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价值领导推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

2018-04-09丁玉祥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教育家 2018年12期
关键词:制度课程建设

丁玉祥/南京市秦淮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

课程的有效运作需要课程制度的有力支撑。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既是课程改革校本化实践的内在要求,又是贯彻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级课程管理理念和措施具体落实的必要保障。学校课程制度作为课程组织与管理的规则系统,通过规章、细则以及既定的“习惯”、价值观念影响和干预课程权力分配,为课程运作设定基本的运行框架,搭建配套的支撑平台。当前,学校的课程制度由刚性的“控制”逐步走向柔性的“服务”。重视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将学校管理哲学与课程制度融合,对于厘清学校课程价值,引领课程建设方向有着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但是,学校管理者对课程制度理解和认识上的局限性,导致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坚持以价值领导为方向,推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是当前学校课程建设与管理经营的关键所在。

厘清现状: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薄弱环节

思想认识缺位。一些校长对课程理解片面,局限于校本课程的数量开发或资源的丰富,缺乏对保障课程有序实施的管理制度的科学把握和正确认知,导致学校课程管理局限于经验,囿于校长狭隘的课程资源观,造成学校课程管理无序,检查无据,评价泛化。

整体设计不足。一些学校课程管理者对课程管理制度的建设,缺乏整体设计意识,常把课程制度局限于保障日常课程运转,在课程有效运转制度的整体设计上,缺乏统一性和整体思维,从而使课程制度呈现出碎片化、经验化,没有形成系统性和整体性,使得课程制度不能形成富有体系的有效范本。

脱离办学理念。学校课程制度根植于办学理念,方能折射出课程制度的魅力。诸多学校在课程制度的建设中,与学校自有的办学理念、管理哲学相脱节,导致学校课程制度千校一面,缺乏个性化特质,保障课程实施的课程制度失去了校本化特色,不能发挥其引导、约束和激励功能。

制度层次低端。一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缺乏深度思考,直接复制、移植或照搬其他学校的课程制度,尤其是缺乏与校情深度融合的课程制度设计。尽管课程制度内容一应俱全,但是课程制度内容本身缺乏品质,层次低端,难以支撑高质量的课程开发与实施,从而导致课程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课程制度应有的功能与作用。

实施操作烦琐。一些学校在课程制度设计上,不是从制度理念是否前瞻、制度操作是否简单实用的角度出发,而是一味求全、贪大,导致不少课程制度内容冗长,实施与操作环节复杂,导致课程制度难以付诸实施,或因为课程制度操作复杂烦琐,教师或课程管理执行者工作量剧增,教师怨声载道、敷衍了事,课程制度形同虚设,失去了制度本身的应用作用。

价值领导: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着力方向

与办学理念结合。彰显课程制度建设的生命力和特色化,需要在制度设计中渗透和融合学校的传统办学理念。具有特色办学理念的课程制度,才能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进而体现学校课程建设的个性。能否恰当地将学校办学理念与课程制度建设有机融合,考验着学校管理者对办学哲学的深刻理解与把握能力,推动课程制度建设的品质化、特色化和个性化的能力。

与学校传统结合。学校优秀的传统能够对学校课程制度产生潜移默化的浸润、渲染和滋养,并在学校课程制度上留有文化的印记。学校优秀的办学传统,比如校风、学风和教风对学校课程制度建设能够提供强大的心理动力支持。恰当地将学校的优秀传统与课程制度设计有机融合,能够较好地体现课程制度的继承性、发展性,让师生感觉到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有根有据,不是空穴来风,更不是没有基础的高空楼阁。

与学科特色结合。从学科层面来说,好的课程制度能够保障学科课程的规范运作和高质量实施。课程制度建设的特色化有赖于学科特色的支撑。因此,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应当坚持吸纳、融合学科的特色,为课程制度的特色化找到学科根基。从制度层面而言,进一步固化和推动学科特色的建设,有助于形成双向互动、彼此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与社区资源结合。课程建设离不开丰富的社区资源支持。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应当充分考虑社区资源的独特价值,为课程制度建设提供丰富的资源支撑,为课程实施提供充分资源保证。所以,课程制度建设需要明确社区资源的课程地位与功能,规范社区资源的价值与作用,让学校的课程制度更为丰满、充实、全面,从而使学校的课程建设折射出地域特点,达到文化的传承和与社区各类资源的无缝融合。

