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优质常规稻新品种桂育9号在广西不同生态区生产适应性研究初报

2018-04-09

种子 2018年2期
关键词:桂北稻作生态区

, ,  , , , 

(1.广西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西水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 南宁 530007;2.广西绿色食品办公室, 南宁 530010)

桂育9号是笔者项目组新育成的超高产优质常规稻品种,于2014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桂审稻2014039号),由于广西水稻品种区域试验优质常规稻组试验点只布在桂南和桂中稻作区,因此审定适宜种植区域为桂南、桂中稻作区作早、晚稻种植。由于该品种表现优异,产量高(在区试中排名第一)、米质优(属软米型,其他主要米质指标达国标一级),自育成后在广西桂南、桂中稻作区迅速推广。为了发挥该品种更大的应用价值,扩大其种植范围,按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关于规范扩大主要农作物品种适宜种植区域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在广西桂北及高寒山区稻作区开展该品种的生产适应性试验,为该品种在广西扩大适宜种植区域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桂育9号,是笔者于2014年晚造繁育的种子。

1.2 试验设计

表2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的生育期表现

稻作区季节地点播种期(月/日)移栽期(月/日)抽穗期(月/日)成熟期(月/日)生育期(d)桂北稻作区晚稻融水07/0807/2810/0911/15126罗城06/2707/1609/2010/24120灵川06/3007/2209/2010/25119临桂06/2707/2309/1910/27123永福07/0607/3010/0211/04122平均————122中稻西林05/2806/2808/2510/05132全州06/1507/0409/0110/22130平均————131高寒山区稻作区中稻南丹04/1205/1207/2509/02138三江05/0806/0407/2809/14130金秀04/2905/2408/0209/10135资源05/0606/0308/1209/21139龙胜05/2806/2509/0210/08134平均————135

试验于2015年进行,在桂北稻作区设晚稻试验点5个、中稻试验点2个,在高寒山区稻作区设中稻试验点5个,具体见表1;各试验点面积0.34~0.43 hm2,不设重复,按当地高产规程种植,土壤肥力较高,种子经浸种消毒,秧盘水育秧,叶龄3.0~4.5叶时进行移栽,每穴2苗,30.0万穴/hm2。

田间水分管理:移栽时田间保持1~2 cm水层;移栽后至有效分蘖末期浅水灌溉,保持3~5 cm水层;够苗晒田,变黄补水;进入倒2叶期后,干湿交替灌溉;抽穗扬花期田间应保持1~2 cm水层;齐穗勾头后干湿交替灌溉;收获前7~10 d断水。同时注意防控病虫草害、鼠害等。

表1不同生态区试验点经、纬度

稻作区季节地点纬度(°)经度(°)桂北稻作区晚稻柳州市融水县25.05109.11河池市罗城县25.02108.58桂林市灵川县25.26110.14桂林市临桂县25.07110.07桂林市永福县25.01110.03中稻百色市西林县24.26105.11桂林市全州县25.52110.50高寒山区稻作区中稻河池市南丹县25.01107.32柳州市三江县25.44109.40来宾市金秀县23.51109.52桂林市资源县25.57110.37桂林市龙胜县25.44110.06

1.3 测定项目

准确记录品种生育期(播种期、移栽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品种的形态特征、抗倒性、耐冷性、病虫害发生情况。在成熟期,沿试验区对角线调查30穴水稻的有效穗数,并取接近平均值的代表性植株3穴,分别测定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从实收稻谷中测千粒重,按试验区全田实收产量计算单位面积产量[1]。

1.4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Excel 2007进行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生育期表现

桂育9号属感温型籼稻品种,其生育期变化主要受气温影响。由表2可知,桂育9号在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全生育期119~126 d,平均122 d;在桂北稻作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0~132 d,平均131 d;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0~139 d,平均135 d;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降低,桂育9号生育期相对延长,在桂北稻作区作中稻种植生育期明显长于作晚稻种植,在高寒山区稻作区的生育期显著长于桂北稻作区。

2.2 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产量表现

2.2.1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差异

从表3可以看出,桂育9号适应性较广,在不同生态区产量较稳定,在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各试点产量介于6.89~9.09 t/hm2之间,平均7.46 t/hm2;在桂北稻作区作中稻种植各点产量介于8.94~9.53 t/hm2之间,平均9.24 t/hm2;在高寒山区作中稻种植各点产量介于6.83~9.13 t/hm2之间,平均8.43 t/hm2。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的实际产量差异明显,实际最高产量为百色西林点中稻,单产达9.53 t/hm2;最低为桂林龙胜点中稻,单产为6.83 t/hm2,两者相差2.7 t/hm2。

