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

2018-04-08

关键词:倡议中华一带

花 蕊

(东华大学 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一、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养对“一带一路”倡议的价值

(一) “一带一路”倡议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带一路”重大合作倡议,是我国推进与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经贸投资合作、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举措,对增强国际区域合作与互信、促进区域文明共荣与创新有着深远影响。这一倡议为沿线各国文化交流提供了充足的动能,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良好契机。然而,我国文化产业长期处于弱势、低端发展状态,文化输出能力相对不足,这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往来的日益密切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使命不匹配。因此,全面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打造“文化强国”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1]

(二) “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关系

我国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大学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主力军。随着我国高校国际声誉和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国际文化交流合作项目增多,许多项目如汉语言志愿者项目、国际文化交流项目是我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进行的。其中,汉语言志愿者项目等为大学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年来,“走出去”与“走进来”的中外留学生数量逐年增加,这一态势将长期存在。这些留学生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一方面,中国留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具有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中国功夫”“中国茶道”“丝绸刺绣”“川剧变脸”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令世人瞩目,中国留学生在境外也因此备受尊重;另一方面,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专注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学习,毕业后多回国从事“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或留在中国。可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流是民间沟通的重要载体,这是“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因此,有必要对中外留学生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大国际化人才培养力度,从而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为实现文化交流和民心相通提供根本保障。

(三) “一带一路”倡议与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养的关系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自觉,更是一种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2-3]。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意识和对弘扬民族文化作出的积极行为[4]。“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多元文化体系共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保护、传承、发展和创新,但也要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这需要强大的文化自信作支撑。作为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我国大学生需要对本民族的地位有精准的认知和把握,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持有坚定的信心,对文化未来的发展抱以理性自觉与自信[5]。为满足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需求,高校应着力培养符合当前需要的传统文化自信人才,这关系到中国文化形象的重塑、中国文化声音的传播以及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实现。

二、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养的现状

我国高校在“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总体情况是好的。通过一系列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政策的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开设以及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大学生高度肯定、认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然而,高校在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一) 高校文化建设力度不够

高校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如校训、校歌、校史等实质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等睿智的哲学思想,还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的自强不息精神,无不体现高校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以及成长成才的希冀[6]。然而,在具体文化建设中,高校重形式、轻内涵,重专业教育、轻人文培养,重西方文化的传授、轻传统文化在专业教学领域的渗透与融合。尽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承载了人类社会的各种认知、经验和感悟,集政治、经济、历史、哲学等各方面知识于一身,但是高校对自我文化的认同感不强烈,对传统文化培养和渗透的意识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 有些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不透

“一带一路”倡议所崇尚的济物利人、以文化人,以及所倡导的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等理念,无不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这对“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更需具备坚定的民族传统文化自信软实力[7]。然而,有些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不深不透,难以做到“知行合一”。以“一带一路”倡议所体现的“义利合一”价值伦理为例,部分学生对合作共赢、和谐思想的认知明显不够。同时,受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潮的影响,有些学生集体意识淡薄,过于关注个人利益,缺乏大局观念。因此,有些学生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 有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能力不够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优秀知识分子是文化传承创新的主要载体,自强不息精神是文化传承创新的思想基础[8]。当代大学生在文化影响力和文化自信方面相较于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存在一定差距。虽然我们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有待加强。作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高校将会长期面临多元文化冲击的强大压力和挑战,以新自由主义思潮为代表的“全盘西化”思潮仍然占有很大市场[9]。此外,当代大学生对本土文化缺乏继承和传播,对异质文化和外来文化缺乏判断与取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融合与创新是梯度递进、逐渐深入的,如果缺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就谈不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因此,必须花大力气系统性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进而提升其融合和创新的能力。

三、“一带一路”倡议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策略

(一) 培养传统文化自觉,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一是注重传统文化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传统文化通识教育需从政治、经济、法律、天文、地理、历史、哲学、宗教等多方面入手,细分传统文化课程门类,进行全方位课程设置,以增加大学生的选课范围,提升其对传统文化课程的兴趣。同时,课程设置细化,课程内容将更加系统、深入,有助于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内涵的掌握。二是注重专业课的内容设计。专业教育要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要将专业理论知识与优秀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政治、经济、哲学等思想融会贯通,注重对提升大学生专业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的双重内容设计。三是注重课程的师资建设。一方面,教育者只有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与使命感,才有动力在课程设计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将其思想理念渗透于课堂内外;另一方面,教育者只有拥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才有能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娓娓道来,并通过言传身教感染学生,以培养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自觉,并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当前,我国已经进入高速发展阶段,课堂教学需要向学生传递各行各业的发展状况及其在世界范畴的地位与价值。任课教师字里行间洋溢的民族文化自豪感,是大学生对本民族优秀文化认同的催化剂。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自觉,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文化视野,提升其思想深度。当面对本民族文化与异质外来文化冲突时,大学生更具坚定的信心与包容力,这样才能适应“一带一路”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二) 正视“一带一路”文化差异,注重文化融合共生

