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学之余读闲书

2018-04-09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南京师范大学闲书附属中学

吴 非/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吴非

本名王栋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任教于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苏省特级教师。著有《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致青年教师》《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等。

有好心人劝我加强理论修养,措辞委婉,语重心长,后来我就他推荐的书提了一些基础问题,他就批评我不够谦虚。他误认为那几本书能令我兴奋得魂不守舍,其实比那些书有趣的书和事太多太多。

趣味所在,读书所在,每个人的读书趣味不尽一样,和其人经验志向相合而已。“专”固然需要,除了“专”,还可以“博”;“博”,换个说法就是“杂”。我以为,读书要“杂”一些,接受专业训练后再读点闲书,雅人深致,逸兴遄飞,课堂上常有意想不到的创造。

我不排斥理论学习,只是比较喜爱简约的论述,远离烦琐哲学,即尽量读感兴趣的书,弄清常识。在我看来,你可以坦然地告诉别人你在读闲书。读闲书没有什么不好,特别是在当下,一个人的视野广阔,获取智慧的概率就高;更何况这是在“闲”的状态下自由获取的,不是“攻读”“苦读”得来的,更有生活的样子。

专治一经,专攻一史,专攻一科,社会和时代当然需要这样的专家。各行各业有一些专啃冷门知识、填补空白的专家,做开拓性的研究,一个时代的文化建设才有高度。而更多的人能充分享受多元文化,社会生态才显得和谐。在当下这个出版业极其发达的时代,尽可能地吸收智慧、充实情感,和加强理论修养同样重要。

很多闲书是聪明人写的。聪明人之所以聪明,可能就在于博览群书,世事洞明;聪明人一直在动脑子,往往样子很闲。他们写的书不一定和你的专业有关,但书里描述的各类人、事、物之情状,往往比“正书”有益。

教师每天要备课,改作业,辅导学生,加之各类繁杂事务,劳动时间往往都超过八小时,难得清闲。在这种情况下,倘若没有闲暇,就不必刻意把自己钻研成理论家了。1958年“大跃进”时,白天“比学赶帮超”,晚上人人读书,争做理论家,结果闹了笑话。我们不能忘了那些教训。理论书籍可能是一家之言,但常识肯定是普遍真理;先前社会生活中的许多荒唐事,绝大多数人是可以凭常识判断并拒绝的。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当然学习过专业理论;开始教学工作后,又在实践中积累了一些经验,重读教育经典,自是有助于提升自己的教学实践;多读些专业论著,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同行们的思考,也很有必要。但过于单调的阅读不仅容易疲劳,接受理解上也受限。略微杂一些,互通互助互联,获得的启发就比较多。专业研读,如同挖隧道,艰苦深入,的确需要一些人去做;中小学教育需要引导学生广泛接受各类知识,启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八面来风,却是最好。

专业阅读在于获取知识;超乎专业的阅读,往往能发展为“智慧”。关乎人之未来的,远不止是知识,而是学习的“意识”。中小学教育,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极强的求知欲让他们渴望了解世界,成为有智慧的人。如果他发现讲台前的教师,除本学科之外一窍不通,他对“学习”会有什么样的判断?但若教师不仅是专业行家,且知识面宽广,爱读会读,那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可能就不一样了。再联想到,学生未来也许将从事如今无法想象的工作,那教师更必须让自己成为能读各种书的人。

教师最好具备与本专业有些距离的阅读爱好,如学数学的爱好书法,读生物的有很好的文学素养,地理教师对机械学有特殊的敏感,化学教师熟知中外历史。营养学家推荐人每天吃二十多种食物,读书,一“专”之外,“杂”一些,如同“尝百味,不偏食”有何不可?悔之晚矣,我当初其实是可以省下一些时间读些闲书的。

猜你喜欢

南京师范大学闲书附属中学
李牛等
发展教育,让每一位师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上海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
Will versus shall: two magic modal verbs
A Reflective Report on Teacher Enthusiasm
中国哲理画
The Essential connotation of the core of English literacy
These Secret of Success
庆幸
未老得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