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鏖战敦刻尔克的天空

2018-04-16风伊万

航空知识 2017年11期
关键词:敦刻尔克诺兰空战

风伊万

“我们的空军在哪里?”

1940年5月27日至6月4日间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堪称历史壮举,来自英国、法国、荷兰和挪威等国的933艘船只将33.8万联军官兵撤回后方,使之成为日后盟军反攻的重要力量。时隔半个多世纪后,有位英国年轻人也特意乘坐小船抵达敦刻尔克,体验了当年横渡英吉利海峡的困难和危险。他就是后来以 《蝙蝠侠之黑暗骑士》三部曲、《盗梦空间》和《星际穿越》等大作而蜚声影坛的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

诺兰虽说在好莱坞扬名立万,却是在伦敦出生和长大的,对英国人引以为豪的“敦刻尔克奇迹”并不陌生。他自编自导的《敦刻尔克》不同于通常意义的战争电影,而是以独特的叙事手法讲述一个关于“希望就是武器,生存就是胜利”的惊险故事。当年代号“发电机”的撤退行动并不仅仅是英国海军在调度船只投入跨海救援,滞留敦刻尔克的英国远征军也在组织地面防御并安排撤离顺序,英国空军则负责进行空中掩护。同样,诺兰也在电影当中设置了陆、海、空三条剧情线,虽然持续的时间各有长短,但通过人物的活动交织在一起,让观众从不同的视角体会到那种背水一战、死里逃生的紧迫感。

《敦刻尔克》开场没多久,在海滩上列队等候撤离的英军就遭到德国飞机的一连串俯冲轰炸,死伤一片。一位士兵气愤地喊道:“我们的空军在哪里?”随后,3架“喷火”战斗机出现了,尽管他们一路上打下了多架敌机,但也先后被击落或迫降。英国空军真的没有尽力去保护海滩和海面上的友军吗?无论当时的亲历者还是现在的观众,都会产生这样的愤懑和疑问。

事实上,当时英国空军的状况比一路败退的地面部队好不到哪去,也到了有心无力、勉强支撑的境地。经过半个月的苦战,英国空军已元气大伤,以至于战斗机司令休·道丁恳求首相丘吉尔不要再将宝贵的空中力量派去支援法国。到5月底驻防英国东南部的第11战斗机大队就剩下260多架堪用的战斗机,21个中队里要留下5个负责本土防御,只有约200架可用于掩护撤退行动。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英国空军仍奋力出击,为挽救同胞和国家的命运而战。

以寡敌众的空战

在“发电机”行动期间,英国飞机跨海作战受到航程限制,无法在交战空域久留。第11大队起初计划每天从黎明到傍晚时分,每50分钟派出一个中队的12架战斗机,轮流到海上航线和敦刻尔克上空执行掩护任务。这种小批多波次的做法适合日常巡逻,一旦遇到德军由轰炸机和战斗机组成的大机群时就难以招架了。为了缩小数量劣势,第11大队后来改为每次让4个中队同时出发,但飞行员缺乏大编队协同作战的经验,连各中队的无线电频率都不一样,结果升空后又变成各行其是,无法持续有效地形成保护伞。

此外,正如观众看到的,英国战斗机当时还在沿用三机编队的作战模式,由一架长机带两架僚机,一个中队分成4个这样的小编队。这种模式要求僚机紧跟长机,要分散精力去保持队形,容易被敌机袭扰。而德国空军率先采用两个双机编队组成的“四指”队形,在空战中的配合更为灵活,让对手大吃苦头。

希特勒之所以下令停止从地面进攻敦刻尔克,掌管德国空军的赫尔曼·戈林夸口单靠空中打击就可收拾被围残敌是原因之一。其实经过连续鏖战,此时的德国空军也遭受了不小的损耗,一些部队的可用飞机比开战时少了一半,还要兼顾其它任务和准备下一阶段的作战行动。另外,许多轰炸机的基地还在德国后方,每天只能出动一次。这些都影响了德国空军对敦刻尔克的打击力度,不过相对英国空军还是在数量和主动性上占有一定的优势。

5月27日即“发电机”行动正式展开的第一天,德国空军出动300架次轰炸机,在战斗机护航下大举空袭敦刻尔克。投下的350吨炸弹将港口和铁路几乎全毁,还击沉多艘船只。当地上千人丧生,而炼油厂被炸后持续冒出的浓烟就成了最显眼的城市定位标志。英国空军有287架次战斗机投入拦截,打下15架德军轰炸机,但在混战中也折损了14架“飓风”和5架“喷火”。由于数量和战术等方面的不足,英国空军连续多日都吃了亏,英德空战损失比在28日高达14:3,29日的14:14看似平手,但也没能阻止狂轰滥炸给撤退部队和船只造成的严重损失。

30日的恶劣天气让德军暂停了空袭,撤退行动相对顺利。但到31日午后天气转好,德军机群再次肆虐敦刻尔克。英国战斗机仍然没能扭转局面,损失比达到19:10。第二天德国空军更是倾巢出动,先后派出轰炸机和战斗机上千架次。而英国空军只有267架次战斗机轮番迎战,以寡敌众之下取得16:14的损失比已属不易。由于6月1日遭受轰炸的损失太大,撤离行动被迫改为夜间进行。之后3天德军的空袭强度因天气不佳和任务转移等原因明显减弱,英方的压力才随之减轻。

