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员干部要在朋友圈里传播正能量

2018-04-08吉明文,赵区医

政工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触网舆论能量

微信作为大多数人的“装机必备”,使网络舆论进入了新生态时代。而在这种舆论新生态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在微信朋友圈里显得比较沉默、比较冷淡、比较无感。特别是部分领导干部,几乎从不参与任何热点话题的讨论,即使偶尔有所“作为”,也大多是以转发“心灵鸡汤”、分享风景照为主,因而被网友调侃为“官样朋友圈”。

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朋友圈失声失语,表面上看是一种理性、一种稳重、一种矜持,实质上是把新闻舆论工作当成了花瓶、把党性责任当成了包袱、把职责使命当成了麻烦。因而导致对朋友圈敬而远之,由“关键的少数”变成了“沉默的大多数”,在网来网去中沦陷了说话的阵地,损伤了自身的形象和公信力。

装聋作哑当“鸵鸟”,无视网络舆论生态变化。党员干部作为党和政府的基层“代言人”,有义务承担起为党发声、为党代言、为党正名的责任,主动不妄动、正视不敌视、应对不应付,利用新媒体平台掌握话语主动权,传播党的“好声音”。但从现实来看,很多党员干部仍视网络为洪水猛兽,时刻担心祸从口出,因而对正能量不评论、不转发,对负能量不抵制、不反对,始终把保持沉默当作最佳策略,明哲保身、自求身安。

隔岸观火成“看客”,认为触网发声是出风头。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舆论的力量绝不能小觑。新闻舆论工作处在意识形态斗争最前沿,好的舆论可以成为发展的“推进器”、民意的“晴雨表”、社会的“黏合剂”、道德的“风向标”。但从现实来看,每有重大事件或热点舆情发生,一些党员干部的朋友圈几乎看不到波澜,甚至还有对敢于网络发声同志的指指点点,这就进一步挫伤了部分党员干部触网的积极性,也导致了官场“千人一面”,使网络问政、舆论引导失去了重要支撑。

自说自话做“训导”,站在云端搞灌输式教育。新媒体时代,人人都能拿起“麦克风”,网民是网络舆论传播的主体,时代需要把新闻宣传工作的视点对准现实生活,说群众想说的话,讲群众能懂的话,为群众创造更多喜闻乐见的内容和形式,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新闻和信息。但从现实来看,有的党员干部即便是开展舆论引导,也不是面对社会关切,讲群众能懂的话,而是拒网友于千里之外,把日常居高临下的权力思维搬到了网上,动辄抛出不符合新媒体传播规律的官话套话,不但缺少亲和力,更令公众生厌。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了全世界。”必须承认,微信朋友圈并不是私人领域,而是一个公共场所。党员干部使用微信必须讲党性讲原则、必须守纪律守规矩,但这并不代表敢于触网、敢于发声就是“出风头”。朋友圈越是众声嘈杂,就越需要党员干部助其恢复有序;越是缺少正能量,就越需要党员干部作为正能量发声。

所以,党员干部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出彩不想担责。而是要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多元声音、多样诉求,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担负起舆论发声的职责和使命。构建健康的政治生态和官场文化,需要摒弃“官样朋友圈”心态;构建健康的社会生态和网络文化,需要更多党员干部做出表率。只要是在不背离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法律法规和不涉及国家机密的情况之下,党员干部就应以“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的坚定立场、“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担当精神,积极传播朋友圈里的正能量,为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和社会舆论生态作出应有的贡献。

猜你喜欢

触网舆论能量
山西河津:新型农民“触网” 特产俏销他乡
正能量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诗无邪传递正能量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开年就要正能量
鑫元基金触网发行第2只分级债基
凝聚办好家长学校的正能量
谁能引领现代舆论场?
舆论引导中度的把握