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网络游记分析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

2018-04-08张宏梅洪学婷

关键词:范畴游记责任

陈 薇,张宏梅,洪学婷

(1.安徽师范大学 地理与旅游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2.上海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 上海 200000)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飞跃性发展、工业化进程的逐步加速和全球化浪潮的推动,旅游业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并且具有强大的发展势头。但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引起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破坏,例如旅游者不当的行为给旅游目的地带来巨大的生态和环境压力,旅游地的大范围过度开发和不恰当的环境管理对目的地生态系统和环境以及旅游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和污染。当今社会是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在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基础上发展经济,提倡绿色发展模式,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是缓解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影响的重要举措,因此,探讨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环境责任行为的种类以及行为指向的环境绩效,可以据此制定方案对行为进行干预,保护环境。以往对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多为定量研究,用数字、函数得出结论,缺乏相关定性研究,扎根理论主要应用于情报学、图书馆学等领域,本文尝试将扎根理论应用于行为学领域,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网络游记是一种网络文本,是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或旅游结束后在网络上写下表达自己所见所闻和所感的一种文学样式,也是旅游信息集中的平台。当今是信息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旅游者可以从网络上获取丰富的目的地信息,同时也可以分享旅途中的感想[1]。网络游记往往是旅游者最真实情感的表达,使其成为研究游客环境负责任行为的重要资料来源。

一、环境责任行为和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相关研究综述

(一)环境责任行为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对环境责任行为展开大量研究,而国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较晚,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并且研究较少。环境责任行为又称为“环境关心行为、可持续发展行为、环境友好行为、亲环境行为、负责任环境行为、生态行为、环境意义行为”等[2]。国内外很多学者都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概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Stern认为,环境意义行为可以合理地从行为影响和行为意向两个方面定义,分别为人的行为对环境具有有利的影响或极大程度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人是否有参与环保的意愿[3];kollmuss 认为环境意义行为是指人有目的地减少对自然环境、资源不利影响的行为[4]; Lee将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定义为在旅游者旅游活动期间,为了减少环境影响,保护环境,不破坏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系统的行为[5];Hungerford定义环境责任行为是个体为缓解或解决环境问题的一系列行为[6];Kiatkawsin将亲环境行为定义为在一般日常实践或特定户外环境中保护环境或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的任何行动[7];范钧认为环境责任行为是个体最小化对环境的消极影响的行为或有助于环境的绿色发展,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8]。总的来说,都强调环境负责任行为是个体积极参与有利于环境可持续的行动。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研究也存在一定差异,有些研究侧重于具体的环境行为,例如节约能源、 垃圾回收、不乱采摘、不使用一次性用品、绿色出行、爱护动植物、尽量购买本地产品等,有些研究关注一般意义上的环境行为,Smith- Sebasto and D’Costa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六个部分,教育行动如阅读文章书籍、参加学术课程活动等,市民行动如参与公众听证会、抗议等,经济行动如购买联合抵制商品等,法律行动如罚款等,实体行动如捡垃圾,垃圾分类等,说服行动如演讲、游说等[9]。Lee将一般环境责任行为划分为教育行动、公民行动、回收行动、说服行动、绿色消费[10]。

(二)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

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学者对负责任环境行为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探讨,研究结合了多学科的理论,研究方法多样化,理论成果非常丰富。规范激活理论(NAM),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和计划行为理论(TPB)被广泛运用于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是最常用来解释环境责任行为的三个理论。根据规范激活理论,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是个人规范即个体采取某种措施的义务感,个人对不采取亲社会行为的负面后果意识和对负面结果的责任感即结果意识和责任归因,这二者又促进个人规范的产生[11]。规范激活理论可以用来解释各种类型的环境责任行为,如垃圾回收、节约水电、绿色出行等。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VBN)认为价值观影响行为,不同的价值观如生态主义、利他、利己主义价值观影响生态世界观、负面结果评估信念,进而影响个人规范[12]。计划行为理论( TPB)强调态度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过程[13]。Kaiser通过调查瑞士居民为例,探讨发现感知行为控制、态度、主观规范直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14];Bamberg提出多因素整合模型,认为感知行为控制、问题意识、社会规范、内在归因、意向、内疚感、态度、道德规范、影响环境责任行为[15]。

