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进步率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的实证检验

2018-04-11张长征

统计与决策 2018年6期
关键词:合理化产业结构异质性

张长征,吉 星

(河海大学 商学院,南京 211100)

0 引言

在现代经济增长中,资本、技术和劳动与不同行业、企业的结合形成特定的产业结构,不同产业部门在技术、资本和劳动方面具有显著的异质性特征。有关异质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理论研究,国内外学者们分别从供给角度、消费角度、空间角度等方面展开。如Nelson等[1]指出,知识储备的异质性会促使新技术的改进与传播,在较长时期内改进产业的生产效率。夏晓华等[2]剖析中国产业结构现状和发展趋势,发现要素价格的异质性是决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和主要原因。张平等[3]和欧阳峣等[4]分别从消费视角和适应性视角实证研究异质性人力资本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效应,表明增强人力资本异质性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发展。新经济地理学理论认为地区间劳动、技术、资源等要素的异质性差异带来就业集聚,从而形成产业集聚,对地区的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综上,现有文献在研究异质性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关联时主要从劳动和要素价格方面研究其异质性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而对异质性的技术进步对于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研究较少。考虑到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能够较好地反映产业结构调整水平,本文结合其内在含义对产业结构调整水平进行衡量。技术进步由技术进步率(TFP)度量,并将TFP异质性与其他驱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统一到一个框架下,分别考察TFP异质性以及各驱动因素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影响效应。

1 产业结构调整分析

1.1 产业结构调整度量模型

从经济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产业结构应分解成结构高度化和结构合理化两个方面。因此,从高度化和合理化两个维度来衡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水平。

(1)产业结构高度化度量模型

本文采用产出比重指标度量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以2006—2015年间的各行业产出比重的变化作为反映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变化的结构超前值指标VZ。

同时运用结构超前值[5]指标VH与VZ进行佐证分析,计算公式为:

其中,VH代表结构超前值,i代表行业,ai和bi分别代表第i行业的基期和报告期产值,A和B分别代表所有行业的基期和报告期的总产值,n表示报告期年份和基期年份的间隔长度。如果VHi<0,表示第i行业滞后于整体的发展,VHi值越小表示发展越滞后;如果VHi〉0,表示第i行业超前发展,VHi越大表示发展越超前。产出比重变化和结构超前值这两种指标不但可以呈现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变化的程度和方向,并且都能满足超前发展行业指标值和滞后行业指标值之和为0。

(2)产业结构合理化度量模型

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是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目前学界多通过国际基准、需求基准和产业间比例平衡基准来考察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然而这三个基准在国际经济环境、需求状态以及经济非均衡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同程度的缺陷。因此,本文引入结构偏离度[6],从“就业-产出”角度测量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由于选取分行业为研究对象,对公式进行适当简化:

Y表示总产值,L表示就业,i表示行业,n表示行业数,Yi/Y为各行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权重,度量各行业在经济体中的重要程度。基于古典假设,处于最终均衡状态的产业结构内部各部门生产率水平趋于相同。而由定义,Y/L即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位于均态时,Yi/Li=Y/L,从而E=0。同时,Yi/Y表示产出结构,Li/L表示就业结构,因此E同时也反映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的耦合程度。E越偏离0值,代表产业越偏离均衡状态。

1.2 产业结构调整测度

(1)数据选取

本文选取工业行业为研究对象。由于中国39个工业行业大类中部分行业数据缺失,本文剔除后保留了25个行业,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工业统计年鉴》《中经统计数据库》和国家统计局网站。并对一些关键指标数据作如下处理:①对于单年度指标数据缺失,采用移动平均法补齐;②由于2008年之后国家统计局对行业产出指标项进行了调整,致使分行业增加值数据断裂,因此为保证指标的一致性,选取全国分行业规上企业全年销售产值作为产出指标Y;③资本投入指标选取年度规上工业分行业固定资本净值(资本原价减累计折旧)K;以年度规上工业分行业平均从业人数作为历年劳动投入量L。

(2)产业结构调整结果比较(见表1)

