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当代新闻报道的“低龄化”现状

2018-04-17蒋珊珊盛琬婷肖春凤

科技传播 2018年6期
关键词:新闻报道

蒋珊珊 盛琬婷 肖春凤

摘 要 近年来,技术的迭代更新和舆论场的众生喧哗推动了新闻业的变革,使当代新闻报道逐渐呈现出“低龄化”的趋势,主要表现为:语言修辞的标签化、叙事态度的鲜明化和表达方式的多元化。文章将以“汤兰兰事件”为主要案例,探讨当代新闻报道“低龄化”的原因及表现,对新闻业“童年的崛起”这一现象作出思考。

关键词 汤兰兰案;新闻报道;低龄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07-0042-03

张志安教授团队提出:2017年我国新闻业主要发生的五个方面的重要变化,其中,“新闻从业者方面,呈现职业化与社会化传播者‘此消彼长的态势;新闻内容方面,媒体融合转型正日益适应移动传播叙事形态变化。

当下众媒和智媒交融的时代,新闻生产过程被重新建构。”而在这被重构的新闻生产语境下,新闻报道所出现的“低龄化”趋势,在“汤兰兰案”的报道中得到明显的体现。

2018年1月30日,澎湃新闻一篇题为《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的报道引起网络舆论哗然。次日,新京报发表时评《被全家“性侵”的女孩,不能就这么“失联”着》进一步激化了公众舆论。随后,众多媒体纷纷转载,汤兰兰案一时间登上微博热搜榜。报道讲述了女孩汤兰兰(化名)从7岁开始被父亲、叔叔、爷爷、老师、乡邻等人强奸的事,14岁那年,小女孩向当地警方写了举报信,全家因此入狱。2017年汤兰兰母亲出狱寻找女儿,澎湃新闻和新京报立场鲜明地偏向母亲一方,并在行文中多次提到:汤兰兰去哪了?两篇报道均受到网友质疑,2月1日,黑龙江五大连池政府办公室官方微信号发文回应汤兰兰案,并称其母“串联炒作企图翻案”。

1 新闻报道“低龄化”的时代背景

新闻报道“低龄化”的出现,是時代不断发展和变迁的产物。自工业革命以来,媒介从传统媒体时代跨进新媒体时代,且在未来的10年将进入智媒体时代,正如麦克卢汉所言媒介即讯息,媒介技术能影响媒介产品形态。

2017年,从众媒到智媒,直播、短视频、VR/ AR、传感器、无人机等新媒体技术在新闻业领域应用愈发广泛,新闻报道呈现视觉化、游戏化特征,例如各种有趣的H5新闻、大数据可视化新闻、动新闻等报道形态,不仅能够让受众在愉悦的状态下接受新闻,实现更好的阅读体验,甚至还会引发二次传播。

另外,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予受众史无前例的话语权,导致舆论场多元互动、众声喧哗现象。

据第41次CNNIC报告显示,中国网民年龄集中在30岁以内,初中学历占比最大,网络舆论呈现非理性、情绪化的特点也与网民结构有关。网络舆情作为社会情绪的皮肤,当下新闻媒介通常通过对舆情的把握来不断调整编辑方针,且随着社会转型,“受众”已转变为“用户”,社会心态和社会需求都发生改变,年轻网民对严肃议题的关注度整体减弱,对软新闻的偏好高于硬新闻,例如2017年在年轻网民中流行的丧文化、佛系文化等社会心态,也表明网民拥护诙谐、拒绝严肃的阅读偏向,而媒体适时回归用户本位,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生产新闻产品,进而提高受众的阅读体验。换句话说,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媒体对受众阅读偏好的迎合使当下的新闻报道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2 新闻报道“低龄化”的内涵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专家学者对新闻报道的“低龄化”现象做出明确的界定,下面笔者将具体结合当下新闻生产的语境和传播实例做一个简单的诠释。