除了经典理论中涉及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外,以往研究还提出了许多其他影响因素。如Sia使用线性回归分析研究发现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众多,其中感知行动策略知识和技能以及环境敏感性在预测环境负责任行为上相对贡献率较高,其他变量的影响较小[16];Simmons 通过分析个体参与回收利用行动,突出环境知识的基础性作用[17];Hungerford的环境素养模型中,包括了认知性质变量,态度性质变量,个性性质变量三类影响因素[18];Brand认为环境责任行为的因素有社会结构与文化背景,环境精神,日常生活世界的特殊情境[19];祁秋寅在自然遗产旅游地研究环境态度和行为倾向,强调环境情感和环境知识的作用[20]。余晓婷以台湾游客为例,研究发现行为的影响因素、个人因素与情境因素共同作用,其中个人因素占据主导地位,直接作用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而情境因素间接影响游客的行为[21]。罗文斌以城市自然景区调查为例得到游客环境冲击感知影响人的行为[22]。虽然环境责任行为研究成果丰硕,但多数研究基于事先设计好的选项来测量被调查者的环境态度和行为,较少研究使用更为自然的网络游记作为数据来源来探寻旅游者的环境责任行为,因此,本研究试图弥补这一不足,通过挖掘中国游客网络游记中的环境话语,揭示游客自己构建的环境态度和行为关系网络。

二、 研究设计

(一)资料来源

利用携程网络平台,以“环境保护责任”“环境管理”“环境保护行为”“环境保护理念”“环境知识”“扔垃圾”“绿色出行”“环境保护态度”“污染环境”“环境保护意识”“破坏环境”等关键词进行搜索,共得到游记5 130篇,为了研究资料来源的平台更广泛,随机从新浪博客、自驾游论坛、搜狐博客、天涯论坛中选取关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游记。浏览每篇游记,经过筛选,得到147篇游记,筛选规则如下:游记内容真实完整、涉及的环境责任行为的相关游记。保存游记中关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文本,得到样本资料数据,总字数为11 296个。搜索游记的平台以携程为主,其他网站平台为辅,游记分布为:携程网117篇,自驾游论坛15篇,马蜂窝网6篇,天涯论坛2篇,新浪博客6篇,搜狐博客1篇。

(二)资料分析方法

本文使用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对网络游记进行分析处理,扎根理论是一种生成理论的研究路径,是从原始资料数据中发展归纳出新观点、新思想,得到新的相关理论的研究方法[23-24]。它的操作程序包括:第一步,资料收集。本文的资料数据是从携程、马蜂窝、天涯论坛等网络平台上选取的游记。第二步,三级编码程序。这是研究的核心步骤,首先是开放式编码阶段,即通过从收集的资料中抽象出新的概念化的词语,并将概念进行分类概括形成初步范畴;然后是主轴编码过程,即找出各个初步范畴之间的联系,并进行分类概括,从而得到主范畴;最后是选择性编码过程,其主要目的是找出一个核心范畴,找出各个范畴与核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剔除与核心思想无关的范畴。第三步是理论生成阶段,最后得出结论[25]。扎根理论要求研究者保持敏感和灵活,对各概念、各类属不断进行比较,注意发现新的概念,得到新的思想;要求研究者资料收集与分析同步进行,直至理论的饱和[24]。

三、分析过程

(一)开放性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开放式编码的主要目的是将收集到的资料打散、拆分并且抽象定义出新的概念,归纳出新的范畴。具体来说包含三个步骤:第一步是概念化,将原始资料句子打散成一个个独立的部分,对每部分的语句进行分析,将通俗化的语言抽象、浓缩为概念性词语,形成初步的概念;第二步是分类,将初步概念化的词语进行分析归类,不断比较其间的异同,将相似的概念聚在一起,形成属于同一范畴的概念丛;第三步是范畴化,对概念丛重新抽象化命名,形成更高一级的概念——范畴[26]。

