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东坡诗词散文中的风景园林美学

2018-04-13严文丽郭丽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苏东坡散文诗词

严文丽 郭丽

摘 要:苏东坡作为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其部分诗词散文对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有着特殊亲近与钟爱,每到一地,总会留下许多关于当地风景的佳作,至今仍为后世吟唱。苏轼的诗词散文无不体现着山水地形美、气候天象美、建筑艺术美、色彩音响美和联想意境美。

关键词:苏东坡;诗词;散文;风景园林美学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位列我国古代“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他是集词人、散文家、新派画家、书法家、工程师等于一体的集大成者。他的一生历经坎坷与磨难,但其一生又是极其幸运的,他见过大自然多姿多彩的美,感知过寄情山山水水的愉悦与畅意,领略过田园风光的清纯绮丽。他的诗词散文无不描绘着一幅幅绚丽多彩的山水画卷,无不体现着风景园林美学特征,是我国诗歌美学上的一个里程碑。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从景来,画从景来,美跃纸上”。

一、风景园林美学

风景园林美学是人们对生活的审美意识与优美的园林形式的有机结合,这种美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是自然美的概括与再现。园林借助自然山水、树木花草、亭台楼阁、假山奇石与物候天象等物质要素,营造一定的艺术空间,形成艺术意境。再结合春夏秋冬四季之景,延长园林景观的时间空间,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亦或是社会意识形态。风景园林美是各种要素之美的相互融合,是形式美与内容美的高度统一,其主要内容包含山水地形美、气候天象美、再现生境美、建筑艺术美、工程设施美、色彩音响美与联想意境美等。

陈丛周曾说:“中国美学,着重意境,同一意境可以不同形式之艺术手法出之。诗有诗境,词有词境,曲有曲境,画有画境,音乐有音乐境,而造园之高明者,运文学绘画音乐诸境,能以山水花木,池館亭台组合出之,人临其境,有诗有画,各臻其妙,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中国园林,能在世界上独树一帜者,实以诗文造园也。”园林对历代文人雅集吟咏产生重要影响,文人们在园林中产生了许多绝妙好词。苏东坡作为伟大文学家,其诗文无不描绘着风景园林,也无不体现着风景园林美。

二、苏轼诗文中的风景园林美学

(一)山水地形美

《超然台记》写道:“凡物皆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非必怪奇玮丽者也。”世界上所有东西,他都认为可观可乐,凭借对世间万物这样的认识,他才有“入峡喜巉岩,出峡喜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的胸怀去拥抱千变万化的自然。“乌台诗案”后,一生坎坷,但他依然看到自然无尽的宝藏:“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前赤壁赋》)。在他看来,只要是接于目而感于心就是美。同时,他对美的认知与赞美是全面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雄伟壮丽的名山大川;“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前赤壁赋》)是千尺峭壁、滔滔江水的著名古战场赤壁。

(二)气候天象美

气候天象是自然界各种物理现象,包含风雨、雷电、霜雾与光。大自然因为变幻莫测的气候天象而独具韵味。他的诗词中多描写不同天气情况下的景与人,以抒发自己内心情感。“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饮湖上初晴后雨》)天晴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下雨时,青山迷蒙苍茫,若隐若现。潋滟与空蒙两个叠韵词,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后两句用妙比,清雅典丽,浓淡相宜,美丽动人,留给人们无尽联想。诗人写清晨日出、红雾:“江边日出红雾散,绮窗画阁青氛氤”(《犍为王氏书楼》); 写响雷、黑风、飞雨:“游人脚底一声雷,满座顽云拨不开。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写气态、声势:“江寒晴不知,远见山上日。朦胧含高峰,晃荡射峭壁。横云忽吹散,翠树纷历历。行人挹孤光,飞鸟投远碧”(《过宜宾见夷中乱山》)。最妙的属《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连天。”天上涌起片黑云,像泼翻的墨汁,霎间,半边天空昏暗。黑云直向湖上奔来,眨眼间,泼下倾盆大雨。湖面溅起无数水花,黄豆般的雨点打到船上,像天老爷撒下千万颗珍珠,船上乒乓作响。远处群山依然映着阳光,不过是一场过眼雨罢了。从乌云突起,到暴雨骤至,忽又风过雨霁,初晴的湖上水天一色,写出了景象瞬息变幻的美感。苏轼具有“捕风捉影”的艺术功力,才能抓住大自然的风云变幻,展示生命律动,表现出气候天象美。

(三)建筑艺术美

建筑作为中国园林造园要素的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在园林中起着重要作用。园林建筑布局灵活多变,将人工美与自然美融为一体,形成巧夺天工的效果。苏轼诗文中体现了中国古典建筑大部分类型,有写墙的“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蝶恋花·春景》),写台的“破镜重圆人在否,章台折尽青青柳”(《蝶恋花·佳人》),写楼的“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水调歌头》),写轩的“记得小轩岑寂夜,廊下,月和疏影上东墙”(《定风波》)和廊的“东风袅袅泛崇光,夜色空蒙月转廊”(《海棠》)。

