的妻子芝寿的变化,由新娘子的“新娘戴着蓝眼镜,粉红喜纱,穿着粉红彩绣裙袄,进了洞房,除去了眼镜,低着头坐在湖色帐幔里。”到最后“月光里,她脚没有一点血色──青、绿、紫、冷去的尸身的颜色。”“芝寿直挺挺躺在床上,搁在肋骨上的两只手蜷曲着像宰了的鸡的脚爪。”都淋漓尽致的展现了一个可怕的家族對于这个美好少女身心上的摧残,“尸身”和“宰了”也都暗示了最后芝寿悲惨的结局。张爱玲仔细的交代的芝寿的前后变化也给了读者一个很好的阅读体验,对于文章的主旨理解更加深入。

更加典型的是在小说的结尾,“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瘦骨如柴的手臂往上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能相信它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就连出了嫁之后几年,镯子里也只得塞进一条洋绉手帕。”这里“滚圆的胳膊”和“镯子里也只得塞进一条洋绉手帕”也很能体现对照带来的均衡美。七巧身材的变化很能体现出她几十年来生活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时光流逝,青春不再,七巧晚年的凄惨。对照的手法也使得文章结尾更加和谐稳定。

对照手法的运用不仅强化的主题,更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展现了一个完整的人物变化,对于文章的主旨和艺术手法是十分有效的。

综上所述,张爱玲在《金锁记》中主要运用了比喻,反复,对比三种辞格不仅增添了文章语言色彩,更加体现出了语言的联系美,侧重美,均衡美。而通过三种手法的相互配合运用很好的展现了曹七巧自私恶毒的人物形象以及儿女的悲惨命运,封建家族对人身心的迫害。张爱玲灵活的辞格运用十分值得后人学习借鉴以提高自身的文学功底。本文通过对三种辞格并结合原文中的语句探究、比较,呈现出了这篇著名中篇小说《金锁记》的语言之美。

参考文献:

[1]王希杰.汉语修辞学(第三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何学琼,易杏.《金锁记》中的比喻修辞[J].钦州学院学报,2014,29(4):47-50.

[3]黎运汉,盛永生,主编.汉语修辞学[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陆稼祥.辞格的运用[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5]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重庆:重庆中国文化服务社,1945.

[6]张爱玲.张爱玲作品选[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语言美金锁记修辞格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香港舞台剧女王”焦媛和她的《金锁记》
试论《金锁记》对《狂人日记》的继承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阅读教程》三、四册修辞格分析
悲悯中的苍凉一一透过《金锁记》看张爱玲小说的底色
“奇问”修辞格的特点、功能及判断方法
《金锁记》改写改译的曲折历程及其分析
互文性理论与汉语修辞格的关系探析*——以汉语仿拟修辞格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