在研究之初,始终围绕着“环境责任行为”这一核心研究问题,反复阅读147篇游客游记,不带有任何预设,对网络游记资料进行深入分析、联系、对比、概括、分类、总结,从而在资料中发现新的概念和范畴。本研究在概念化阶段提取了82个概念,15个初步范畴,开放性编码见表1。

(二)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

主轴编码是将各个初步范畴进行深入分析,以每个范畴为核心,发现相关的范畴,以此类推找出各个范畴之间的联系,例如语意、结构等关系,从而合并具有相关关系的初步范畴,形成更高一级的概念——主范畴,实现对初步范畴的高度凝练与概括[27]。考虑到初始范畴的意义较为广泛,因此将初始范畴放回原资料中,深入分析范畴的属性,比较不同范畴之间的关系,对“环境责任行为”的15个初始范畴进行归类,最终梳理出三大主范畴,主轴编码过程见表2。

表1 环境责任行为开放性编码示例

表2 主轴编码过程

(三)选择性编码:发现核心范畴

选择性编码是在开放式编码和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开展的,是从实际资料到概念到范畴,再到主范畴的分析过程中开展的。选择性编码是为了选出一个具有主导意义的核心范畴,将所有的范畴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具体可通过开发故事线的方式进行,用所有资料和提取出来的范畴来说明所要说明的现象[28]。核心类属的选择要符合以下特征:一是与大多数类属有关联,二是在资料中出现多次,三是核心类属与其他类属的关联内容丰富,四是核心类属更容易发展为理论[29]。本文梳理出来的核心范畴是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并由此建立环境责任行为模型(见图1)。模型的基本框架是围绕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来展开的,影响因素影响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环境责任行为指向环境绩效。最后用补充的文本资料对所构建的模型饱和度进行检验,结果显示,基本没有发现新的概念,因此认为本研究所建的模型在理论上相对饱和的。

图1 环境责任行为模型

影响因素和环境责任行为频次影响因素态度因素68环境教育、知识和能力21影响因素习惯5榜样和从众8规制规范20支持因素25环境责任行为节能减排节水行为13资源保护行为39参与环保活动行为3垃圾处理行为37教育行为25

另外,通过统计编码中各个影响因素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具体方式的出现频次,发现各个影响因素的重要性程度差异和游客在旅途中环境责任行为的主要形式差异。影响游客旅途环境责任行为的因素以态度因素为主,其次是支持因素、环境教育、知识和能力、规制规范、榜样和从众、习惯;游客在旅途中进行环境责任行为以资源保护行为和垃圾处理行为为主,教育行为、节能减排节水行为、参与环保活动行为次之(见表3)。

四、讨论和总结

第一,本文围绕“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 这一核心研究问题,借助扎根理论分析携程等网站的网络游记文本,通过三级规范性编码过程,构建出由“影响因素—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环境绩效”3个维度构成的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模型。研究发现,游客旅途中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有态度因素、环境教育、知识和能力、习惯、榜样和从众、规制规范、支持因素;游客在旅途中所采取的环境责任行为有: 垃圾处理行为、资源保护行为、教育行为、节能减排节水行为、参与环保活动行为;所产生的环境绩效有:环境质量、景观质量、人类福祉、个体身心健康。本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与环境责任行为传统研究有共同之处,都在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方面有较大篇幅研究,同时增加了环境责任行为的具体行为研究以及行为指向的环境绩效研究;在研究方法上与定量研究的逻辑检测不同,没有事先设定好假设,一切思想都来源于对原始资料的分析归纳。

