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汗水铺就通畅大道

2018-04-19雪归

芳草·文学杂志 2018年2期
关键词:工地

雪归

在位于青海湖之东的新兴地级市海东,有一个地名寓意吉祥美好的新区——平安区。百多年来,众多民族在平安区祁家川一带往来迁徙,使这里渐渐成为多民族混居的地区,其中蒙古族祁家部落西祁土司——成吉思汗的第六代子孙,曾经在此地显赫一时。

蒙古族青年祁之强,就来自祁家川一个名为三合的小村庄。

三合村不大,全村三百余户人家只能靠天吃饭。贫瘠土地上的产出仅仅能够解决温饱。而上有两个姐姐、下有一个妹妹的祁之强,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随着父母年龄渐长,看着在庄稼地里一辈子苦苦刨食辛苦操劳了一生的父母,一年到头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盐巴、肥皂等生活必需品只能靠老母鸡下蛋换两个钱,祁之强心有不甘。

初中毕业后,祁之强选择了外出务工。那一年祁之强年仅17岁。

好男儿志在四方,儿子要外出闯荡,做父母的虽是万分不舍,但不得不随他的心愿让他去打拼。

那是1995年的春天,祁之强第一次跟随老乡外出务工。在甘肃一个百余人的建筑工地上,只有祁之强和他的同伴二人来自青海。因为工人中当地人居多,对外地人的排斥导致祁之强每天在工地上只能做最重最累的活。每天工作13个小时,调灰、搬砖、扛水泥、拉架子车,一趟一趟地来运输,单调而乏味的工作每天只能换来八块钱的收入。因为工地上人多,每天能够吃饱饭已经很不容易。挥汗如雨的辛苦自不必言说,对父母和亲人的牵挂成了祁之强在外苦拼的最大动力。

时间的指针转眼拨到农忙季节,祁之强踏上返家秋收的旅程。

再次回到家中,在庄稼地里劳作,收割、转运,打碾,这一切在祁之强看来似乎什么都没有变,又似乎一切都变了。

当祁之强拿出自己在工地上务工的几百元收入交给父母时,一辈子很少见到这么多钱的父母显得十分吃惊。儿子的努力终于可以让他们一家人过一个异常丰盈的中秋和春节,再不用为节日用品的购买发愁。

汗珠子掉下去能摔成八瓣的土地,曾让父母累弯了腰,却没有让二老真正享受到应有的幸福。祁之强看着日益年迈却还要靠天吃饭的父母,不甘心自己的一生只是复制父辈曾经的日子。

1997年春,祁之强和一个罗姓朋友贷款买来一辆拖拉机,从三合村出发,二人轮流驾驶向着八百多公里外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班玛县行进。

这一路,用风餐露宿来形容并不为过。那时,从西宁通向果洛的公路并不十分通畅。他们的拖拉机在坑坑洼洼的沙土路上颠簸行进,几乎要把人的五脏全部给颠出来。这也罢了,吃饭、住宿皆是难题。饿了,自己把锅支起来,烧点热水煮点面都是奢侈的,大部分时间只能吃从家里带的已经变得干硬又冻得异常结实的馍块。累了困了,就在没有水的涵洞、桥底、断墙根席地而睡,或者就在车厢里,天当被地当床。

这一路整整走了四天,祁之强他们才到达目的地——果洛。这里地处青藏高原腹地,黄河源头。这里高寒缺氧、气温低、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年均气温零下4℃。

开着拖拉机在风里行进,风吹得脖颈下巴的皮肤皲裂不说,转一下脖子都疼痛不已。而手和脚早已冻得僵硬,仿佛不是自己的,连握方向盘都困难。棉帽上挂满了冰碴,整个脑袋全是白的,只留眼睛在外面。冷啊!除了冷还是冷,想穿厚都没有多余的衣服。那个春季,果洛高原渗入骨髓的冷,让祁之强至今想起都忍不住要打寒噤。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一路行进的艰难,让祁之强萌生退意,甚至想着以后给多少钱都不再到这里来。

在工地上,祁之强的主要工作是拉运石方。一块又一块石头要自己装上车,拉运到目的地后,又一块一块卸下来。在那个叫作野马岭的偏远工地上,白天祁之强进行高强度的劳作,晚上,苦干十多个小时的他倒头便进入梦乡。夜里,被冻醒后却再难入睡。一方面担心贷款还不了,另一方面,严重的高原反应让祁之强头痛难忍,流鼻血,心慌气短。加之因为工地地处偏远,买不到菜,白水煮面让他食欲全无。一个月下来,消瘦不少。