然而,建筑不是单一个体,通常建筑建于山水之中,配置花木绿草,将自然美提升到更高境界,同时使建筑具有独特艺术美。《喜雨亭记》道:“亭以雨名,志喜也。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为亭于堂之北,而凿池其南,引流种木,以为休息之所。”堂屋北边修了一座亭,南面开凿了一口池塘,引来流水,种上树木花草,把亭子作为休息的场所。亭与堂屋、水、植物,人工与自然美的融合。建筑不是孤独的,似乎可以看见诗人在亭中观花、冥坐与会友。这正是完整和谐之美。文中还写了喜雨亭名字由来,这喜,是因雨能下,更是因雨能润泽万物,造福百姓,建筑的纪念性质由此衍生。

此外,《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提到空间内向与外向、看与被看、主从与重点等传统造园技法。《望江南》写道:“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即看与被看,诗人登临远眺,满城风光尽收眼底。城中千家透过蒙蒙细雨只得欣赏隐隐约约的超然台。

(四)色彩音响美

色彩音响美是风景园林美学的重要形式,园林是一幅五彩缤纷的天然图画,是一篇袅绕动听的美丽乐章。绿树红花、白墙黑瓦、风声雨声与鸟声琴声等,汇聚一堂。他写道:“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杂栏梨花》);黑黍黄粱初熟后,朱柑绿橘半甜时”(《与毛令、方尉游西菩提寺二首》其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深红浅紫从中发,雪白鹅黄也斗开”(《次荆公韵四绝》);“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蝶恋花》)。他运用多种色调来表现丰富的画面层次感,大自然的黄、橙、红、绿等颜色被他描写得明亮艳丽。梨、柳、黍、粱、柑、橘等植物也一一纳入诗中,加之色彩描述,增添了活力。缤纷色彩引起读者审美意识的萌发和广泛的美感共鸣。

苏轼诗中不仅有赤橙黄绿,还有奇妙的音响。“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新城道中二首》)是风声;“白灰旋拨通红火,卧听萧萧雨打窗”(《书双竹湛师房二首》)是雨声;“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李思训画长江绝岛图》)是浆声;“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琴诗》)是琴声;“歌声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逢逢”(《满庭芳》)是歌鼓聲。还有鸟声、雷声、犬吠声等,声声入耳。此外,苏轼不是只描写色彩或音响,而是将色彩和音响所赋予的视觉、听觉相互交融,汇聚五感,达到无比和谐统一。正所谓:声音是听得见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见的声音。妙哉!

(五)联想意境美

联想和意境是造园艺术特征之一,景物通过人的联想与对比,达到见景生情,弦外之音的效果。意境是属于主观范畴的“意”与属于客观范畴的“境”二者结合的艺术境界。“意”和“境”分别是情与理、形与神的统一。情理、形神相互渗透,虚实有无相互协调,形成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与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崇春江晓景二首》)。诗人抓住冬去春来季节变换时的景物特征,描绘了初春的动人场景。竹林外桃花初放,鸭子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此时也正是河豚逆江而上的时候。将要回游的河豚从画上是看不出的,诗人用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十分真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汇通,形与情紧密结合,大自然优美的迎春图,给人温暖的意境。苏轼诗词之所以有联想意境之美,与他的禅学思想是分不开的,他的诗文中常直接阐明禅理或以佛家典故表达禅思。“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空与静是禅宗境界。空者,心虚而无欲也;静者,心定而不乱也。有此心境,即可化腐朽为神奇,方可“了群动”与“纳万境”。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不也是空与静吗?曲径通幽、花木掩映、绿树成荫、亭台楼阁等不也是对幽静空灵、弃绝尘俗的意境和平静安详精神境界的追求吗?

三、结语

得与失、成与败、逆与顺、荣与辱乃至苦与乐,造就了苏轼独特的一生。他在诗词歌赋的艺术实践中,向人们展示着不尽不断的美,他从中也因此获得了生命意义与艺术精神的最高价值。他善于把握自然变化与生活点滴中的特点,用诗词文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集绘画、哲理、园林景观于一体,使读者从中感受到自然万物的美丽奇特,并赋予园林景观诗情画意的特性。所以,他独特的美学价值取向与艺术风格,对风景园林美学体系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建设具有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全八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全六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 [宋]苏轼著.东坡志林[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5]陈从周.说园[M].济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

[6]王文捷.苏轼山水诗文中自然美观探析[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05):146-150.

作者单位:

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

猜你喜欢

苏东坡散文诗词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苏东坡《献蚝帖》
苏东坡与佛印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