第二,研究发现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有态度因素、环境教育、知识和能力因素、榜样和从众因素、支持因素、规制规范因素。其中以态度因素为主,具体的态度因素有负面结果意识、环保责任意识、 地方依恋、环境价值观、身份认同、环保理念、个人形象、环境承诺、正面环境体验、负面环境体验、他人行为体验、环境意识、怀旧、环境态度。如游客在游记中写道:“这里的风景一下就引我们入仙境了,大家都自觉不抽烟,不乱扔垃圾。”游客在景区所见美景的美好体验,这种正面环境体验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游客行为。本研究与以往态度因素的研究相呼应,Schwartz提出的规范激活理论认为负面结果意识间接影响游客行为[11];范钧研究旅游度假区游客行为影响因素发现地方依恋的重要作用[8];王国猛认为受集体主义文化的影响,环境价值观对游客行为具有显著影响[30];环境教育、知识和能力包括环保知识教育、环保责任教育、环境教育设施、自我效能、群体效能、环境知识。例如游记中一路上看到“保护太湖,从源头做起”,等环保标牌,这种现场环境教育的氛围让每位游客都参与到环保中去。以往的研究中也强调了环境教育、知识和能力因素的影响作用,吴汉奇以四川南充为案例地,研究显示居民的环境知识对日常环保行为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31];环境教育通过影响环境态度和景观感知,进而间接影响游客环境行为倾向[32]。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己是否能取得某件事成功的信心,如果个体感知到的自我成功完成某件事的信心越强,那么个体就会为了这个目标加倍努力,成功的可能性自然增加,同样如果个体感到自己的每一次小的保护环境的行动都对环境有重要的影响,那么对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影响较大[33]。群体效能感指通过集体的一致努力,最终的目标一定可以达成,相信群体的力量是强大的[34]。以往对自我效能和群体效能在环境行为的影响上研究较少。榜样是人们生活中的参照物,具有感染、激励、号召作用,榜样效应所产生的力量是无穷的[35]。从众是指个人行为受到外界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做出与群体的行为一致的心理现象[36]。例如游记中“从峡谷里往外走,我们碰到两个年轻的外国游客,他们一边往外走,一边捡着垃圾,我们被深深地打动了”,榜样和从众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较大,间接影响人的行为。这是以往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中很少有涉及的。支持因素包括环保活动项目、环保产品、绿色实践、绿色设施、过度开发、旅游动机、个人素质、社会风气、景区管理,间接影响游客的环境行为。如游记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里面有环保车,对环境污染小,有利于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的环境保护”,绿色设施的提供为游客的绿色行为提供了客观条件。规制规范因素包括环境规制、行为规范、居民监督、行为自律、奖励,对游客环境行为具有较强的约束力。如“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特级防火区,景区严禁吸烟、野炊、生篝火”,景区的环境规定对游客的环境行为起到很大的约束作用。

第三,结论表明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分为以下几类:垃圾处理行为、资源保护行为、教育行为、节能减排节水行为、参与环保活动行为,其中以垃圾处理行为和资源保护行为所占比重较大。垃圾处理行为包括不乱扔垃圾、捡垃圾、带走垃圾、回收垃圾。如游记中“我在沙滩的不远处发现一个被丢弃的瓶子,我连忙把它捡起来,扔进垃圾箱”,垃圾污染给环境带来很大危害,游客的垃圾处理行为有利于环境健康。资源保护行为包括植树、爱护草木、爱护环境、不伤害野生动物、不损害自然资源、不触摸生物、不损害设施、不捡贝壳或珊瑚、尊重民风民俗、不涂鸦刻画、不趟水、不生篝火、不放烟火、不抽烟、不超越规定的旅游范围、不野外烧烤。如“保护飞龙湖,爱惜这里的一草一木”等,资源保护是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任务,游客在旅途中保护资源行为影响环境质量。节能减排节水行为包括循环利用、节水节电、共享行为、绿色出行、少用不可降解物品,如“不用一次性用品,污染环境”等。节能减排有利于减少能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教育行为包括环保倡议、说服,如游客在游记中发出的环保倡议行为:“那就让我们携手保护大自然,保护水资源!”参与环保活动行为包括登山捡垃圾、植树等,如“年度第一次环保海坨活动,我们下撤到大海坨村时共收集垃圾15大袋”等。