与信息技术结合。信息技术的移动化、个性化和开放化为教学的个性化提供了充分的保障。学校的课程实施需要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学习空间、学习机会。从课程制度建设层面看,在“互联网+”时代,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分析技术等技术优势,为学校的课程建设助力,为学习者创造更为优质、更为多样、更为丰富、更为个性化的课程资源,从而让教育个性化的实现已成为一种可能。因此,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应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独特价值与功能,为学校课程实施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支持,为培养“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的学习者做好应有的课程服务。

实施路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流程规范

南京市文枢初级中学正在开展系列校本课程

学校课程制度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流程规范。单凭学校管理者的主观臆想推进制度建设,容易脱离学校教师的内在需求、课程管理的客观需要,无形中增加了课程管理的难度。从一定意义上看,遵循制度建设的客观规律,结合学校课程建设的整体设计,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有序开展课程制度建设,有利于学校课程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所以,高品质的课程制度,需要坚持制度建设的流程化。具体而言,学校课程制度建设应努力坚持如下五个流程。

制度调研。课程制度的产生应具备客观的管理需求,更需要基于课程建设的实际需要。课程制度建设的立项,不是主观性臆断,而是课程客观发展的需求使然。如何精准地了解课程制度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需要深入课程管理实际活动,进行制度制定需求的现场调研。比如开展专项访谈,与教师沟通,和学生访谈,同中层对话,从课程实施与服务的不同层面来了解课程制度产生的必要性。另外,还要从课程制度的需求出发,从课程的实施入手,筛选和挖掘制度调研中蕴藏的制度建设的需求基因,细致梳理和确定课程制度建设的落脚点与出发点,从而形成获得学生喜欢、教师认同、干部支持的课程管理制度。

制度编制。首先,要提出基于问题解决的制度文本。制度文本建设需要从制度框架、制度文本规范、制度操作以及制度评估等方面进行考量,尤其是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度文本的价值不在于制度的文字数量和文本长度,关键是要突出制度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否符合实际、贴近需要。制度的编制需要多轮磋商,反复酝酿,坚持必要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不能脱离实际,脱离课程实施本身的需求。最终课程制度的编制要形成文本,文字规范,表达清晰,教师与管理者理解没有障碍,执行没有歧义。最后,在一定范围内征求意见或公示,获求最大的支持与认同。制度文本制定完毕后,应在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经过学校课程管理委员会或校务委员会的审议,以获得最大范围的理解和认同。

制度实施。课程制度进入实施阶段,需要将课程制度下发并进行一定范围的宣传、培训,对制度内容和条款进行专门解读,让所有参与课程实施的人员理解制度所蕴含的深刻课程价值与管理者的理性追求。课程制度的作用是高品质地保障课程实施,提升课程的育人效果。所以,课程制度的规范实施,有赖于课程制度执行监督者坚守原则、实事求是、坚持标准,从而通过制度的规范约束和价值引领,引导学校教师、学生为学校课程的特色化建设主动作为,为学校的课程理想而不懈追求。

制度评估。任何制度的制定都有理想化的考量。在课程制度实施一定阶段或一定范围后,需要对课程制度的管理效能进行评估,评估制度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制度是否达到了管理预期,是否还存在调整和完善的必要,是否存在负面的影响,制度文本是否需要进一步调整等。课程制度的评估,可以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也可以通过现场观摩课程实施效果,还可以通过制度实施效果的评测,获得教师、学生对课程管理制度的满意度和认同率,从而有效推动课程制度向规范化、品质化方向发展。

制度优化。制度的评估为我们提供了制度实施与发展的相关数据,也为制度的完善与优化提供了依据,在此基础上,对课程制度进行合理化的再造,包括对制度文本的推敲,对制度流程的优化,进而让学校的课程制度更加体现制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折射学校的办学理念,使学校的办学哲学真正落地,让学生体验到高品质课程的文化润泽,让教师感受到规范化课程实施带来的职业幸福。

关键要素: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

推进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课程制度建设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导向,着眼应用,体系完整,简便易行”的建设思路,通过分阶段、分类别的制度编制,实现课程制度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具体而言,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基本内容应当包含如下四个方面。

组织制度。组织制度是保证学校课程运转的基础,它保障课程的组织运行,规范课程人力资源的工作定位和方向。建立务实有效的课程管理领导机构和课程实施网络是课程组织制度的关键。通常,学校应建立以校长为核心的课程审议委员会,具体负责学校课程的规划、课程设置的总体架构,对学科教研组编制的课程纲要、课程内容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进行评估,并明确各层级课程执行者与管理者的角色分工。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决定了课程开设的合理性。

