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机构增量的多路径方法

2018-04-19姜建丰

上海房地 2018年3期
关键词:黄浦区床位供给

文/姜建丰

当前时期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传统的居家养老已不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新的养老设施供不应求,成了当前社会发展的短板。在供需发展不平衡的情况下,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优化结构调整。本文通过供给侧改革思想方法的实践,提出将现存的闲散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采取三个路径增加养老资源的供应,以应对养老资源供不应求的现状。

在2015年1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到“供给侧改革”,随后在G20峰会、APEC的演讲中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全面阐述,即在适应新常态的逻辑下,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大结构性改革力度,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优化结构调整,用存量改革促增量调整。

为了应对严峻的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民政部强调在“十三五”期间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养老床位覆盖率要达到30‰。现阶段养老机构数量不足,养老服务的供需矛盾较为突出,区域养老设施资源失衡、专业化服务与管理人才缺失、养老床位空置等问题统称为养老设施的配置失效,需要采用供给侧改革的方法加以解决。

一、上海人口老龄化与养老机构现状

全国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为1.77亿,65岁以上达到1.18亿,其人口占比分别为13.26%、8.87%。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占比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占比为10.1%。部分城市老龄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数)比例已超过了总人口20%。

上海是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依据《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从2016年到2020年,预计本市户籍人口中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平均每年增加约20万人,到2018年预计突破500万人,2020年预计超过540万人, 占本市户籍人口比重将超过36%。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数量将持续攀升,上海人口高龄化的态势十分严峻。“十三五”期间,庞大的老年群体以及由此产生的养老服务需求,给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劳动力结构、社会结构的调整带来机遇和挑战。

为了应对老龄化问题,近年来,上海的养老服务事业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养老设施正在加速建设,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得到了鼓励,养老服务需求与供给之间的矛盾得到了初步缓解。2015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人数达到30万人,养老机构床位达到12.5万张,全市“9073”的养老服务格局(即居家养老占老人数的90%、社区养老占7%,机构养老占3%)基本形成。其路径方法值得其他省市借鉴。

下面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在黄浦区政府的强力支持和推动下,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指导实践,充分调动本区域内的可利用资源,盘活现有资源,采取多路径的方式,实现本区内养老机构资源的增量供给。

二、 养老机构增量路径之盘活“闲散土地”

黄浦区半淞园街道335-03地块是净地,因该地块占地面积小,难以规划使用,故一直将该地块闲置。该地块占地面积为1638平方米,东临西藏南路,西侧为锦绣家园高层住宅小区,南侧为底层商业用房,北临徽宁路。盘活此“闲散土地”,建一座222张床位的养老设施,建筑为地下两层、地上七层,项目主要为高龄、失智、失能的老年人提供居住、医疗、保健、康复和护理等服务。该项目总建筑面积为6885平方米,养老设施的占地面积为748平方米,建筑覆盖率为45.6%。

图1 黄浦区半淞园街道335-03地块平面图

通过供给侧改革的方法将闲散的土地开发建成当前短缺的养老机构,缓解了社会养老机构供需矛盾。但因该项目的场地狭小,施工安排难度较大,目前该项目仍在积极推进中。该项目的成功实践,将对其他类似的闲散土地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养老机构增量路径之更新 “工业厂房”

黄浦区普育西路103号为老旧的工业厂房,其占地面积为6294平方米,共有房屋建筑单体27幢,建筑面积合计9839平方米。除少许几幢建筑为混合结构之外,其余建筑均为1-2层砖木结构简屋,还有部分无证搭建建筑。

在黄浦区政府相关部门的全力支持下,为简化手续,规避工程及周边居民矛盾等风险,既要合情、合理、合规,又要安全、快速、高效,区政府将此项目定为“房屋大修”项目。决定采取“留、改、拆”并举的方式,保留1、6号楼,改建加固2号楼,拆除3、4、5号楼。把原有27幢建筑单体整合为6幢大楼,即3幢建筑在原址上改建,其余零星建筑拆除后集中翻建,建筑高度和建筑面积总量均保持不变,规划安置养老床位数400张。

图2 工业厂房项目改造前后

该项目通过“留、改、拆”并举的方式,将原本闲置的旧厂房更新为大型的养老机构,解决当前或未来几年养老床位紧缺的问题,这实际上就是供给侧改革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四、养老机构增量路径之微改“办公建筑”

黄浦区丽园路111号为办公建筑,该建筑总建筑面积约4000平方米,地下室一层,地上七层,建筑占地面积487平方米,用地面积1550平方米,建筑覆盖率为31.4%。原先的办公楼使用情况为:上海市某机关单位利用1-4层作为办公场所;上海东亚房产利用5-7层作为办公场所。2017年初上海市某机关单位更换办公场所,此后该建筑楼1-4层一直闲置。为解决区内养老机构紧缺的问题,黄浦区政府提出,贯彻落实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对该栋建筑进行微改,首先搬迁5-7层的上海东亚房产,然后将整栋建筑楼通过装修改造方式变成养老机构,根据方案设计,微改后该建筑能建成150张床位的规模,而这样的微改装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

该项目通过微改存量办公楼,采用供给侧改革的方法,将闲置办公楼变成符合养老功能要求的建筑,以解决当前市区内养老床位短缺的弊端,其成功经验对全市类似项目的实施,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五、结论

当前,国家正面临着人口老龄化趋势,必须重视对养老问题的研究,相应的资源向老年人倾斜也是必要的。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供给侧改革的方法,对原有闲置资源进行适老化更新,能增加养老床位722张,且改造时间短,社会效益显著。国家的土地资源是有限的,社会的需求是无限的,而且面对时代的发展、供求关系的变化,供给侧改革可以充分地再利用现有资源。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利用供给侧改革可以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变化的是时代的需求。

[1]陶卓霖,程杨,戴特奇,李雪.基于公平最大化目标的2020年北京市养老设施布局优化[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609—1616.

[2]黄健,谭珊珊.江苏省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现状、困境及出路[J].西北人口2011,32(6):55—58.

[3]颜秉秋,高晓路,季珏.城市养老设施配置的微观模拟与规划政策分析:以北京市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2):1586—1597.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H].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猜你喜欢

黄浦区床位供给
小米粒去哪里
黄浦区积极推进节能降耗“十四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
虹口区发改委到黄浦区调研建筑节能工作
黄浦区积极推进2018年节能减排工作
上海市医疗机构床位分类研究:基于德尔菲专家咨询法
医院何以床位论英雄?
区域养老床位预测方法探析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