第四,游客的环境责任行为指向环境绩效。环境绩效包括环境质量、景观质量、人类福祉、个体身心健康。其中环境质量有洁净环境、蔚蓝天空、绿色永存、不破坏环境、最小化环境影响、保护星球、环境优化、回归初始状态,如游记中“拥有洁净的环境”,“绿色出行,换取一片蔚蓝的天空”等,人们爱护环境行为会使环境变得更加洁净,天空更加蔚蓝,绿色环绕,环境质量得到优化。景观质量包括美景永恒、保护美景;如“我们共同爱护环境、守护净土,让美景永恒”,大家一起保护环境才能让美丽的大自然永远绽放美丽。人类福祉包括绿色家园、美丽家乡、保护家园、子孙机会,如“营造绿色家园”“为我们的子孙留下一片森林资源”。保护环境可以让我们的绿色家园永存,同时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发展的环境资源。个体身心健康包括心理收获、身体健康、社会收获。如“拥有健康的身体”“我们很累,我们也很高兴,因为环保,因为友谊”,爱护环境有利于我们的身体健康,同时在心理上获得愉悦感。

第五,本研究在携程等网站的网络游记中筛选关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相关游记时,发现相关游记在整个游记中占的比例很小,这意味着很多旅游者在旅途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没有关心环境问题。另外,在网络游记中涉及很多说服和倡议他人应该要保护环境,未涉及自己的行为态度,我认为这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主义大集体的成员,每个人都应当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去爱护我们的美好家园。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爱护环境,保护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不乱扔垃圾、选择绿色出行方式、购买环保产品、参与环保活动等,每个人都要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携手共建美好绿色家园。

五、管理启示

第一,景区管理者应多设置一些关于提醒游客环保的广告牌,时刻警醒者游客去保护环境。例如“树立环保意识,共建绿色家园” “环保行为,处处行动,文明整洁,大家坚持,全员参与,强化管理”等,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增强人民的环保责任意识;制定方案将景区环境卫生做好,给游客以舒适干净的正面环境体验,有利于游客主动参与到环保的点滴小事当中去。制定合理的,切实可用的景区环境规定,同时奖惩并用,对于违反者一定严惩,从而达到约束的作用。多宣传爱护环境的榜样事迹,在景区门口处张贴爱护环境事迹,从而带动人们去做有益于环境的行为。

第二,国家应加大对环境保护教育的投资,开设环保课程,多投资一些环保电影、环保广告,组织专家开展环保科普讲座,加大环保新闻的报道等,从而有利于环保理念从各个方面渗透进入人们的生活,从而利于全民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促使环境责任行为的发生,有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第三,政府要严格要求相关部门控制对旅游场地的过度开发,最大限度的保持原貌,不破坏生态自然环境;政府可以组织开展或者鼓励企业组织更多的环保活动项目,呼吁更多的人参与进来,例如植树造林活动、蚂蚁森林环保活动项目等;鼓励企业生产环保产品,例如智能定时节能插座、节气灶等,加大绿色设施的投资等。

参考文献:

[1] 胡传东, 李露苗, 罗尚焜. 基于网络游记内容分析的风景道骑行体验研究:以318国道川藏线为例[J].旅游学刊, 2015,30(11): 99-110.

[2] HINES J M, HUNGERFORD H R,TOMERA A N. Analysis and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 meta-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87, 18(2):1-8.

[3] STERN P C. Toward a coherent theory of 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J].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2000,56(3):407-424.

[4] KOLLMUSS A, AGYEMAN J. Mind the gap:why do people act environmentally and what are the barriers to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J].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Research,2002,8(3): 239-260.

[5] LEE T H, JAN F H, YANG C C. Conceptualizing and measuring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mmunity-based tourists[J]. Tourism Management,2013(36):454-468.

[6] HUNGERFORD H, SIVEK D J.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members of three Wisconsin conservation organizations[J]. The Journal and Environment Education, 1990, 21(2):35-40.

[7] KIATKAWSIN K,HAN H. Young travelers' intention to behave pro-environmentally: merging the value-belief-norm theory and the expectancy theory[J]. Tourism Management,2017(59):76-88.

[8] 范钧,邱宏亮,吴雪飞. 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 旅游学刊,2014,29(1):55-66.

