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饮食文化与成语

2018-04-11徐大晨

饮食与健康·下旬刊 2018年2期
关键词:枣子有益滋味

徐大晨

“囫囵”,又作“浑沦”、“浑崙”、“鹘崙”等,本指不可分割的整体,后用来形容整个儿的东西。

宋代僧人圆悟禅师的《碧岩录》里有这样几句话:“若是知有的人,细嚼来咽;若是不知有的人,一似浑崙吞个枣。”(学佛时,掌握了正确方法的人,会细细地咀嚼,仔细体会其中的滋味;没有掌握正确方法的人,就会像把枣子整吞下去一样,体会不到其中的滋味。)

成语“囫囵吞枣”就是由此产生的,原指把整个枣子不经咀嚼就吞咽下去,用来比喻笼统接受而不加分析。朱自清先生的《论诗学门径》中就使用了这一成语:“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三百首诗。”

元代白珽的《湛渊静语》卷二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客人对主人说:“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吃梨对牙齿有益而对脾胃不好,吃枣对脾胃有益而對牙齿不好。)主人家的一个“呆子弟”想了很久,决定:“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我吃梨的时候只嚼不咽,就不会伤害我的脾胃了;我吃枣的时候不嚼就吞下去,就不会损害我的牙齿了。)人们听了都笑起来:“你真是一个‘囫囵吞枣的人!”

猜你喜欢

枣子有益滋味
树上的枣子有多少
独处有益
烘焙有益心理健康
做有趣有益的游戏
自由到底是什么滋味?
说谎的滋味很糟糕
春天的滋味
巧算枣子
秋风起,枣子甜
静坐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