管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是保障课程实施的基础性要素。课程管理制度需要着眼于体系化、规范化、流程化和常态化,因此,结合校情编制的学校课程管理制度,通常包含如下方面:校本课程的申报制度、课程的选课制度、课程的教学制度,课程的评测制度以及课程展示交流制度等。课程制度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结合课程实施的实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在课程的实施中,课程实施者要不断反思课程制度的合理性、可操作性以及课程制度规范性。通过对课程制度的效果检验,确定课程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评估制度。学校课程评估制度应坚持课程评估的制度化、专门化和规范化,发挥诊断、改进、导向和约束功能。课程评估应在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指导下进行,从有利于教师、学生发展与提高的角度做好对教师、学生的各种内部评价工作。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课程目标与课程计划评价,包括课程设计的先进性、对学生发展的意义,课程的拓展性、课程目标与学校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设计与学校发展要求的相容性,课程的完整性,课程计划实施的可行性。二是课程准备与课程投入评价,包括教师的课程知识基础与师资准备情况,课程教学材料准备情况,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准备情况,课程教学设施准备情况。三是课程实施过程评价,包括教师的课程教学态度,教师的课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状况观察,学生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四是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价,包括课程目标的实现程度,课程后续探究性问题的形成与发展,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学生及家长的课程反馈,同行、教师对课程的看法。

保障制度。课程实施需要一定制度层面的保障,从而保证课程有序实施。比如,在课程保障制度设计方面,有奖励课程的资源保障、课程实施的经费保障、课程活动的空间保障等。课程保障制度要突出监督体系构建,要通过对课程实施的稽核提高执行力,形成雷厉风行的执行文化;通过对课程实施的稽核及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通过对课程实施的稽核促进课程目标、计划的高效达成;通过对课程实施的稽核促进课程实施流程、制度的落实,形成内部的制约机制和控制体系。

关系处理:学校课程制度建设的制约因素

学校课程实施需要有一个好的课程支持环境。课程高品质实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课程制度建设不能脱离学校实际,需要坚持问题导向,以人为本,科学实施,效果优先。具体需要统筹和处理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关系。

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在课程制度建设中,首先要着眼于可能落实的制度建设,要立足于制度实施和落地的可能性,避免制度落空,执行脱节或不到位,造成负面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课程制度的建设,要兼顾实现需要和执行落地的可能性,分步骤、分阶段推进,不仅立足当前,也要着眼未来需要,更要考虑实现的可能。学校需要制定的课程制度有很多,但课程建设者与管理者更要立足制度实现的可能性。

现实与长远的关系。学校课程制度的落地,应当立足学校课程实施的现实。很多制度本身立意很好,但是脱离了现实,难以执行到位,增加了教师实施课程的负担。一些课程制度要求过高,脱离教师实际实施能力,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因此课程制度建设,不仅要考虑制度建设的长远要求,面向未来,适应学校未来课程发展的需要,更要立足当下,保证课程不脱离实际。

常规与创新的关系。学校课程制度建设不能一味标新立异,脱离学校的发展现状。课程制度建设既要立足常规制度建设,保证制度的规范性、科学性,保证课程实施的品质提升,保证课程目标的高效达成,又要在课程制度稳定和规范的前提下,主动进行课程制度的创新设计,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习者为中心,着眼于未来发展,以培养适应未来课程实施要求的学习者。

技术与传统的关系。高品质的课程制度建设,需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当前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发展,为课程实施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课程制度建设中既要发挥信息技术独特的价值与功能,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数据支撑、多项互动、资源共享,为学校课程制度的执行、落地提供便捷性支持,保证课程制度执行的效率,从而推动课程实施中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同时,又要做好传统课程制度实施方法总结与经验继承,从而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个稳定的支持环境。

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是一个长期而渐进的过程。在课程制度的建设过程中,学校会面临各种问题,只要始终坚持学校的课程愿景,遵循学校课程规划的既定方向,坚持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加强课程制度实施的实践性研究;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又注重理论概括提升、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在充分发挥教师个人、集体和教研人员的作用,促进课程实施者之间的专业切磋与协调、交流与合作、经验共享、共同成长与面向未来,那么就一定能建设好一个体系完善、特色鲜明、流程清晰、操作简便、保障有力的课程制度体系。

猜你喜欢

制度课程建设
课程思政在专业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党的领导制度是居于统领地位的制度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党的政治建设怎么抓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