[9] SMITH-SEBASTB N J,D'COSTA A. Designing a Likert-type scale to predi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a multistep proces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95,27(1): 14-20.

[10] LEE T H. How recreation involvement, place attachment and conservation commitment affect environmentally responsible behavior[J]. Journal of sustainable tourism, 2011,19(7):895-915.

[11] SCHWARTZ S H. Normative influences on altruism[M]//BERKOWITZ L. Advances in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New York: Academic Press, 1977: 221-279.

[12] STERN P C, DIETZ T,ABEL T D,et al. 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 the case of environmentalism[J]. Human Ecology Review, 1999,6(2): 81-97.

[13] AJZEN I.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1991,50(2):179-211.

[14] KAISSER F G,GUTSCHER H. The proposition of a general version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predicting ecological behavior[J].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2003,33(3):586-603.

[15] BAMBERG S,MOSER G. Twenty years after Hines,Hungerford, and Tomera:a new meta-analysis of psycho-social determinants of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ur[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07(27):14-25.

[16] SIA A P, HUNGERFORD H R, TOMERA A N. Selected predictors of responsible environmental behavior:An analysis[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1986, 17(2): 31-40.

[17] SIMMONS D, WIDMAR R. Motivations and barriers to recycling:Toward a strategy for public education[J]. The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1990,22(1):13-18.

[18] HUNGERFORD H R, PEYTON R B,TOMERA A N, et al. Investigating and evaluating environmental issues and actions skill development module[M]. Illinois: Stipes Publishing Company, 1985.

[19] BRAND K W.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ur: the greening of lifestyles[M]// REDCLIFT M,WOODGATE G.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nvironmental sociology. London:Edward Elgar,1997:204-215.

[20] 祁秋寅,张捷,杨旸,等. 自然遗产地游客环境态度与环境行为倾向研究:以九寨沟为例[J]. 旅游学刊,2009,24(11):41-46.

[21] 余晓婷,吴小根,张玉玲,等. 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研究:以台湾为例[J]. 旅游学刊, 2015,30(7):49-59.

[22] 罗文斌,张小花,钟诚,等. 城市自然景区游客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5):161-169.

[23] 于兆吉,张嘉桐.扎根理论发展及应用研究评述[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7,10(1):58-63.

[24] 陈向明. 扎根理论在中国教育研究中的运用探索[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15,13(1):2-15.

[25] 张敬伟, 马东俊.扎根理论研究法与管理学研究[J]. 现代管理科学,2009(2):115-117.

[26] 韩正彪, 周鹏.扎根理论质性研究方法在情报学研究中的应用[J]. 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1, 34(5):19-23.

[27] 田霖. 扎根理论评述及其实际应用[J]. 经济研究导刊,2012(10): 224-225.

[28] 李志刚. 扎根理论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运用分析[J]. 东方论坛, 2007(4):90-94.

[29] 陈向明. 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 58-63.

[30] 王国猛,黎建新,廖水香,等.环境价值观与消费者绿色购买行为:环境态度的中介作用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4):37-42.

[31] 吴汉奇,高晓凤,刘振中,等. 南充市城区居民环境保护知识、态度、行为及影响因素调查[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15,31(10):763-766.

[32] 夏凌云,于洪贤,王洪成,等. 湿地公园生态教育对游客环境行为倾向的影响: 以哈尔滨市5个湿地公园为例[J]. 湿地科学, 2016, 14(1): 72-81.

[33] SEO M G,ILIES R.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goal, and affect in dynamic motivational self-regulation[J].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sion Processes, 2009(109): 120-133.

[34] MUMMENDEY A,KESSLER T,KLINK A, et al.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negative social identity: predictions by 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relative deprivation theory[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9,76(2): 229 -245.

[35] 王正斌.榜样效应浅探[J]. 咸宁师专学报, 1995,15(4):85-87.

[36] 侯桂红. 从众心理现象分析[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7,13(1):33-34.

猜你喜欢

范畴游记责任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回路范畴的扩张及其应用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语文阅读教育中的三对重要范畴辨正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
汉语依凭介词的语义范畴
期望嘱托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