我国高校需要正视中外学生的文化差异,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升文化“情商”,拓宽对异质文化的理解范畴,并用包容、开放的眼光看待不同文化的交互融合[10]。其一,融合在语境。语言是开启与他人共通的第一步,高校应开设“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选修课,如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土耳其、波兰、越南等国家语言的选修课,供学生选读;同时开办汉语言课,加强外国留学生的汉语学习,实现语言的互通。其二,融合在校园。举办国际文化节、民俗展示会等中外友好交流活动,广度上营造文化交流氛围;邀请国外学者授课,举办“一带一路”学术论坛,深度上开展中外文化交流;开展中外学生结对活动,召开国际交流分享会,从细微处加强文化互通。其三,融合在国外。中国留学生可以通过线上线下活动实现传统文化“走出去”、异国文化“走进来”。线下通过国外课堂和社团分享我国的茶文化、中国功夫、传统服饰、民间艺术等优秀传统文化,线上通过互联网直播展示异国风土民俗。总之,多方位、多渠道交流活动的开展与延伸,有助于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包容共通;同时,运用理性思维、道德传承汇聚中国精神,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传统文化自信[5]。

(三) 丰富传统文化内涵,创新传统文化自信内容建设

高校要因势利导,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思想内涵及多彩的表现形式,创新传统文化自信的内容建设。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借助高校大学生各类实践阵地,开发新作品、演绎新形式,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自信。其一,应用“传统+现代”模式,让流行表达与传统文化擦碰出更多的火花。就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而言,可将红歌与现代音乐元素相结合、现代舞蹈与戏曲表演相融合、动漫“二次元”文化与中国传统的“精、气、神”文化相贯通、传统的“慢”传播与“互联网+”时代的高效技术相结合、传统的手工艺生产与AI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等[11]。例如,可在校园内举办“中华创世神话”画展,借助涂鸦墙创作具有中国精神、民族特色的连环画,让大学生了解华夏祖先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感受其中创世的精、气、神;亦可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动漫展,运用吸睛的前沿科技,比如动作捕捉技术,实现大学生与动漫人物虚拟共舞等。其二,应用“文化+项目”模式,促使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化运作。如创新创业项目,可把我国的民间艺术、餐饮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时尚潮流、审美趣味、文化渊源等结合起来,设立项目并运作。又如,可利用互联网搭建民间艺术销售服务平台,结合国外市场需求,对我国的脸谱、木偶、年画等民间艺术产品进行改造,通过网上静动态展示实现民间艺术“集体出海”,走向世界大舞台。总之,“传统+现代”“文化+项目”模式对培养“一带一路”倡议下传统文化自信人才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四) 构建传统文化自信培养体系,促进“柔性”培养

图1 “四位一体”立体化、多层次的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培养体系

高校亟待构建立体化、多层次的传统文化自信培养体系,保障大学生传统文化自信的“柔性”培养与渗透(图1)。在培养结构上,要注重传统文化自信培养体系的梯度建设,对全体大学生实行“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之上,分阶段、层次化的专业教育与实践”,通过意识培养、素养培养、项目培养、实践对接的梯度衔接,对大学一年级至四年级学生分阶段培养。在培养方式上,要注重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同时,要注意向课外进行延伸,通过项目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与大学生人才培养、就业创业联动起来,将传统文化自信落到实处。在培养内容上,一方面,通过通识教育传授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通过专业教育加强专业理论与传统文化中经济及文史哲思想、多元文化与传统文化的融通;另一方面,运用“传统+现代”“文化+项目”的创新模式,开发大学生项目作品,以产学研一体化研究基地、众创空间为载体进行产业“架接”。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本身已经成为了一种优势产业,文化输出也有必要用产业发展的理念加以谋划和推进,引入产业思维,强化传统文化能量,最终打造“一带一路”文创产业高校示范基地,实现民心相通。

猜你喜欢

倡议中华一带
浙江向全行业发起廉洁自律倡议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保护一半倡议: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愿景和实践
A Dialogue about Innovation in Global Economy Governance in Chongqing
发起携手共赢合作倡议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