在不同稻作区或同一稻作区不同季别之间,桂育9号产量存在差异,在桂北稻作区作中稻种植产量最高,平均达9.24 t/hm2,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中稻种植产量次之,平均为8.43 t/hm2,在桂北稻作区作晚稻种植产量最低,平均为7.46 t/hm2,整体上生育期越长越有利于高产。

表3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稻作区季节地点有效穗数(穗/m2)每穗粒数(粒)结实率(%)千粒重(g)理论产量(t/hm2)实际产量(t/hm2)桂北稻作区晚稻融水346.8135.385.324.09.619.09罗城254.1168.376.823.37.657.26灵川266.112993.123.67.547.01临桂305.5126.383.224.27.777.07永福249.7118.489.624.66.526.89平均284.4135.585.623.97.827.46中稻西林264.3178.584.925.410.189.53全州379.912881.125.19.908.94平均322.1153.383.025.310.049.24高寒山区稻作区中稻南丹250.2218.581.824.010.728.91三江235.2166.988.426.49.168.95金秀287.4151.990.123.29.399.13资源196.5198.793.024.28.758.35龙胜247.014680.523.86.916.83平均243.3176.486.824.38.998.43

2.2.2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的产量构成差异

表4桂育9号各产量构成因素间的相关系数

产量因素有效穗数(X1)每穗粒数(X2)结实率(X3)千粒重(X4)理论产量(Y1)实际产量(Y2)(X1)1-0.56∗-0.330.000.290.25(X2)1-0.070.050.55∗0.45(X3)10.09-0.080.07(X4)10.290.40(Y1)10.94∗∗(Y2)1

由表3可知,不同生态区桂育9号产量构成因素均存在差异。各试验点单位面积穗数差异巨大,最高的为桂林全州点,达379.9穗/m2,最低的为桂林资源点,为196.5穗/m2;其中在桂北稻作区作中稻种植显著高于高寒山区稻作区。每穗粒数方面,各试验点之间同样差异明显,在118.4~218.5粒/穗之间,总体上看,高寒山区中稻的最大,平均176.4粒/穗,桂北稻作区晚稻的最小,平均135.5粒/穗,这是构成高寒山区中稻、桂北晚稻、桂北中稻产量差异的最主要因素(见表4)。结实率方面,变化在76.8%~93.1%之间,其中高寒山区中稻最高,平均86.76%,桂北中稻最低,平均83.02%,但结实率变化对产量并不构成实质性影响(见表4)。千粒重在各点之间同样差异较大,桂北稻作区千粒重在23.3~25.4 g之间,差异小于高寒山区稻作区的23.2~26.4 g,作中稻种植,桂育9号千粒重明显高于作晚稻种植,也是构成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点种植产量差异的重要因素(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单位面积穗数与每穗粒数之间相互制约,单位面积穗数高时,每穗粒数相对较低,反之,则较高,两者均高者产量表现也高。总体上,实际产量与产量各构成因素之间没有显著的对应关系,由各因素综合作用决定,即理论产量高的其实际产量也高,理论产量在8.25 t/hm2以上的,其实际产量也高于8.25 t/hm2,理论产量低于8.25 t/hm2的,其实际产量则低于7.5 t/hm2(见表3)。

2.2.3桂育9号在不同生态区田间抗性表现

据在各试验点调查结果,不管是在桂北稻作区还是高寒山区稻作区,桂育9号均表现茎秆粗壮、后期青枝腊秆、无倒伏现象、抗倒性及耐冷性较强;田间未见有稻瘟病、白叶枯病和纹枯病发生,稻曲病发生较轻,田间抗性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桂育9号在广西桂北稻作区及高寒山区稻作区生产适应性较好,生育期适中,产量水平较高,田间抗性较好。但在桂北稻作区早稻由于播期较晚,秧苗期较长,成熟期较晚,延误其作晚稻种植,且因晚稻生长后期易遭遇寒露风低温而不利于水稻成熟[1]。因此,桂育9号宜在桂北稻作区作中稻和一季稻因地制宜种植,在高寒山区稻作区作中稻种植。

参考文献:

[1]秦培钊,陈仁天,梁天锋,等.超级稻特优582在广西不同生态区的生产适应性[J].南方农业学报,2014,45(4):575-579.

猜你喜欢

桂北稻作生态区
清代广州外销面中的稻作图研究
廖煜玲
黍稷种质资源的经济系数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山西省黍稷高抗倒种质资源的丰产性和适应性鉴定
河南省不同生态区对花生新品种漯花8 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从桂北地区石器遗址文物挖掘初探史前人类生活状况
稻作文化的现代化传承模式探析
桂北传统村落旅游规划设计研究
“首届(长沙)国际稻作发展论坛”将于9月在长沙举行
桂北区域文化建设中油画本土化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