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场关于食物的战争

2018-04-13高珮莙

东西南北 2018年5期
关键词:斯洛伐克东欧口味

高珮莙

“我们东欧人不喜欢吃垃圾”

每当回想起德国酒吧里那些像奶油般丝滑细腻的巧克力,捷克人蒂博尔·费尔科就再也忍受不了当地超市买来的“劣质”商品。和他居住在同一座城市的兹德内克·库克力克发誓,再也不在本国超市给儿子购买德国的喜宝牌婴儿食品。有一次他尝了一口,当场就吐了出来。

“双重标准”在东欧国家比比皆是,正如英国《卫报》所说,许多人为此愤怒,但很少有人感到惊讶。

31岁的斯洛伐克公共关系专家西蒙娜·布迪斯卡在杂货店找不到无乳糖食品,于是和丈夫开车穿过边境去了奥地利。那里的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洗衣粉效果更佳,番茄酱里的番茄也更多。琳达曾在瑞士日内瓦买到的酸奶,和她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买到的同品牌产品完全不同——后者含有面粉。布达佩斯的洗衣液更稀、更透明,像是在瑞士苏黎世买到的洗衣液的稀释版。罗马尼亚人布鲁诺·多林每年去一两次西欧。他发现,市场上同样品牌的商品,哪怕购自同一家跨国连锁超市集团,在罗马尼亚买到的质量也总是比德国、法国或英国的差。无论是袋装食品、水果、蔬菜还是肉类,在他看来,所谓的“迎合本地口味”都是拙劣的借口。“没人对劣质食品有胃口,但大多数时候只能多撒点儿糖凑合吃。”他说,罗马尼亚人觉得祖国成了欧盟食品市场的垃圾堆。

安娜和丈夫曾在国外学习、生活多年,在他们看来,罗马尼亚超市里卖的很多东西压根儿称不上是食物。它们味道糟糕、质地可疑,“连猫狗都拒食”。该国很多人选择当素食主义者,是因为对肉类产品的质量感到恐惧。

与西欧相比,羅马尼亚的冷冻披萨更小,奶酪少了两片,含有更多的饱和脂肪与糖,味道也不太好。包装盒上印刷的烹饪指南只有当地语言,显然没指望销往其他国家。除此之外,鱼肠里的鱼比西欧少,橙汁里没什么橙子,卫生纸又粗糙又薄,保鲜膜不粘,葡萄酒发酸,汤料鲜味不足,水果含有大量激素,炸鱼条更是无人问津。

据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报道,人们怀疑跨国公司向东欧出售它们生产的“渣滓”。

德国《明镜》周刊称,欧盟委员会负责司法和消费者事务的高级专员维拉·朱洛娃进行产品评估后,发现在斯洛伐克出售的鱼肠只含有58%的鱼,而奥地利的鱼肠中鱼肉占65%;在东欧市场,黄油等昂贵原料被廉价的棕榈油替代,可口可乐中的糖也替换成了便宜的甜味剂。

为此,成千上万的捷克人用脚投票,跨越边境去往阿尔滕贝格、海德瑙等德国城镇,寻找更好的食物、饮料和衣服。每逢周末,奥地利边境城镇布尔根兰的超市停车场里就停满了斯洛伐克车牌的汽车,超市的招牌上以两种语言宣传“更高质量、更多选择和更低价格”。德国连锁超市Muller在中东欧国家生意兴隆,因为据说其销售的是“西方工厂生产的商品”。

他们“欺骗和误导”东欧消费者?