不仅是英国空军在为“发电机”行动出力,英国海岸司令部也派出171架次飞机进行海上护航。为了阻滞德军的攻势,英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还多次出动轰炸机攻击敌人前沿阵地,为撤退争取时间。在敦刻尔克空战中,英国空军共击落德军42架轰炸机和36架战斗机(另有6架被舰船火力击落),自己损失的战斗机就有30架“飓风”、20架“喷火”和6架“无畏”。而从5月10日德军发动进攻,到6月4日撤退行动结束,英军已损失了931架各型飞机,飞行人员伤亡、被俘和失踪达1 500多人。

飞行员的赞歌

由于战局危急,英方原先估计只能从敦刻尔克撤出四五万人,但在军民各界不抛弃不放弃的共同努力下,实际获救人数多出好几倍,其中三分之一是法国和比利时等国人员。戈林的牛皮吹破了,除了天氣干扰和德军组织不力外,英国飞行员的不畏强敌顽强阻击也起到重要作用,否则联军的损失会更大。然而英国空军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经过法国之战后战斗机司令部只剩下331架主力战斗机(另有36架储备),在随后的不列颠保卫战中一度捉襟见肘。

在掩护撤退期间,英国空军每天出动的战斗机最多时也不过300架次。而且大多数空战都发生在内陆或海面上,或是被云层遮蔽,在敦刻尔克海滩上等候撤离的英军士兵很少能看见自己飞机的身影,挨炸之余自然对空军怨声载道。更让英国飞行员憋屈的是,当他们低空飞过时,往往会招来友军从地面和舰艇上不分青红皂白地射击。有的飞行员在海滩附近跳伞或迫降后,还遭到冷眼相待,甚至被拒绝登上撤离的船只。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丘吉尔事后也表示空军为保障撤退成功所取得的成就被低估了。

在电影当中,空中部分的时间线最短,空战的规模也不大,但同样是对“敦刻尔克精神”的体现。英国飞行员在油料不足的情况下,宁可放弃安全返航的机会,也要阻止敌机继续轰炸,直至在海滩迫降被俘。而最后熊熊燃烧的“喷火”,也可以视为英国军民不屈不挠、战斗到底的信念象征。

《敦刻尔克》是诺兰执导的第一部以真实历史事件为题材的电影,为此他请来历史学家作顾问,一起到英国走访了包括老飞行员在内的大撤退亲历者,力求还原当时那种绝境求生的战场氛围和心理状态。为了让观众在2D画面中也有身临其境的沉浸感,影片的大多数镜头是以视角更大的IMAX规格拍摄的。而且诺兰尽可能少用电脑特效技术,代之以真实的道具和拍摄手法,连外景地都选在敦刻尔克当地。在出镜的那支民间船队中,就有20艘是参加过撤退行动的老古董。

就拍摄难度最大的空战部分来说,摄制组找来3架还能飞的“喷火”战斗机(两架Mk.IA和一架Mk.VB),其拥有者是美国富豪丹·弗里德金。他是狂热的飞行爱好者和飞机收藏家,创办了空军遗产飞行基金会及其飞行表演队,这次不仅愿意提供飞机,还亲自驾机参演。为了拍到座舱内景,还特别改装了一架雅克-52双座教练机,将座舱和机身弄成“喷火”的式样,并架上IMAX摄影机,让飞行员带着演员边飞边拍,两者的位置按取景需要可以前后对调。由于双座型的“喷火”前后座舱间隔较远不便拍摄,因此才选择了大小跟“喷火”相仿的雅克-52,诺兰也亲自搭机升空寻找感觉(顺便提一下,他的祖父曾是“兰开斯特”轰炸机上的领航员)。另外也制作了模拟座舱活动平台,用于近景拍摄。

德军的Bf 109E由历史飞行公司所有的一架HA-1112-M1L扮演,这是当年西班牙经德国授权仿制的同型战斗机。由于换装了跟“喷火”一样的罗尔斯·罗伊斯发动机,机头与原版有所不同,很早以前就在《不列颠大空战》等电影中充当过同样的角色。敦刻尔克作战时Bf 109E还没有采用黄鼻头的涂装,这次出现在影片中是便于观众看出它与“喷火”的区别。而He 111和Ju 87轰炸机就得靠遥控模型来以假乱真了,坠海和焚烧的“喷火”也是用实体模型充当的。一些飞行和空战场景还动用了轻型飞机和直升机进行伴飞跟拍。

虽说影片中只有寥寥几架飞机在交手,但全程实拍并不轻松,必要时一天要飞十几次的起落。经过后期剪辑处理后,最终在大银幕上展现出颇具冲击性的视听效果。当然个别细节不免失真,比如汤姆·哈迪扮演的英国飞行员连续经历几次空战,按“喷火”的携弹量可支撑不了这么久。而他的座机没油后还能在低空长时间盘旋,又打下一架“斯图卡”后才落地也显得有点夸张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还有一个没露面只在无线電里发声的带队长机飞行员,是由英国老戏骨迈克尔·凯恩配音的,他在1969年的《不列颠大空战》中就扮演过“喷火”飞行员。

责任编辑:王鑫邦

猜你喜欢

敦刻尔克诺兰空战
敦刻尔克的奇迹
最强空战王
“敦刻尔克大撤退”六十年
诺兰电影文化特质的多维解读和综合探究
——《克里斯托弗·诺兰电影文化研究》评介
“大章鱼”
空战之城
《敦刻尔克》不止是战争史诗
“85:0”的叙以空战
神奇的克里斯托弗·诺兰
大空战——20世纪最著名的六次重大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