那时,十多个人同睡在一个帐篷里,照明只靠一盏柴油燈,住宿条件极差。没有床板,地上铺一片塑料布权当防潮,人就在上面睡觉。果洛高原阴晴不定的天气也让祁之强吃尽了苦头。太阳出来时晒得人干疼,而起来一片云就是一阵雨。时常是帐篷外面下大雨,帐篷里面下小雨。

许多人当了逃兵。但祁之强熬过来了。

不知是谁说的,熬过难熬的,还有更难熬的。

在祁之强的记忆中,最艰难的当属2007年。

那时候,有了初步积累的祁之强,准备做石料加工。经过一番考察后,他在海北祁连投入了三十多万,购进全套碎石生产线设备。但是因为原材料缺乏,加之市场判断失误,以及地理环境等等原因,最终,祁之强投入的钱血本无归。

身无分文的祁之强和同伴开着他的东风康明斯车返回海东的路上,连给汽车加油的钱都拿不出来。屋漏偏逢连阴雨。半路上,汽车电瓶又被小偷偷走。被困在半途的祁之强进退两难,不得不拦下过路车去找朋友借钱。

祁之强至今忘不掉朋友见他时吃惊的表情。朋友眼中,当时的祁之强一身油污不说,头发老长,脸乌黑,只有两只眼睛依旧明亮,活像一个叫花子。

辛苦一年,最后只剩下一堆铁疙瘩。祁之强为了偿还欠款和发放工人工资,石料加工的生产设备不得不低价卖出,而那辆车,也不得不贱卖。

也许有些人会因此一蹶不振,最终放弃,但祁之强说,男儿不记苦。他再次选择重新开始。

2009年,在家里坐不住的祁之强选择去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在大柴旦投入公路建设的大潮。缺少资金的他不得不再次去借钱,买了两辆二手翻斗车,几个人合作,投入40多万,开始了规模化的工程建设。这可以说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工程保质按期的完成,为他赢得多方好评。随后,他带着他的队伍又承接了多地段的公路工程建设。

同年,祁之强成立了海东市志强劳动服务有限公司,彻底走出曾经资质不够、人员匮乏的困境,以雄厚的技术力量、坚实的经济基础和灵活的经营方式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掀开工程建设的全新篇章!

劳务公司成立以来,每年带领300多当地农民工外出务工,为解决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民实现脱贫致富搭建了平台,发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二十年来,公司累计发放农民工工资4000余万元。从2012年开始,公司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金额达15余万元,几年来,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施工队伍,也给了祁之强信心和勇气。

2016年冬,祁之强的海平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成立大会上,许多人在平安区一同见证海平路桥发展历程中又一个辉煌的历史时刻,分享这份努力的成果与喜悦,迎接又一个全新起点的开始。

从无到有,南小到大,祁之强凭着他的坚韧和努力,逐步建成一个以道路、桥梁、市政建设、建筑施工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通过多年的拼搏与努力,公司拥有一支管理严谨、技术过硬的施工队伍,先后参建了共和至玉树高速公路一期D4标和二期D5标、大柴旦至查尔汗公路B标、德令哈至香日德高速路5标、民和至小峡一级公路8标、大武至班玛公路B2标等多条公路和互助烈士陵园改建工程的多项施工建设,目前公司已完全具备承建1亿元范围内的工程及各种应急、抢险、保通的施工任务和能力,在业界有着不俗的业绩和良好的口碑。

经过多年的工程建设实践,祁之强深深体会到,只有真诚用心、保质保量的建设施工,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可、信赖和支持,这也是海平路桥长久发展的驱动力。他郑重承诺,将一直遵从“诚实做人、诚信做事”的宗旨,坚持走“抓质量、重合同、守信用”之路,以“科学管理、精心施工、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为方针,以一流的项目团队建设一流工程。

愿海平路桥的明天更加美好!

(责任编辑:李娟)

猜你喜欢

工地
工地上的一对夫妇
顽皮的小朋友
波比的小工地
执着
在考古工地的现场如何上厕所
天哪,熊有翅膀还会飞?!
思维游戏
建筑工地不好玩
热闹的工地
工地不是游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