如汤兰兰案中,澎湃新闻和新京报因为出现明显的态度倾向和煽动性文字,而引起读者的强烈不满。显然,不管是媒体出现态度倾向,还是读者引导舆论反击,这都与传统的“讲故事”式新闻报道形式有明显的不同,而这种倾向性却与当下盛行的VR、AR、H5、短视频新闻产品的特征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如2018年春节期间由人民日报推出H5活动“@所有人,习近平总书记给咱送春联啦!”,因为其极强的趣味性和游戏性而引发网民的积极参与,读者通过活动上传照片、选取春联生成自己的祝福页面,然后分享到朋友圈引发广泛传播。

在此之前,类似的H5趣味性活动,如人民日报的“晒军装照”“晒十八岁照”无一例外,一次又一次刷爆朋友圈。我们把新闻业中出现的这种传播现象和特点,归结为当代新闻报道出现的“低龄化”特征。

所谓的新闻报道“低龄化”并不是指年龄上的低龄化,而是泛指当下新闻业在表达方式、内容选择和态度呈现方面出现的一种非常接近儿童性格特征的新趋势。如在表达方式上出现的VR、AR、H5、短视频等新闻游戏形式,以高度的交互参与性让新闻阅读更接近于儿童参与游戏的体验;在内容的选择上,越来越倾向于趣味性和娱乐性的追求;而在新闻报道中立场明显、追求个性化宛如儿童所表现的爱憎分明的性格。

总的来说,当下“低龄化”的新闻报道呈现出明显的体验游戏化、内容趣味化和态度鲜明化的特点。

3 新闻报道“低龄化”的现状

3.1 语言修辞的标签化

19世纪80年代,随着导语在新闻写作中的普遍使用,“倒金字塔结构”应运而生,成为新闻写作的常用形式,即将最重要的事实放在最前面,按照信息的重要性依次书写。

当今互联网时代,信息呈几何级数爆炸增长,其数量已远远超出人们可以接受或理解的范围,新闻的重要性在与“眼球经济”的博弈中地位发生变化。在这种媒介环境下,媒体组织尤其是新媒体平台开始在新闻语言的修辞上寻求改革,并逐渐形成了当下以注意力为主导的新闻写作模式。正如五彩斑斓的糖果对小孩的吸引一般,媒体试图用醒目的标题、简洁的标签对新闻的表面进行包装,力求最大限度地获得受众的目光、吸引受众的注意。

澎湃新闻报道《寻找汤兰兰:少女称遭亲友性侵,11人入狱多年其人“失联”》,标题中“寻找”“亲友性侵”“11人入狱”等字眼将寻人、强奸、犯罪等敏感话题聚集在一起,极大地点燃了大众的好奇心,文章一经发布便获得大量关注与讨论,达到了吸引注意的目的。随后,微信公众号“新闻晨报”发布文章《【惊】“妈,我怀孕了,是我爸的!……》,这一标题极度迎合了受众想要一探究竟的猎奇心理,进一步推动了网民热议的高潮。然而,从理性角度分析,作为性侵案的受害者,汤兰兰不应成为众矢之的,她也有权利“失联”,以免受到被告人的再次伤害。由此可见,媒体在拟定标题时往往选择将重点放在“如何增强吸引力”,而不是客观事实。

此外,在新浪微博平台中,对于“汤兰兰事件”所关联的标签(或关键词印象)包括:“性侵”“悬而未决”“刑讯逼供”“未成年人保护”“翻案”等,标签短小通俗、简洁明了,却能使人们展开幻想,产生进一步了解的欲望。作为新闻报道低龄化现状的表现之一,新闻语言修辞方面层出不穷的“标题党”“标签化”现象就像是事物外围精美的包装纸,引导着人们靠近并一层层展开,获得小孩子收获礼物般的满足心理。

3.2 叙事态度的鲜明化

除了语言修辞的标签化,新闻报道在叙事态度上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以往,我们在谈到童话时,首先想到的便是爱憎分明的人物性格,但是现在,爱憎分明不再限于童话,传播业态中的各媒体也越来越趋于表现出爱憎分明的新闻叙事态度。所谓的爱憎分明的叙事态度即是指在新闻报道或述评新闻事实时,媒体所表现出的一种鲜明的立场和思想倾向。