在《明镜》看来,这些跨国公司的行径相当不专业,因为它们把最重要的品牌声誉放在了危险的位置。然而相关企业似乎并未意识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一再表示产品根本没问题,只是针对不同市场生产不同种类的产品,通过调整配方来迎合当地人的口味。

在匈牙利,费列罗著名的榛子巧克力酱使用的可可粉比在德国的少。对此,该公司的解释是,德国人更喜欢全麦面包,所以德国的巧克力酱更浓稠。丹麦的郁金香食品公司销往捷克的罐装午餐肉里混有鸡肉,而德国版是纯猪肉。该公司发言人称,这是综合考虑口味、市场需求和价格差异而作出的选择。奥地利SPAR连锁超市在斯洛文尼亚出售的草莓酸奶将水果减量40%,而且添加了增稠剂,这也是“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口味”。

这些“奇葩”理由无法说服东欧人。在冷冻食品公司老板菲利克斯·阿勒斯看来,拿“国家偏好”当借口纯属无稽之谈。“在鱼肠中少放鱼只有一个理由,那就是降低成本。”他说,“人人都想要更多的鱼。”

欧洲议会的捷克代表奥尔加·塞纳洛娃针对一些东欧产品进行测试,发现其中有一半质量较差。“令人遗憾的是,我必须明言这些差异确实存在:不是某些成分的多寡或口味差异,而是基本成分的质量不同。”她说。

据《明镜》报道,欧盟委员会已多次被告知这种情况,去年春天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的幕僚长就称之为“近期最大的丑闻”。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也谴责称,在东欧销售劣质原料生产的食品无异于歧视。然而,只有几位东欧政客持续关注这个问题。

斯洛伐克农业部长马泰纳指出,正是这种状况让东欧人觉得自己是“欧洲的垃圾桶”。捷克一位部长也表示,该国人民厌倦了“欧洲的垃圾”。斯洛文尼亚总理采拉尔说,跨国公司这么做只是为了追求更多利润。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则向欧盟施压,要求统一整个欧盟的食品标准。他甚至威胁称,如果欧盟委员会拒绝采取行动,他将对外国食品制造商实施制裁。

“二等公民的怨恨情绪”

让东欧人拒绝西方食物恐怕不容易。在这个地区,西方食品曾代表奢侈品,只能在特殊商店里用外汇购买。即使到了今天,消费西方商品仍然是有地位和品位的象征。

虽然加入欧盟已有十数年,但许多中东欧国家的工资水平仍在下降,腐败依然存在,公共服务很不靠谱,堪称欧盟大家庭里的“穷亲戚”。根据欧洲统计局的数据,捷克的食品整体比德国便宜约25%,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地生活水平和成本。

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西欧人享受着发达国家的繁荣,东欧部分地区却难以摆脱大规模移民、经济衰退、技能短缺等问题。供职于德国大众汽车东欧工厂的工人,薪水只有西欧工人的一半甚至1/3。

种种不平衡导致了东欧人对西欧的不信任,《纽约时报》将其总结为“二等公民的怨恨情绪”。

事实上,食品生产商和行业分析师指出,针对目标消费者的年龄、族裔、收入、所处地区、购买模式、口味等定制商品已成为一种全球趋势。在不同国家,为迎合当地人口味而更换配方,或者为了增加利润而使用便宜原料,都是司空见惯的现象。有专家估计,销售“劣质”产品能为这些公司节省数百万美元成本。

但这无法减轻东欧消费者的不满,痛苦的东欧人坚称自己遭到了歧视。他们认为自己是欧盟的一部分,是共同市场,28个欧盟国家的食品质量理应保持同一水准。这些国家更担心的是,随着德国、法国等西欧国家更紧密地一体化,东欧将在欧盟内部失去影响力。“德国之声”电台称,许多东欧人忧心他们在欧盟不再受重视,一些小措施有助于挽回信任,并重振他们对欧盟的热情。

“我们不能允许我们的公民被视为二等公民,”马泰纳说,“与欧盟其他国家的消费者一样,斯洛伐克消费者有权享受同样的产品质量。”

(杨洋荐自《青年参考》)

猜你喜欢

斯洛伐克东欧口味
东欧当代文献剧的样本
多种口味
口味换不停
口味重
主题公园导览图
东欧球星签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