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综述

2018-04-19池静

活力 2018年24期
关键词:综述精准扶贫

池静

【摘要】本文对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认为目前我国旅游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领域:旅游精准扶贫的含义、路径及机制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同时还认为,如何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转换为社会保障,如何运用更多新技术如大数据技术提升精准扶贫效果和效率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这是相关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

【关键词】精准扶贫;旅游精准扶贫;综述

引言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逐步形成和完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是中国政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关于贫困治理的指导性思想。

旅游产业作为一个绿色的朝阳产业,因其带动作用强,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被自然地和精准扶贫联系在了一起。2014年,国务院首次提出“旅游精准扶贫”,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将“旅游扶贫”列为我国十大精准扶贫工程之一,同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未来五年要加大推进乡村旅游扶贫的力度,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扶持600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开展乡村旅游,实现每个重点村乡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万元。这不仅为我国旅游扶贫工作明确了发展目标,也使旅游扶贫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属于精准扶贫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它在以往旅游扶贫研究的基础上有了更精深、更细化的研究重点。

一、旅游精准扶贫研究述评

为了了解关于中国旅游精准扶贫的研究,作者检索了国内外的相关数据库。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3个主要的数据库所收录的所有学科类别的文献进行“跨库检索”,采用“高级检索”模式,通过输入关键词“旅游”“精准扶贫”和“农村、乡村”进行“模糊查询”,我们检索到从2015年至2017年12月的相关研究文章、报告共计600余篇。其中,硕博士论文24篇,占4.3%;报纸208篇,占37.8%;期刊320篇,占58%。综观这些文献,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旅游精准扶贫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3个领域:旅游精准扶贫含义及其路径、机制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旅游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等。

(一)旅游精准扶贫的含义、路径及机制研究

在我国,首次完整提出“旅游精准扶贫”概念的是在2014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促进旅游产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31号)中的第七条——加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2015年,时在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的指出,与其他扶贫方式相比,旅游扶贫是充分运用市场机制的扶贫,效率高、成本低;是造血式扶贫,可以由脱贫直接跃升到致富;是广泛受益的扶贫,带动性强、覆盖面宽;是物质和精神“双扶贫”,持续性强、返贫率低;是富有尊严的扶贫,有利于相互尊重、平等交流;是促进和谐的扶贫,有利于社会稳定、生态文明;是促进国际交流的扶贫,有利于增进国人与世界各国人民的了解、助力世界和平,在我国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邓小海等学者在旅游精准扶贫基础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工作,大致确立了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基础框架。他认为,旅游精准扶贫是精准扶贫理念在旅游扶贫领域的具体应用,是典型的产业扶贫模式,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地区的旅游扶贫开发条件、不同貧困人口的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的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以实现“扶真贫”和“真扶贫”目标的扶贫方式。相对于传统粗放式的旅游扶贫而言,旅游精准扶贫是一种全新的扶贫方式。邓小海等进而指出,如何提高我国旅游扶贫的精准度是旅游扶贫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要提高旅游扶贫的精准度,就必须对旅游扶贫进行精准识别,也就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人口状况,运用合规有效的程序和方法对旅游扶贫项目、旅游扶贫对象进行精确区分、辨别。他提出了旅游扶贫目标人群识别的市场甄别机制和“意愿一能力”识别模型以及旅游扶贫项目识别的“RHB”框架。邓小海还探讨了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的措施,指出旅游扶贫精准帮扶是旅游精准扶贫的关键,是增强旅游扶贫目标对象造血机能的核心。可根据旅游扶贫精准帮扶的实施层次,构建“三位一体”的旅游扶贫帮扶体系,即地区层次帮扶(旅游扶贫开发条件改善帮扶)、社区层次帮扶(贫困社区建设帮扶)和个体层次帮扶(贫困人口旅游扶贫参与帮扶)。

(二)旅游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经验、问题和对策研究

精准扶贫机制是在全世界扶贫领域一个强有力的创新,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旅游精准扶贫也不例外。学者们多立足于个案寻找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总结出能够推而广之的路径和方法。

马斌斌,鲁小波选取了2015年国务院扶贫办和国家旅游局贫困村旅游精准扶贫试点村作研究对象,以位于海棠山自然保护区周边的大板村为例,借助问卷调查、半结构式访谈法发现,周边居民并没有从海棠山旅游发展中直接受益,海棠山旅游发展并未带动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活动的非常少,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受当地居民意愿和自身条件的影响比较大。

胡柳认为并非所有贫困乡村都适宜选择乡村旅游扶贫方式,乡村旅游扶贫有其适用性条件。目前乡村旅游扶贫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存在“精英俘获”现象,真正的受益者更多的是贫困地区的富裕人群,扶贫目标偏离,即扶贫精准度不够。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应主要基于鼓励乡—城流动,激发乡村内生性发展动力,驱动乡村旅游经济提质、提速,农民增权、提升贫困人口旅游发展获利能力、实现精准扶贫等路径。