自19世纪美国新闻界提出“客观性报道”后,一直被各国新闻人奉为金科玉律,“不偏不倚”地报道新闻成为新闻报道是否客观的一把重要的参考尺子,但是在追求个性化呈现的时代下,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堂而皇之地表明自己“有态度”,把自己对新闻的立场和看法明确地告诉读者,报道中呈现的爱憎分明的态度犹如童话中的坏人和好人一样,一目了然。

如汤兰兰案中,澎湃新闻题为《10年前,14岁的她以性侵等罪名把全家送进监狱,然后失踪了……》的报道,作者的主观倾向性明显,在事实真相还没有查明的情况下,用了“送”“失踪”等字眼,把矛头直指汤兰兰,有失客观、公正。而在报道内容中,运用了大量对话、细节描写,让读者形象地感知事件发生的背景、经过,但是全文运用单一信源,仅限于一方的说辞,其中的立场和态度尽显不余。

事实上,类似这样的出现立场倾向的报道并不稀奇,这是当下叙事态度的一种趋势,爱憎分明、“惩恶扬善”似乎已成为一种常见现象。

3.3 表达方式的多元化

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进步,我国4G网络全面普及与纵深,5G网络也已进入试验阶段并逐渐推入市场,5G网络高性能、低延迟与高容量的特性使得视频等大容量文件的传输更加便利。在此基础上,新闻报道表达形式的重心逐步从静态的图文并茂发展到动态的短视频、H5等,诸如“晒军装照”“守护繁体字”等新闻游戏层出不穷,“无视频,不新闻”的视频时代由此到来。

同时,媒体的发展正在从互联网时代步入人工智能时代,媒体与智能的关系日渐密切,VR、AR等技术在新闻报道领域成功运用,智能技术将成为未来媒体发展的核心动力。新闻表达方式的多元化与人性化发展降低了人们阅听与理解的门槛,使新闻报道得以触及到更大范围的受众群体,使人人都有机会获取新闻,甚至参与其中,即使是小孩子也有“入场卷”。

在“汤兰兰案”的新闻报道中,2月3日,微博@新京报我们视频发布“汤兰兰案”调查视频,用一段11分51秒的视频介绍了10年前的事件经过,以及對已出狱5被告人、家属、相关律师、警方、法院、相关证人及汤兰兰身边相关人士的采访,力图厘清案件疑点。通过这种以时间为脉络,集画面、声音、文字、场景等因素于一体的动态表达形式,受众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到整个事件的经过与发展。

相比于以往“图片+文字”的表达方式,动态化的展现让受众仿佛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目睹了事件全程,从而对事件产生更清晰的认识与理解。在智媒体展现形式方面,VR和AR技术的实现给受众带来了更完善的阅读体验。如果说短视频、H5等表达方式使人的视觉、听觉感官得到结合,那么VR、AR则在此基础上延伸了触觉的体验,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第一人称代入感。

2016年,VR产品首次被应用到全国两会报道中,新浪网推出VR全景式报道《人民大会堂全景巡游》,通过变换手机角度,就可以看到大会堂内部的各个角落。

2017年,VR则更加人性化,更具互动性和参与感,人们对新闻故事的体验和感知也更加全面深入。技术更新所带来的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已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使新闻报道成为全民参与的“乐园”。

4 对“低龄化”现状的思考

诚然,新闻报道“低龄化”的出现,一方面为人们带来更好的阅读体验和更广泛的传播效果,但另一方却也存在不少缺陷,如由于过分追求形式而导致专业主义的缺位和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承等问题也日益凸显。

4.1 新闻报道“低龄化”的优点

4.1.1 宏观政策视角:优化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我国社会主义新闻事业一直以来坚持的路线,如今,技术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受众获取信息的准入门槛,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接触、了解各种不同类型的新闻,满足其不同需求,这正是“群众路线”在当代互联网时代环境下得以优化的体现。