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变化来看,两种指标排序基本一致,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发展最为迅速,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势头也很强劲,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最为滞后。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变化看,2006—2015年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合理化水平变化最大,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等变化较小,而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和金属制品业未发生变化。

从表1中数据很难看出产业结构调整变化的大致规律,参照邓青、王玉燕[7]的工业行业分类方法,将工业行业分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大产业类型。图1显示,在产业结构高度化方面,伴随资金密集型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不断降低,工业行业产值比重不断向技术密集型产业集中的趋势;在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方面,技术密集型产业严重正向偏离0值,这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自身特征是相一致的,此外三大产业呈现逐渐趋同的结构合理化趋势。

图1 产业结构调整趋势

综合上述图表分析,我国工业的结构高度化水平和结构合理化水平的发展趋势并不统一,因此,有必要对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因素进行总体性分析。

表1 产业结构调整结果

2 产业技术进步率异质性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分析

2.1 产业技术进步率(TFP)测度

在Y、t、K、L已知的情况下,估计式(4)可以估算出α、β(β=1-α)值,在已知α、β值的情况下,技术进步率A0ert可由式(3)得到:

将25个工业行业作为决策单元,为排除价格因素的影响,以2006年为基年价格,以现价GDP和GDP指数(1978年=100)构造2006—2015年的GDP缩减指数;用构

本文依据C-D函数法实现对工业行业TFP的测算,国民经济产出在资本、劳动、技术要素投入情况下的生产函数可表示为:

假设规模效应不变α+β=1,对式(3)两边取对数得:造好的缩减指数调整销售产值Y并代替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调整固定资产净值K。

由于单个行业的数据时间序列只有10年,自由度小,无法通过对每个行业分别做回归的方法来估算出有效的TFP值。因此采取前文中的分类规则将25个行业归类为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三类。时间变量T取2006—2007年为0,2008—2015年为1;对劳动密集型行业、资本密集型行业、技术密集型行业分别作回归,估算出各自资本投入系数α,结果如表2所示,继而根据式(5)分别计算出25个行业2006—2015年的TFP。

表2 生产函数回归结果

2.2 异质性测算方法选择

本文运用对传统欧氏距离法进行修正后的的异质性衡量指标[8],测算公式为:

其中,DIV表示异质性,Xi和Yi表示不同行业所对应的同种指标数据,j表示不同行业的组合,行业之间在某一指标方面的差异化程度越高,异质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2.3 产业技术进步率异质性分析

在计算出行业TFP的基础上采用修正的欧氏距离法测算行业TFP的异质性,测算结果见表3。

表3 分类型行业TFP异质性计算结果

测算结果显示,总体而言在2006—2015年间,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金密集型行业的TFP异质性不断增强,技术密集型行业的TFP异质性水平持续地变小,那么,TFP异质性是否与产业结构调整存在一定关系,则需要进行相关性分析。

2.4 产业结构与TFP异质性相关性分析

相关关系是事物在各自的发展、变化和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相随变动的关系或趋势,其度量指标为相关系数r,|r|取值在0-1之间,|r|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

将产业结构记为X,其中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记为X1、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记为X2,TFP异质性记为Y,得r1=0.408,r2=0.246。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得出,TFP异质性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和合理化水平都呈现较高的相关关系,为考察TFP异质性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本文进一步构建纳入TFP异质性的产业结构调整计量模型。

3 产业技术进步率异质性对产业结构调整影响

3.1 模型构建

为全面地研究基于异质性视角的技术进步率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本文构建纳入研发强度、国际贸易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居民收入水平的计量模型:

其中,因变量Eff代表产业结构高度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反映产业结构的变迁;解释变量DIV(TFP)为TFP异质性,反映行业之间的技术进步率差异化程度对产业总体结构方面的影响。控制变量方面,RDMS为研发强度;IEX表示国际贸易水平;MARK为市场化程度;INC表示居民收入水平。