林巧、杨启智按照依托资源的不同和实际发展情况,将旅游扶贫试点分为景区依托型、交通依托型、资源(文化)依托型、民族村寨型和新村风貌型等五种类型,并选取景区依托型的宣汉县鸡坪村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不仅在乡村旅游发展上该村存在交通建设滞后、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基础薄弱、脱贫难度大等问题,而且在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也存在以下挑战:旅游产业扶贫效应存在滞后性,特别是短期效应不明显;贫困户由于文化素质、技能技巧、劳动能力、家庭给养负担和资金等方面条件限制,参与旅游产业的能力更加缺乏,难以直接参与旅游业;旅游业带头人培育和精准扶贫理念产生冲突;过于强调发展乡村旅游业,造成旅游业同其他产业争夺资源,抑制了其他产业发展,产生替代性竞争,同时导致物价上涨,使居民的生活成本增加。

龚蔺、贺梦婷、江丹、邓维杰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开展乡村旅游精准对接插花式贫困的探索研究。插花式贫困是指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区域存在的分布范围不集中、呈点状分散的贫困乡村或农户,这些群体被“发达”所掩饰,相对贫困状况凸显。如贫困户观念落后,对乡村旅游认识不足;乡村旅游从业人员要求高,贫困户进入难;乡村旅游扶贫不精准,扶贫作用不明显;贫困户脱贫后的返贫风险防范等问题。文章还基于产业链理论,对景区经营模式、景点经营模式、景区景点依托经营模式这三种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分别可采用的对接插花式贫困户精准扶贫的方法和途径做了探讨。

也有文献分析了一些成功经验,如王新歌、虞虎、李萍、林明水、陈田以河北涞水县为例,对该地区旅游精准扶贫识别进行了案例实证。研究發现,在旅游资源丰富、客源充足的涞水县,旅游精准扶贫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地采用“自下而上”的方式,即在驻村帮扶干部的带动下,让村民表达自身在旅游扶贫项目选择上的意见,参与到旅游扶贫项目开发识别决策中;在目标人群层面,涞水县的旅游扶贫对象不局限于贫困村的贫困人口,对于已经发展得比较好的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也给予了较大关注。

(三)旅游精准扶贫开发工作的其他专题研究

随着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利用社会学、经济学、信息技术学等学科视角和方法对这一领域展开思考,使得研究层次越来越立体,构架越来越丰满。

苏小燕通过考察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重渡沟村的乡村旅游发展及其对村民社会保障的影响,探讨乡村旅游是否造成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后果,进而在理论上厘清中国本土乡村背景下市场主体与政府的博弈如何让乡村旅游的社会功能实现最大化,在实践中为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现提供创新路径。研究发现,洛阳栾川重渡沟村的社会保障在乡村旅游的影响下经历了3个阶段:1999年前未发展乡村旅游时受国家干预主义影响较大,1999-2004年乡村旅游发展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的影响,而2004年至今的实践体现了经济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主义的融合,实现了政府与市场、公平与效率、权利与责任的相对均衡,实践中已初步实现了以就业保障为基础、以养老保障以及最低生活保障等为内容的乡村社会保障的全面提高。

林移刚、杨文华认为我国旅游扶贫实践长期采取的是资源驱动型的旅游开发方式,旅游生产要素不合理的配置与利用成为制约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瓶颈。贫困地区应制定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合理配置各种旅游生产要素;提升劳动、土地和旅游资源等旅游初级生产要素利用效果;创新和发展企业家才能、技术和信息等旅游高级生产要素,提升贫困地区发展乡村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田翠翠、刘黎黎、田世政以高山纳凉村旅游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利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以贫困户个体、贫困家庭、纳凉村社区3个层面25个测评指标的旅游精准扶贫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力图为扶贫政策的优化提出针对性的建议,为其他地区旅游精准扶贫工作的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这些都是从各个方面对旅游精准扶贫研究的推进和深化。

二、结论和讨论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扶贫效果世界瞩目,这也意味着还需要帮扶的人群是真正难啃的“硬骨头”。正如王介勇等指出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自然地理条件较为复杂的地区,人口流动性较强,长期居住在贫困地区的主要为留守老人或病残人员,表现为弱劳动能力和低文化水平。

作为一种“产业扶贫”方式,旅游业基于环境和资源的区域陛发展特性和旅游扶贫招商与项目选择,而非基于社区实际和贫困人口利益诉求等客观情况。旅游业对从业人员有一定的门槛要求,但大多数贫困户受限于自身的经济实力、能力素质、发展观念等主观因素,往往被旅游业拒之门外,导致扶贫效益“漫灌化”现象较为普遍,也就是旅游业目前扶的更多的是具有一定经济实力和能力素养的“居民”,而真正贫困的人仍在为自己的生计绞尽脑汁。

虽然有许多的问题和困难,但是越来越多的成功经验和案例表明,旅游精准扶贫还是大有可为的。目前许多学者紧紧围绕贫困人口在旅游中的作用、参与程度、参与中存在的障碍以及现实和潜在的经济利益和其他利益等的问题,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了深度研究,这些都为今后进一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笔者认为,如何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收益转换为社会保障的提高,如何运用更多新技术如大数据技术等提升精准扶贫效果和效率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这是相关研究工作者所面临的挑战,也是重大的机遇。

猜你喜欢

综述精准扶贫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面向自动问答的机器阅读理解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施工机群配置优化研究综述
精准审计的现状研究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