4.1.2 中观媒体视角:提高传播效果

对于媒体机构来说,当代新闻报道的低龄化现状对提高传播效果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新闻内容在游戏化、娱乐化的展现方式下更容易到达广泛的受众群体,继而吸引更多潜在受众的注意,扩大新闻报道的影响范围,促进其影响力的提升。

4.1.3 微观个体视角:完善受众体验

新闻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受众阅听体验的完善,不管是动态的视频、动新闻、H5,还是沉浸式的VR、AR,都能更加充分地调动个体感官,使受众的感觉神经得以延伸,从而获取身处新闻故事“第一现场”的感受。

4.2 新闻报道“低龄化”的缺点

4.2.1 媒体层面:新闻专业主义的缺失

低龄化的新闻报道在内容层面需要作者注重写作手法,视觉化、形象化的难点就在于主观性和客观性的把握上,在“短平快”的互联网世界,媒体人一味求新求快,往往忽视了报道的质量。同时,在VR/AR新闻报道中,一些题材是否适合沉浸式阅读还需要进一步探索。个别媒体一味追求受众阅读体验,只注重浅层的视觉效果而忽视深层的叙事逻辑。在增强新闻报道游戏化、趣味化的同时,客观、公正、真实、全面依然是新闻报道的底线。

4.2.2 受众层面:批判精神和深度思考的缺乏

关于大众媒介对受众的负面影响,技术学派、批判学派的学者都有过精彩的论述。尼尔·波兹曼的《娱乐至死》《童年的消逝》《技术垄断》,以及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等都描述了在娱乐化、游戏化的媒介产品的涵化下,受众久而久之丧失批判精神,缺乏理性思考,成为容器人、沙发土豆。经验学派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假说也是相似的观点,而现在的媒介技术可以让新闻报道从二维变成三维,在感官上更加强了沉浸感,虚拟与现实的边界逐渐模糊。新闻报道内容的爱憎分明也在引导受众“先定义后理解”,一方面强化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受众的深度思考。

4.2.3 社会层面:舆情效应的激化

在注意力经济为主导的策略下,商业媒体“标题党”现象屡见不鲜。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纷繁复杂,网络成为人们舒缓情绪的解压阀,无论是集中讨论还是发生情绪化的隔空对骂,不仅受到受众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也有媒体议程设置的作用,后真相时代,媒体应该引导受众理性对话,而新闻报道的低龄化可能导致受众的情绪走向理性的反面,加剧舆论场的撕裂、对立。

5 结论

总的来说,新闻报道“低龄化”趋势的出现,虽然带来的挑战颇多,但这同时也是当代技术和时代语境共同结合的产物,所以对于这种趋势的出现,我们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因噎废食”,而应该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上,清楚地认识到:在不久的将来,新闻“游戏化”“趣味化”“爱憎分明”等将可能成为新闻报道的代名词。而与“低龄化”紧密相连的“童年的崛起”现象将社会所广泛认可和接受。

此外,由“童年的崛起”现象所引起的新闻业态范式变迁,在既带来机遇又提出挑战的语境下,也给新闻传播研究带来了崭新的课题。在众多传播形式相继涌现的时代下,如何更好地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如何更好地进行舆论引导,如何面对“低龄化”报道所带来的文化传承挑战等,都将成为人们亟需研究的崭新课题。

参考文献

[1]CNNIC第4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8:1-31.

[2]张志安,李霭莹.2017年中国新闻业年度发展报告[J].新闻界,2018(1):6-13.

[3]袁端端.新聞何以有态度——以网易“有态度的新闻”为例再论新闻的客观性[J].青年记者,2011(7):49-50.

[4]王芮.网络新闻报道的倾向性研究——以社会热点事件为视角[J].天中学刊,2017(10):41-44.

[5]迈克尔?舒德森.新闻社会学[M].徐桂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1-293.

猜你喜欢

新闻报道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论新闻报道中的流行语
浅析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彰显以人为本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论广播新闻报道角度的选择
如何做好时政新闻报道
新闻报道在舆论引导中的作用
深化“走转改”在新闻报道中践行群众路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如何让新闻报道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