3.2 变量和数据说明

以产业结构高度化(V)和产业结构合理化(E)两个指标来代表产业结构(Eff)。其他变量的选取说明见表4。

表4 控制变量说明

3.3 实证结果及分析

产业结构调整模型回归结果如下页表5所示。

根据模型1和模型2的回归结果,方程总体估计可决系数为0.347和0.329,通过了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考察单个解释变量的参数显著性,实证结论具体为:

①技术进步率异质性对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和合理化水平具有显著的正效应:技术进步率异质性越强,产业结构内部的差异程度就越高,不仅可以改善资源配置效率,还能够在微观层面为优势行业内的企业带来长期竞争的动态效率:有利于淘汰落后企业、迫使企业进行管理技术、生产方法方面的改进,进而提高整个行业的高度化水平;在行业具有负的合理化水平时,技术进步率异质性的增强有利于“就业-产出”结构得到改善,但当行业具有正的合理化水平时,技术进步率异质性的增强会推动行业向劳动节约型方向发展,使合理化水平愈发地偏离0值。

表5 产业结构调整模型回归结果

②研发强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升级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国际配套能力,在自主研发效率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增加自主研发投入(收入效应)、以引进研发投入替代自主研发投入(替代效应),当替代效应比收入效应高时,尽管总体研发强度上升,但实际上自主研发强度却在下降,引起合理化水平向负方向发展。

③国际贸易水平与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之间显著正相关,企业积极从事国际贸易的行为引起产值增速变快,带来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提升;国际贸易水平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却没有呈现出显著的相关性。

④市场化程度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合理化水平的相关性为负:在“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政府绩效考核机制下,地方政府在规划区域产业发展时,倾向于大规模地推进同种项目,此种做法未顺应市场规律发展非国有产权企业,人为造成产能过剩问题,此外地区间重复建设加剧了行业产能过剩,引起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降低与合理化水平的负向发展。

⑤从结构高度化角度看,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以提升居民需求结构,进而拉动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从结构合理化水平看,因本文以工业行业为例,工业部门的产品需求主要来自中间投入,而非最终消费部门,居民对商品的需求属于最终消费部门,缺少对中间投入需求的测算,因此无法估计居民收入水平与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的相关性。

4 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我国25个工业行业统计数据实证分析了产业技术进步率异质性及其他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应,形成以下结论:技术进步率异质性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影响效应,其影响还与研发强度、国际贸易水平、市场化程度以及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有关。技术进步率异质性的提高能够提高产值的增长速度,并引领“就业-产出”结构向劳动节约的方向发展。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是一个从要素禀赋状况出发,沿着动态比较优势的方向不断创新的过程,如果违背比较优势对产业结构进行不恰当的调整,对地区经济增长就起不到应有的促进作用。地方应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运用产业集聚形成的竞争效应以及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流动带来技术进步率异质性的不断增强,进而推高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水平;“十三五”期间,政府在继续推高产业结构高度化水平的同时还应该重点关注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保证协调的“就业-产出”结构,这样既通过产业结构高度化为我国经济增长注入持续不断的发展动力;又通过产业结构合理化保障和谐的“就业-产出”结构,确保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1]Boulding K E,et al.Winter.An Evolutionary Theory of Economic 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84,66(4).

[2]夏晓华,李进一.要素价格异质性扭曲与产业结构动态调整[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2,49(3).

[3]张平,张鹏鹏.房价、劳动力异质性与产业结构升级[J].当代经济科学,2016,38(2).

[4]欧阳峣,刘智勇.发展中大国人力资本综合优势与经济增长——基于异质性与适应性视角的研究[J].大国经济研究,2011,(11).

[5]何平,陈丹丹,贾喜越.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统计研究,2014,31(7).

[6]关雪凌,丁振辉.日本产业结构变迁与经济增长[J].世界经济研究,2012,(7).

[7]邓青,王玉燕.西部省份产业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204(3).

[8]孙晓华,周玲玲.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创新能力——基于我国36个工业行业的实证检验[J].产业经济研究,2010,(4).

猜你喜欢

合理化产业结构异质性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机械制造工艺的合理化机械设计
基于认知合理化的会计舞弊治理:研究基础与框架策略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我国产业结构合理化程度的差异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